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专题一
词类活用

视频精讲

文言文的基本构成是实词,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实词用法,而且要掌握实词词类的活用,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文言文翻译和理解的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文言文本身就有难度,而词类活用使得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变得更大,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会识别词性,更要学会判断实词的活用情况。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是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主要构成,我们需要将其逐个击破。

考点1 名词的词类活用

名词本身拥有自己的属性,但在使用中会根据语境而发生变化,这时名词改变了自己的属性,用作其他词性或成分,这就是名词的词类活用。初中阶段,名词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两种基本用法,分别是名词用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

一 名词用作动词

1.一般情况下,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那么必有一个名词用作了动词。如:“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面”和“山”,两个名词连用,其中“面”活用作动词,解释为“面向”。

2.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中,“福”作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译为“赐福,保佑”。

3.名词后面跟着介宾短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秦伐韩,军于阏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军”作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译为“驻扎”。

4.根据句子成分判断。“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翻译为“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鼓”为名词,若翻译为“大鼓”,此句就缺少了谓语动词,故“鼓”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击鼓进军”。

拓展训练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 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

2.相与 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__________

3.范曾数 项王 [《鸿门宴》] __________

答案

1.“腰”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在腰间佩带”。2.“步”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散步”。3.“目”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递眼色”。

二 名词作状语

1.根据状语的定义来判定。状语是在谓语前面修饰谓语的,而谓语主要由动词充当,所以状语也是用在动词前起修饰作用的。根据状语这一特性,在文言文句子中,如果某个名词在谓语(即动词或形容词)前,又不是句子的主语,那么可以判定为名词作状语。

2.在文言文句子中,紧挨着出现两个名词必有一个名词要活用,如果两个名词都在谓语动词前,一般第二个名词用作状语。如在“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中,“吾”和“日”都是名词,如果都按名词词性翻译,句子是翻译不通的,第二个名词“日”放在谓语动词前,修饰谓语动词,故充当了状语的成分,翻译为“每天地”,是名词作状语。

3.如果在两个动词间出现了名词,且名词不作主语或宾语,也将作为状语出现。如: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此处的“时”翻译为状语“按时”,是名词作状语。

拓展训练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 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 __________

2.其岸势 犬牙 差互 [《小石潭记》] __________

3.能 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

答案

1.“斗”和“蛇”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那样”。2.“犬牙”名词用作状语,翻译为“像狗的牙齿那样”。3.“面”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当面”。

考点2 动词的词类活用

当多个动词出现,前后动词不表示并列、转折、承接等状况作谓语时,或者主语、宾语的位置出现动词时,一般会出现活用现象。动词的词类活用有两种基本用法,分别是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状语。

一 动词用作名词

1.主语、宾语的位置出现动词时,一般会出现活用现象。如,在翻译句子“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时,“传”和“习”都是动词,但“传”占据了主语的位置,主语应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因此“传”是动词用作名词,由“传授”翻译为“老师传授的知识”。

2.动词连用,一般会出现活用现象。在句子“虽乘奔御风”[《三峡》]中,“乘”“奔”“御”都是动词,但三个动词间没有逻辑关系,“御风”是动宾短语,结合语境“乘奔”和“御风”是并列关系,所以“奔”在此处由动词用作名词,翻译为“飞奔的马”。

二 动词用作状语

状语是在谓语前修饰谓语的,谓语主要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如果一个动词在谓语前面,并非连动关系,而是起到了修饰作用,那么就可以断定是动词用作状语。如“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中,“走”“送”都是动词,但两个动词间没有连动关系,句子不缺宾语,主语在前句“录毕”中已省略,所以是省略主语,而非缺少“主语”。

由于名词作主语或宾语,此处不缺少主语和宾语,进而考虑动词用作状语。在句子中谓语动词由“状语”修饰,“动词用作状语”一般是第一个动词活用为状语,所以,“走”活用为状语“跑着”。

两个动词并列,第一,考虑动词用作名词;第二,考虑动词用作状语。

拓展训练 翻译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解析:在翻译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时,把“入”翻译为动词“进入”,不符合语境,于是判断可能为动词用作名词,但文言文中是可以出现“省略主语”的情况的,此处的主语应为“一个国家”,而“入”与此意义无关,不为活用,而在谓语之前的修饰成分为状语,所以此处为动词用作状语,翻译为“在国内”。此处判断较难,需结合语法的综合情况做判断。

小结

1.在文言文中,主语没有省略的情况下,在主语或者宾语位置出现动词时,考虑“动词用作名词”的活用。

2.在文言文中,当多个动词并列出现,考虑“动词用作名词或者状语”活用,具体活用需结合语境判断。

考点3 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词类活用有两种基本用法,分别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一 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句子中,动词后面一般会跟宾语,但宾语位置缺少名词或代词,而有形容词出现时,一般会出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如在翻译句子“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时,“温”和“知”是两个动词,“故”和“新”是形容词,“而”是连词,但动词不能和形容词搭配,因此在动宾短语的位置上,形容词“故”和“新”活用作名词,结合语境,翻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拓展训练 翻译句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答案

在岳阳楼上刻写唐代贤明的人和当代人的诗赋。解析:“于其上”是状语,“刻”是谓语,“唐贤今人诗赋”为宾语,但在宾语中,“唐贤”“今人”是并列短语,“人”是名词,因此“贤”的位置也应是名词,但“贤”为形容词,需要活用作名词“贤明的人”。

二 形容词用作动词

1.一句话中缺少谓语动词,在谓语部分出现形容词时,就会出现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现象。如在翻译句子“非学无以广才”[《诫子书》]时,“以”表示目的,作连接,“才”作宾语,因此“广”的位置应为动词,但“广”为形容词,因此需要将形容词“广”活用作动词,翻译为“增长”。

2.在翻译句子时,需考虑到一个句子主语可以省略,但前后无相同的谓语,在不能省略谓语的情况下,一个句子是必须有谓语的,这时候就会出现活用的现象。如“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轩”“邈”是两个形容词,意思分别为“高的”“远的”,因此会出现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翻译为“向高处延伸”和“向远处延伸”。

拓展训练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吾妻之美我者, 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

2. 贤臣, 小人 [《出师表》] __________

3. 其林 [《桃花源记》] __________

答案

1.“私”形容词用作动词,翻译为“偏爱”。2.“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翻译为“亲近”“远离”。3.“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翻译为“走到尽头”。

小结

文言文学习必须学会分析句子成分,在不省略的情况下,主谓宾需正常出现,在对应位置缺少成分又有其他词性时,多半为活用。因此,形容词出现时,需考虑句子是否有谓语,如果无谓语动词,则活用为动词;如果无宾语,则考虑活用为名词。

考点4 数量词的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句子中,数量词一般是表示数量,但句子中缺少谓语动词,而数量词恰好在谓语的位置时,就会出现数量词活用作动词的现象。

如在翻译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时,表示情态的“能”后面用动词,但在谓语的位置是数量词“千里”,此处为数量词活用作动词,结合语境,翻译为“日行千里”。

拓展训练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六王毕,四海 [《阿房宫赋》] __________

答案

“一”数量词用作动词,翻译为“统一”。

考点5 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翻译时,若考虑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后,依旧翻译不出来,就考虑这三种情况: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被动用法。

在初中阶段,意动用法基本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动词再作意动,因此本书只探讨形容词的活用,即主语认为宾语能表示谓语的性质或状态,简而言之叫“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比如,句子“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句子的主语,“甚”是状语,“之”是代词(这件事),“异”本身是形容词,但此句缺少谓语动词,主语和宾语之间需要通过“异”来联系,所以“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动词继续意动用法,翻译为“认为……是奇异的”。

意动用法的翻译:“认为……(词语意思)”或者“以……为(词语意思)”。

拓展训练 翻译句子“吾妻之美我者”。

答案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解析:在句子“吾妻之美我者”中,“吾妻”是主语“我的妻子”;“我”是宾语;“美”是形容词,但句子缺少谓语动词,所以“美”在此处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认为……美丽”或“以……为美”。

考点6 使动用法

在初中阶段,使动用法更多的是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本书只讨论这两种情况。

使动用法的翻译:使……(词语意思)。

一 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句子“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中,“富贵”是句子的主语,“不能”是动词的修饰,“淫”是动词,但翻译成“迷惑”与主语不搭配,所以得建立起主语和“迷惑”之间的联系,翻译为“使……迷惑”,中间省略宾语“他”,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句子“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主语省略了,“其”是代词“他的”,“筋骨”是宾语,“劳”是形容词,但翻译为“劳累的”,语句不通,因此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再建立使动关系“使……劳累”,此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拓展训练 写出下面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1.无案牍之 [《陋室铭》] __________

2.所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

3. [《小石潭记》] __________

答案

1.使动用法,“劳”翻译为“使……劳累”。2.使动用法,“动”“忍”翻译为“使……受到震撼”“使……坚忍起来”。3.使动用法,“凄”“寒”翻译为“使……凄凉”“使……寒冷”。

考点7 被动用法

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等同于我们学过的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关系。主动为主语发出了动作,而被动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主宾关系颠倒。

被动用法的翻译:被……(词语意思)。

在句子“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帝”指天帝,“其诚”指愚公的诚意,“感”翻译为“感动”,则语句逻辑不通,此刻考虑被动用法“被……感动”。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诚意感动了天帝,也可以说天帝被愚公的精神和诚意所感动。

拓展训练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 用者 [《陈涉世家》] __________

答案

被动用法,“为”翻译为“被……”。

小结

考点5、6、7的三种特殊用法是在正常活用词性后依旧不能翻译时才使用的。翻译时,代入“认为……(词语意思)”“以……为(词语意思)”“使……(词语意思)”或者“被……(词语意思)”,根据语句关系判断哪一个更合理,则翻译为哪一种。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词类活用汇总扫描P42“知识总结”二维码可得) gp7PtvAR3tvKHN+9WkBOXKBU+NY+EXIH6NHH+UatvG2evwF464KuLxx33cF/mI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