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专题七
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

视频精讲

文言文的翻译是理解内容与做题的关键,因此判断词语的意思,梳理清楚句式是翻译的重要环节。

考点1 推断词语的意思

古代汉语是单音节词,用一个字表示现代汉语两个字表示的意思,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对每个字进行翻译,表示语气的词语可以省略。

一 课内语句联想推断法

平时考查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都采用“课外材料考课内知识”的方法,所以要推断词义就必须广泛地联想迁移,将考点与自己所熟知的课内语句等联系起来,准确释义。

如:“尝坐虎皮讲《易》京师”中的“尝”可联想到《核舟记》中“尝贻余核舟一”,便可知“尝”是“曾经”的意思。

二 成语联想法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我们可以联想包含这个实词的成语,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如: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我们推断“喻”的意思,可联想到成语“家喻户晓”,从而知道“喻”是“了解、明白”的意思。

三 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左右,会意字占12%左右,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帮助。

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月”与身体有关。

又如:“集”是会意字,“隹”是一种短尾鸟,“木”是树的意思,由字形可知“集”的本义是“群鸟聚在树上”。

四 字音推断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许多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规律,考虑其是否为通假字。

如: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在句中的意思难以理解,此时可联想到通假字,“反”同“返”,往返。这样意思就通顺了。

五 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特点,破解实词的意思。

如: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中,“隐”与“蔽”是同义词,都是“隐藏”“遮蔽”的意思。

再如: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中,“寒”与“肃”是近义词,都是“肃杀,凄寒”的意思。

六 语法推断法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形容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思路:分析成分→推断词性→推测词义。

如:在“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中,形容词“奇”后面有宾语“之”,“奇”是意动用法,应翻译为“认为……是奇才”﹔而后半句缺少谓语,因此“宾客”是名词用作了动词,所以要把“宾客”译为“以宾客之礼招待”。

考点2 判断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会影响到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需要结合四种特殊句式对句子进行判断。

(一)如果句子前后翻译不通顺,考虑倒装句,倒装句中有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翻译的时候将顺序还原成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二)如果碰到“者、也”的句子,考虑判断句,在翻译的时候加上判断词“是”。

(三)如果翻译时,因句子缺少成分,导致翻译不完整,则考虑省略句,将省略的内容还原。注意还原后的部分要用括号标注。

(四)如果翻译时,主动的句式翻译不通,考虑被动句式。

考点3 翻译的基本方法

一 文言文翻译6步法

1.保留——古汉语中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的词语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年号、时间词、人名、地名不用翻译)

2.对应——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与另一个字组合,或直接用现代汉语的一个合成词来代替,以对应现代汉语的意义。

3.更换——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应注意。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4.补充——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

【例】省略主语:(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5.调序——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例】能谤讥于市朝。(正常语序为:能于市朝谤讥。)

6.删除——不少虚词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夫”,句首发语词,无义)

二 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是以直译为主,尽可能地将原句中的每一个字词都翻译出来,每一个字的具体意义都能落实,但有些句子,按照字面翻译,是表达不出原意的,这时就需要做适当调整,进行意译。

方法演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保留:贤臣、小人属于人,先汉属于朝代保留即可,不用翻译。

全句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删除:“之”作为句末语气词,补足音节,不用翻译,删除即可。

全句翻译为: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更换:“交通”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古义是“交错相通”。

全句翻译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补充:这句话省略了主语“渔人”,在翻译的时候需要补充出来。

全句翻译为:(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5.何以战?[《曹刿论战》]

调序:这句话首先有问号,判断为疑问句,其次有疑问代词“何”,符合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情况,因此属于宾语前置,翻译时需要还原语序为“以何战”。

全句翻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h1+YQyw1vJokS3BlA2HG0YG+0S8A4wHN8O2wLe7CpjWGc/DdcX5WNGypm2zvqD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