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科技领域的投资者,我一直对技术创新和未来趋势保持着极高的热情。我也是一个科幻迷,因此很荣幸有机会为我喜欢的科幻作品撰写推荐序。
由湛庐文化出品的科幻长篇小说《月球背面的复制者》(以下简称《月球》)与《穿越时空的下载者》(以下简称《穿越》)即将上市,作者罗伯特·索耶先生是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家之一,读过这两部作品后,我更确信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拥有我所认为的优秀科幻小说该有的样子:既有翔实准确的科学描写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暗含哲理,能让人掩卷沉思。
《月球》的故事发生在2045年,主角雅各布·沙利文自从他父亲因遗传性绝症而成为植物人以来,就一直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有朝一日,他也许会步父亲的后尘。数十年后,一项新兴技术的出现,可以让人通过复制意识到“人造人”躯体上,拥有更强大的“体魄”。雅各布仿佛看到了“重生”的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复制了自己的意识,却被迫卷入了一系列危机。
书中,通过聚焦“人造人”技术实现后可能会出现的某些局面,作者提出了多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原作首次出版于2005年,但其中探讨的很多问题并不过时。令我印象最深的部分之一便是小说里的庭审戏份,为了论证“人造人”凯伦到底还是不是凯伦本人,庭审双方旁征博引,展开激烈辩论,用既往的判决案例与生物学知识来探究到底什么是“人”。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意识复制的可能性等话题,随着角色的对话一步步深入哲学的密林,是阅读这部作品的极大乐趣。
《穿越》则是索耶最新的长篇科幻作品。故事发生在2059年,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将他们的意识上传到了同一台量子计算机中。他们一组是准备进行地球首次星际旅行的航天员,另一组则是被判有罪、在虚拟监狱中服刑的谋杀犯。而一场足以毁灭地球的天灾迫使这两个群体必须携手合作,共同拯救地球和自己。
这本书采用了多人口述记录的叙事形式,在不同角色的视角切换中推进情节。而相较于形式的创新,《穿越》的文本内容也契合时代特征,包括其部分情节涵盖了作者对当下时代性话题的关注。科幻作者的确需要紧跟时代脉搏,像索耶这样的大师更不会例外。
《穿越》的另一大看点是两个群体——精英面貌的航天员与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的囚犯——之间擦出的火花。索耶巧妙地将这两个群体置于同一时空之下。危难当头,这看上去似乎水火不容的两类人不得不开展合作。他们将如何团结起来?读者会从小说中找到答案。
总之,从《月球》和《穿越》两本书中,读者既能感受到索耶娴熟的叙事能力,又能感受到他与时俱进的活力。两部作品的写作时间虽相差十几年,但不难看出索耶一如既往的风格——在有意思的设定与情节之下,埋藏着深刻哲思与对现实的隐喻。仔细想来,两部作品在主题上有着相似之处。《月球》借“人造人”的设定抛出的问题是“如何定义一个人”,《穿越》同样涉及了不同人类群体间身份认同的问题。这或许也可看作一种隐喻: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世界都只是一面镜子,而从中反射出的人类对于自身的审视与定义,似乎才是永恒的话题。
科幻往往带领我们抽离日常的烦琐,让我们得以抬头望向星辰。而索耶的这两部小说在为我们带来星空的恢宏外,又不禁让我们回望自身:生而为人,我们该如何存在于这茫茫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