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东南亚,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一步

新加坡篇

经济发展历程与政策环境

新加坡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和优越的政策环境,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作为东南亚地区人均GDP第一的经济体,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历程独特,展现出非凡的经济韧性和增长潜力。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以下4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959—1965年): 威权政治结构形成,推行进口替代政策。1959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上台执政,奠定了新加坡一党长期执政局面的基础。新加坡通过对日用品、消费品征收重税来保护民族工业,推动本地生产替代进口。这一时期是新加坡经济起步阶段,主要特点是政府的强力干预和保护主义。

第二阶段(1966—1978年): 加大对基建的投入,制定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例如,通过建设自由贸易区和提供税收优惠,新加坡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直接投资。这一时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渐成为主要驱动力,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1979—1997年):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有企业私有化。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新加坡开始调整经济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通过扶植技术密集型产业、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新加坡还通过私有化改革,提升了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 发展知识经济,推动服务业革命。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经济逐渐向知识经济和服务业转型。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资本输出和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支持国有企业国际化发展。此外,新加坡通过发展金融科技和电子商务,提升了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成为全球财富管理的新高地和离岸金融中心。

2022年新加坡的总人口数约为564万。其中,华裔人数最多,占比约为74%;马来族裔人数第二,占比约为13.5%。其人口结构相对稳定,人口增长率较低,年龄中位数为37岁,老龄化趋势明显。

为应对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人口政策,如鼓励生育和引进高素质移民,提升教育和培训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新加坡政府通过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项目,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竞争力。

新加坡内部政治环境稳定,人民行动党自1959年以来一直执政,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政府通过高效的行政管理和透明的法律体系,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

在国际外交政策上,新加坡同样保持了稳定性,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区域合作,提升了自己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新加坡政府通过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建立紧密的经贸关系,推动了其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新加坡自1990年以来的GDP走势如图3-1所示。

图3-1 新加坡GDP走势(1990—2023)

注:图中GDP增长率是由精确数据计算得出,因此与图中所示GDP数据计算稍有出入。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自2010年以来,新加坡的GDP的年化复合增速约为5.8%,增速相对平稳,但受区域性事件影响较大,如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范围经济危机等,最近一次拐点出现在2020年疫情时期,新加坡经济增长创下20年间历史新低,但2021年迅速反弹。新加坡经济之所以能在短期内有如此强的恢复能力,且能维持极高的外汇稳定度,都得益于其政府在疫情期间的迅速反应与精准扶持。

经济支柱与产业分布

制造业

制造业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经济结构的20%,主要涵盖电子工业、石化工业和精密工程。

电子工业: 新加坡是中国半导体产能转移的最大受益国。2021年,美国格罗方德、德国世创电子、法国Soitec等公司宣布,在新加坡新增半导体产能,使得新加坡的半导体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由2014年的28%左右提升至40%左右。2020—2022年,在新加坡扩大半导体产能的企业主要为美国美光科技、中国长电科技、美国格罗方德、中国水晶光电、中国联电和德国世创电子。

新加坡的电子工业发展不仅依赖于生产制造,还包括研发和设计环节。新加坡政府通过提供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新加坡电子工业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制造能力,还在于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位置。

新加坡的电子工业不断创新,涵盖从基础芯片设计到高端制造的全产业链。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新加坡政府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新加坡还加大了对5G技术和物联网产业的投入,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电子行业的领先地位。

石化工业: 新加坡是世界上极少数完全不干预石油行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石油贸易枢纽,又因拒守马六甲海峡,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全球海上石油运输的重要通道。新加坡凭借自由竞争政策,吸引了如壳牌、英国石油和埃克森美孚等石化工业头部企业入驻,从而在没有石油资源的情况下,成为石化强国。

新加坡的石化工业不仅包括炼油,还涵盖了化学品和塑料制品的生产。其政府通过提供优质的港口和物流服务,来支持石化企业的运营和出口。新加坡的石化工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其国家经济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新加坡石化工业的成功还在于其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其政府通过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激励政策,提倡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减少排放,降低能耗。新加坡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化工方面的投入,使其在全球石化产业链中占据了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精密工程产业: 新加坡的精密工程产业涵盖了医疗器械、航空航天和精密机械制造等领域。新加坡政府通过与国际企业合作,提升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新加坡的精密工程产品以高质量和高精度著称,广泛应用于全球市场。

新加坡的精密工程产业还注重研发创新和技术转移,通过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孵化器,推动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新加坡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在新加坡开展研发活动,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

服务业

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的支柱,占GDP的70%左右,包含批发及零售、住宿及餐饮、运输及仓储、金融及保险、旅游及会展等细分行业。新加坡主要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变化如图3-2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其金融及保险业强势增长,批发及零售业在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低谷后也开始回弹。

图3-2 新加坡主要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变化(1960—2020)

资料来源:同花顺。

零售业: 零售是新加坡服务业的第一大细分行业。新加坡的三大超市FairPrice、昇菘、Giant占据了零售市场的主要份额。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与新型通路的普及,新加坡零售业规模在2009—2019年保持稳定增长,增长趋势如图3-3所示。

图3-3 新加坡零售业规模增长趋势(2009—2021)

资料来源:同花顺。

新加坡零售业具有多样化的业态,包括超市、大型购物中心、便利店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具体来说,除了上文所提三大超市,还有Cold Storage、百美等连锁超市,专营中、日、韩、印尼等地食品的超市,遍地开花的便利店,以及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奢侈品专营店和免税店。新加坡零售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尤其是专营超市,近年来以极快的速度在线下扩张,这也反映了高收入群体在零售市场日益细化的消费趋势。

新加坡零售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的支持。高效的物流系统确保了商品的快速流通和供应链的稳定性。近年来,新加坡政府还通过政策大力提倡便利的支付方式,在极大程度上加大了对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支持,推动了新加坡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新加坡也是东南亚地区互联网渗透率最高的国家,根据德国数据统计公司Statista统计,2023年新加坡的互联网渗透率高达96%。随着5G技术的普及,新加坡电子商务和数字化平台服务也会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餐饮与食品饮料行业: 新加坡的餐饮行业常见的四种业态分别是全服务式餐厅、快速服务餐厅、订餐宴席服务和小贩中心。其中,小贩中心为新加坡所独有,是平民饮食文化的体现。其价格经济实惠,经营品种多样,多位于居民楼下,是满足新加坡人解决一日三餐需求的重要业态,也是新加坡餐饮产值最大的组成部分。新加坡餐饮行业的业态与机会在第7章作具体阐释。

新加坡的食品饮料主要包括本地生产和进口两部分。本地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饮料、加工食品和农产品领域。新加坡进口的食品饮料主要来自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欧洲。新加坡消费者对高质量和多样化食品饮料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该行业的持续增长。

新加坡的食品饮料行业注重食品安全和健康,政府通过严格的监管和质量控制,来确保市场上的食品饮料符合国际标准。近年来,新加坡还推动了有机食品和健康饮料市场的发展,迎合了消费者对健康和环保的需求。

航运业: 新加坡港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吞吐量位列全球前十。新加坡港以先进的港口设施和高效的运营管理著称,通过不断投资升级港口基础设施,提升了港口的处理能力和服务质量,如配置了世界首个“国家单一窗口”系统,极大地简化了贸易许可审批流程。新加坡港还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航运和物流服务,吸引了全球主要航运公司和物流企业。预计到2030年,新加坡港的吞吐能力将达到6 500万标箱。

新加坡的航运业不仅包括港口运营,还涵盖了航运金融和船舶管理等领域。其政府通过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持航运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近年来,新加坡还推动了绿色航运和智能航运的发展,提升了航运业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金融服务业: 新加坡目前是全球财富管理的重要中心,通过推动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对接,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之相匹配的是新加坡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其金融服务业涉及银行、金融科技、证券投资等多个领域。

新加坡银行体系稳定,三大银行星展银行、华侨银行和大华银行在新加坡及周边国家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新加坡在金融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通过一系列政策,促进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吸引了大量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和国际金融机构在新加坡设立业务。并且,新加坡有广泛应用的电子支付系统和创新的金融解决方案。其政府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提升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

金融市场: 2021年底,新加坡证券市场总市值约为8 000亿美元,但交易投资活跃度较低,IPO融资能力有限。尽管如此,新加坡交易所(简称新交所)仍然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者。2023年,新加坡的新增IPO数量在“东南亚六国”(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位列第四,但与在此之前10年间其自身的表现相比,IPO市场表现低迷;募资金额仅3 500万美元,占“东南亚六国”募资总额的比例不足1%。新加坡一级市场的疲态也与日益强劲的地区对手印尼有关,印尼证券交易所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流动性方面,都在疫情结束后迎来一波高速增长,吸引了众多东南亚企业。尽管如此,新加坡金融市场的成熟度、安全性与监管仍然是地区标杆。

新加坡股票市场的主要板块是主板和凯利板。主板主要吸引大市值公司,凯利板则主要吸引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新交所通过提供便利的上市条件和透明的监管环境,吸引了大量企业在新加坡上市。

新交所还推出了多个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新加坡政府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和监管支持,推动了这些金融产品的发展,提高了市场接受度。

新加坡债券市场近年的主要动向落点在发行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吸引了大量关注环境和社会责任的投资者。新加坡政府也通过提供激励政策,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推动了可持续金融的发展。

旅游及会展业: 新加坡作为全球重要的旅游和会展目的地,旅游业在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新加坡政府通过建设现代化的旅游设施和举办大型国际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务旅客。新加坡樟宜机场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提供了便捷的国际航班服务。

新加坡还通过打造独特的文化和娱乐项目,提升旅游业的吸引力。例如,滨海湾花园、圣淘沙名胜世界和新加坡环球影城等著名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此外,新加坡的医疗旅游和教育旅游也在全球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前往。

未来发展与投资机会

新加坡在保持现有经济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和开放,重点关注高新技术、金融服务和绿色能源等领域。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区域合作的加强,新加坡有望继续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 新加坡将继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新加坡政府通过提供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从而提升新加坡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新加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包括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建设。新加坡政府通过实施智慧国计划,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交通等技术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金融服务业扩展: 新加坡将继续推动金融服务业的扩展,特别是财富管理和金融科技领域的扩展。新加坡政府通过提供优质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透明的监管环境,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前去设立业务和投资,从而提升新加坡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新加坡的金融服务业还将积极探索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等新兴领域。新加坡政府通过提供创新实验室和沙盒监管,支持金融科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推动金融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

绿色能源发展: 新加坡致力于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项目,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能源结构的转型。新加坡政府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大幅增加太阳能和风能的装机容量,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提升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加坡的绿色能源发展还包括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智能电网建设。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推动企业和居民采用节能技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智能电网的建设将提升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促进能源供需的平衡和稳定。

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被认为可以对标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在东南亚经济体中,新加坡的CPI较高,这反映了其经济的发达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深度的历史联结和深厚的华人根系,使得新加坡成为华人进入东南亚市场的重要切入点。抓住这一切入点的可行策略包括在新加坡建立认证体系、培养不同族裔的品牌接受度等。此外,新加坡虽然在自然资源方面高度依赖周边国家供给,但通过稳定的贸易往来和区域话语权形成了高效、高质的供应链,将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工业园区都发展为生产链基地,保证了本国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

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实施有力的政策和高效的管理,新加坡在短短数十年内实现了从贫困国家到发达经济体的转变,展现了小国在全球经济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全球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新加坡也具有颇多吸引外资和管理国际资本的优势,为企业在东南亚的扩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印尼篇

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拥有最大的人口基数和最大的单一市场,近年来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GDP与人口增长情况

2022年,印尼的名义GDP约为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约为11.2%(见图3-4),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21年的1.2%左右升至1.5%左右。印尼稳定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改革以来兼收并蓄的政策环境带来的稳定内需和投资。

图3-4 印尼名义GDP走势(1990—2023)

注:图中名义GDP增长率是由精确数据计算得出,因此与图中所示名义GDP数据计算稍有出入。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2020年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造成冲击,印尼当年的名义GDP同比下降5%多,但在2021年印尼的名义GDP增速不仅迎来了双位数的反弹,且总量层面也超过疫情前水平。近两年印尼经济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增速水平依然优于东南亚其他主要经济体。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22年印尼人口超过2.75亿人,且保持着每年1%左右的稳定增长率,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约为68%,年龄中位数仅为29.7岁。印尼人口呈现出典型的正三角形结构。这将是未来15~20年印尼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印尼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在印尼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中产阶级不断壮大的背景下,消费对其经济的贡献更加显著。

优势产业与行业分布

印尼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波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尼经济一度陷入低谷,但在政府的积极应对下,逐渐恢复并持续增长。2004年,印尼民选政府上台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印尼历史上曾遭受殖民统治,先后经历荷兰殖民、日本占领,独立后经历了独裁统治,随着改革时代的到来而逐渐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印尼的农业和渔业占据了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构成了第二产业的主体,金融、消费、电信和材料等行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近年来,印尼政府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逐步减少对自然资源出口的依赖,鼓励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推行“印尼制造4.0”计划,以提升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在印尼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其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优势产业。2021年,印尼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1.5%和44.6%。其中,制造业和采矿业是印尼的优势行业。2022年印尼各行业贡献GDP占比从高到低排列如图3-5所示。

图3-5 2022年印尼各行业贡献GDP占比

资料来源:Statista。

对印尼GDP贡献最大的制造业园区集中在爪哇岛。该群岛也是印尼旧首都雅加达所在地,虽然面积仅占国土的7%左右,却聚集了印尼58%左右的人口,贡献了近60%的GDP,集中了几乎全部的制造业。爪哇岛主要的工业城市包括雅加达、万隆、泗水和三宝垄。爪哇岛的4个区域从西到东分别为万丹、西爪哇岛、中爪哇岛和东爪哇岛,分别对应不同的制造中心。最西边的万丹矿产资源丰富,出产黄金、煤炭、碳酸盐,发达的制造业包括矿产加工、化工和食品加工;西爪哇岛是制造业中心,集中了爪哇岛超过60%的制造业产区,主要发展食品生产、汽车、航空和电子工业;中爪哇岛集中发展非金属类加工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如纺织、印染、食品、木材等;东爪哇岛毗邻重要港口,主要发展重工业制造,包括造船业、大型水泥工厂等。

制造业是印尼经济的重要支柱,对经济附加值的贡献达到近20%,但产业升级面临瓶颈,产业链复杂度处于全球中游水平,没有明显的产业技术壁垒与国家赋能。

为了推动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发展,印尼政府积极推动基建,提升交通、能源和通信等领域的硬件设施水平,以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制造业领域。例如,印尼政府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吸引外资参与基建,推动印尼的工业化进程;推行“印尼制造4.0”计划,优先发展汽车、纺织、电子和化学产品等制造行业,提升经济质量。

印尼拥有大量矿产资源,如煤、铜、金、锡、镍和铝土矿等。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印尼中部的苏拉威西岛和东部的巴布亚岛。除此之外,中北部的加里曼丹岛出产棕榈油、煤矿和木材,西部的苏门答腊岛出产煤、黄金、石油和天然气。印尼政府也通过矿产出口限制措施,鼓励外资企业在印尼设立项目、建设工业园区,提升相关产业的附加值。

为了摆脱对资源出口的依赖,印尼政府自2009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矿产出口限制措施,如对镍、铝、锡等初级矿产品的出口限制,以鼓励外资企业在印尼设立项目、建设工业园区,提高相关产业的附加值。这些政策促进了当地产业链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印尼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印尼第三产业主要包括金融、消费、电信和材料等行业。印尼的金融业以银行为主,银行市值占整体市值的1/3以上。近年来,印尼科技行业的占比虽然有限,但随着大型IPO的增多和新上市板块的开辟,“新经济”公司逐渐崭露头角。

印尼消费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食品饮料、零售和日用品等领域。本土品牌如PT Indofood Sukses Makmur Tbk(简称Indofood)、迈大、联合利华印尼等,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和扩展市场,提升了自身竞争力。印尼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市场不断增长。

在零售方面,印尼的网购市场发展迅速。疫情期间,电子商务实现爆发式增长,主要平台如Tokopedia、Bukalapak和Shopee等,在市场中表现活跃。美国的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发布的报告显示,印尼2023年电商交易额约为454万亿印尼卢比(按2023年底汇率换算约为280亿美元)。印尼政府大力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应用。

对外招商引资与进出口贸易

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合作,印尼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以提升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2021年,印尼逐步开放外资市场,《新投资清单》取代投资负面清单,大幅放宽外商投资限制。被吸引来的外商主要投资于印尼的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等行业。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Joko Widodo)上台后,提出“经济至上”政策,通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反腐倡廉、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转型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印尼的投资环境。佐科政府还利用二十国集团(G20),积极提升印尼在国际经济舞台的影响力。自2014年以来,中国对印尼的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3%。2021年,中国对印尼的投资额约为43.7亿美元,同比接近翻倍。

从进出口贸易看,中国与印尼的双边贸易额近年来实现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对印尼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652亿美元和742.2亿美元。印尼政府借助一系列贸易协定,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等,推动经济发展。通过这些协定,印尼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扩大出口市场,提升经济竞争力。

金融市场

自2022年以来,印尼的一级市场规模已经超过泰国,成为东盟各国中新增IPO数量最多、融资规模最大的市场。印尼股市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结构。印尼证券交易所目前有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等多个品种。印尼股市主要分为主板、开发板和加速板。主板主要面向业绩表现优异的大型公司,开发板主要面向未达到主板上市要求的中小型企业,加速板设立的目的是进一步便利中小公司上市,而新经济板主要面向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能创造社会效益和促进高增长的公司。

印尼优势行业的公司,如金融、消费、电信和材料等行业的公司,其市值在股市整体市值中所占比例较高。尽管目前印尼科技公司的市值占比整体有限,但近年来大型IPO中科技公司频现。此外,印尼股市头部公司市值集中度较高,前十大公司市值占比高达40%。

印尼股市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与其他市场的相关性较低,风险分散效果较佳。近年来,印尼金融市场在数字化和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者参与。

印尼股市估值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处于中游,但在新兴市场中排名靠前。能源、房地产和可选消费等行业估值较低,具备一定修复空间。雅加达综合指数12个月动态市盈率(P/E)自2005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为14倍。

印尼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较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例如,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推动资本市场改革,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流动性。印尼的投资者结构多样化,既有印尼国内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也有国外投资者。从投资者结构看,国外投资者约占交易量的1/3,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各占约1/2,2022年后机构投资者占比有所上升。这种多样化的投资者结构有助于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文化多样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印尼政府重视社会包容性,通过一系列政策促进不同民族和宗教间的和谐共处。文化多样性为印尼的旅游业和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印尼政府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一方面,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和提升教师素质,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提升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印尼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了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印尼政府致力于完善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一方面,通过增加医疗投入,建设现代化医疗设施,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的健康;另一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改善为印尼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发展与投资机会

印尼的优势行业,如采矿业、互联网行业和制造业,吸引了大量外资。

印尼拥有丰富的镍矿资源,是全球最大的镍生产国之一,而镍是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的重要原材料。印尼政府限制矿产出口,鼓励外资进入,吸引了大量外资在印尼设立电池生产和加工厂,推动了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印尼互联网科技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获得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持。印尼政府采取措施推动互联网科技公司上市,允许科技公司发行多重投票权股票。印尼许多互联网科技公司得到大量外国资本特别是来自中国的企业的注资。随着印尼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用户数量越发庞大,2022年达到2.047亿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3.7%。这意味着印尼的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制造业是印尼最重要的GDP贡献者,也是外国资本投资的第一大产业。印尼政府通过“印尼制造4.0”计划,推动汽车、纺织、电子和化学产品等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发展。比如汽车产业,中国企业在印尼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

基建将继续成为印尼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印尼政府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道路、港口、机场和电力设施,以改善国内的交通和能源供应状况,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印尼基础设施的改善将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吸引更多外资进入。

旅游业是印尼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尼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投资吸引国际游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巴厘岛、雅加达、日惹和龙目岛等地是国际游客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对经济贡献显著。印尼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印尼拥有庞大且年轻的人口基数,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力市场充满活力,有助于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印尼的就业市场在疫情结束后逐渐恢复,失业率逐步下降,劳动参与率上升。

印尼致力于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通过可再生能源项目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印尼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印尼的绿色能源发展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印尼政府大力推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网普及率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投资大量资金建设高速互联网网络,覆盖更多的农村和偏远地区,缩小数字鸿沟。数字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为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和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印尼的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主要平台如Tokopedia、Bukalapak和Shopee等在市场中表现活跃。疫情期间,电子商务实现爆发式增长。金融科技方面,印尼的数字支付和在线贷款服务快速普及,为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印尼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数字经济的普及和应用。

印尼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推动创业环境的改善,创新创业生态逐渐完善。印尼拥有大量的年轻创业者和技术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印尼政府通过创投基金、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形式,支持初创企业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其创新创业生态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

越南篇

历史、地理、人口与政治概况

越南,古称安南,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1802年,清朝嘉庆皇帝正式册封安南为越南,其国名由此而来。19世纪中期,法国殖民者通过三次殖民战争,在1884年实现了对越南的彻底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掠夺了当地的橡胶、气田资源,使越南沦为其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试图重新殖民越南,但经过9年的独立战争,最终法国宣告失败。1961年,美国破坏《日内瓦协议》,扶植西贡政权,在越南南方发动“特种战争”,自此,长达14年的越南战争开始。1973年《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签订,美军撤出越南南方。1975年,越南军民解放西贡和整个南方。1976年7月2日,越南宣布全国统一,越南民主共和国更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越南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部,东临南海,北接中国,西北邻老挝,西南与柬埔寨接壤。越南地形多样,北部为高山和高原,中部为沿海平原,南部为湄公河三角洲。越南为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为22℃~27℃,年均降水量为1 500~2 000毫米。

越南的官方语言是越南语,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法国殖民时期的影响,主要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和好教、高台教等。

越南处于人口红利期。据我国外交部官网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越南总人口约为1.03亿人,是继印尼、菲律宾之后又一个人口破亿的东南亚国家。其年龄中位数为32.6岁,生育率约为2.1%,第二波婴儿潮正在酝酿中。越南主要的人口密集区为北部首都河内所在的红河三角洲、南部最大城市胡志明市所在的九龙江平原以及中部的沿江平原。越南的人口结构年轻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政治制度方面,越南实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越南共产党为其唯一合法政党。1986年,阮文灵总书记重返越南政坛,决定把越南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由国家管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这一革新开放总路线。从此越南逐渐走上了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由越南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越南主席、政府总理、国会主席共同治理。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方面,越南2023年GDP达4 333亿美元,人均GDP达4 284美元,整体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GDP增速保持在5.05%,居民消费在GDP构成中占主导地位。

自1986年起实施的“革新开放”政策推动越南的城镇化率快速提升。2022年越南城镇化率达到41%。“革新开放”政策也积极推动着市场经济改革,对外开放贸易和投资,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1987年以来,越南制定并多次修订《外国投资法》和《投资法》,鼓励高新技术、设备制造企业落地,逐步放宽外资在越南的经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给予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外商税收优惠,积极参与世界价值链分工。

从产业结构来看,越南的经济结构正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凭借丰富的低价劳动力供给,越南正在承接全球劳动密集生产环节的新一轮转移。近年来,在美国挑起并升级对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优质供应链推动“中国+1”战略 的全球化布局,越南成为中国供应链溢出的最大受益者,中国的鞋服、家具、机电、通信行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订单中,80%以上由越南承接。2017年至今,越南的贸易顺差逐步提升,贸易占GDP的比重也显著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的电子零件、纺织服装和鞋类成为越南前三大出口产品。但是,越南制造业的外资依赖度高,且缺乏产业链基础,主要为低附加值的产成品加工工业,现在说“越南制造”的故事还为时尚早。

从消费领域来看,越南的消费市场日益活跃,零售业增速领先于GDP增速。2012年以来,越南收入结构优化,从“金字塔形”向“纺锤形”过渡,充足阶层、富裕阶层成为前两大收入群体,占比近50%,超富阶层占比从2012年的2.6%增长到2020年的10.2%。收入结构的优化,为越南的消费升级提供了基础。

从零售业态来看,传统的街边店、夫妻店仍为越南市场线下零售的主要业态,便利店、电商等新渠道的渗透率不足20%,其中线上零售规模约为100亿美元,约占零售市场总额的5.6%。越南零售市场正处在线上化率快速增长阶段。越南线下零售的3家本土龙头企业分别是移动世界、Masan Group、Vincom Retail,本土企业占据越南70%的零售渠道。

参考中国企业的发展脉络,越南诞生了“越南版腾讯”VNG、“越南版支付宝+携程”VNLIFE等多家独角兽企业。KKR、友邦保险、软银、Paypal等全球头部机构、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落子越南市场。2022年,越南一级市场总投资金额近20亿美元,电商平台、移动支付、教育赛道都出现了单笔金额超1亿美元的融资交易。二级市场方面,据越南财政部报告,截至2024年3月27日,越南胡志明指数达1 283.09点,较2023年底涨13.6%。越南股市总市值约达6 660万亿越南盾,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12.2%,相当于2023年GDP的约65.2%。在胡志明市证券交易所和河内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票和基金有736只,证券账户有近740万个;越南挂牌交易的债券有457只。

马来西亚篇

历史、人口、政治等概况

马来西亚的“马来”源自梵文Malaiur或Malayadvipa,译为“群山之地”,由古代印度商人所采用,指称马来半岛。15世纪初,马六甲王国(中国明朝称之为满刺加)建立,不断扩大版图,控制了马六甲海峡的海上交通要道,成为东西方贸易集散地之一。1511年,葡属印度总督率领舰队灭了马来西亚本土的马六甲王国。16世纪后,西班牙、荷兰等殖民者先后入侵马来西亚。19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沦为英国殖民地。殖民者在此开采锡矿,建立橡胶种植园,开辟港口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来半岛、沙捞越、沙巴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恢复对马来西亚的殖民统治,并于1948年将槟榔屿,马六甲等11个邦组成马来亚联合邦。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1963年,马来亚联合邦与新加坡、沙巴、沙捞越等4个实体组建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于1965年退出)。

马来西亚主要由东马来西亚(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及西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组成,沿海地区以平原为主,中部则是布满茂密热带雨林的高原。人口方面,据世界银行数据,截至2023年底,马来西亚人口已超过3 400万人,其中近70%都分布在马来西亚半岛。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里华裔人口占比排名第二的国家,华裔占其总人口的23%左右,这一比例仅次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华裔多为明清时期从我国东南沿海迁至马来半岛的华人后代。马来西亚是除中国之外华文教育体系最完备的国家,这里的华裔坚持保留中国文化,对中国的认同感较强。

马来西亚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联邦制。马来西亚的执政联盟必须赢得国会过半议员的支持,国家元首为“最高元首”,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名义上的最高权力。虽然国家元首从9个世袭苏丹中选举产生,但实际运作上必须依照首相及内阁的意见行使职权。

经济概况

马来西亚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第三大橡胶出口国、第二大未锻轧非合金锡出口国,也是优质热带硬木的重要出产国。除此之外,马来西亚还有着较为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储备,是东南亚地区液化天然气和石油的重要出口国家之一。据《油气杂志》报道,截至2017年1月,马来西亚已探明原油储量高达36亿桶。得益于国内丰富的橡胶产量和矿藏储备,马来西亚一直都是半导体产业和橡胶相关制品的重要产地之一,其国内有54家半导体制造企业,占据全球后端半导体封装市场约8%的份额。

2022年,马来西亚GDP总额约为4 070亿美元,人均GDP与同年中国的水平相当,约为1.2万美元。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第三产业占比超50%,是马来西亚经济结构中最大的一部分,吸收就业人数占马来西亚雇用员工总数的60.3%。其中,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在疫情暴发之前的2019年,马来西亚旅游业在GDP中的占比一度达到12%,但疫情对旅游业的打击,也给高度依赖服务业的马来西亚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2020年受疫情影响,马来西亚的GDP下降超5个百分点。

马来西亚主要的商圈都集中在西部(简称西马)。西马的三大主要区域是中部首都圈(吉隆坡和围绕吉隆坡的雪兰莪州)、北部的槟城和邻近新加坡的南部城市新山。西马有70%~75%的零售店面在中部首都圈,10%~15%的店面在槟城,还有约10%在新山。这些城市也是华人聚集比较多的地区。

零售业态

马来西亚的线下零售业态,一般分为大卖场、超市、便利店以及其他现代零售渠道和传统渠道。其中,便利店占18%,大卖场占16%,超市占11%,其他现代零售渠道占4%。根据麦肯锡2021年的统计,马来西亚的现代零售渠道渗透率达到了50%,在新加坡和菲律宾之后,排东盟第三。

从竞争格局来看,马来西亚的超市业态中,目前尚未出现超过100家门店的超市连锁,第一梯队的青苗超市、宜康省、巨人超市、莲花超市和万顺超市都有多于50家门店,有20~30家门店的品牌竞争较为激烈。在便利店业务中,7-ELEVEn有2 400多家店,排第一;马来西亚的本地品牌99 Speedmart有2 000多家店,排第二。规模较小的本地连锁品牌便利店分别是拥有680多家店的KK Super Mart和500多家店的myNEWS。线上零售的发展促进了马来西亚居民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但是线上渠道只占整体杂货、食品消费渠道的4%~5%。线上购物争夺的主要市场在城市,多采用与现有超市网络配合的前置仓模式,主要商家是GrabMart和pandamart。

总体上,马来西亚的零售业已经基本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进入稳步增长的阶段。不过,整体竞争格局上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垄断者。过去零售商整体上比较保守,但仍导致了首都圈的竞争逐步激烈,预计在短期内可能会出现一些整合和吞并的现象。马来西亚自有品牌在零售市场的占有率还非常低,大部分零售商有提升自有品牌市场占有率的战略,但缺乏有效的供应链支持,这对于中国供应链和零售服务商来说是一个合作点。马来西亚零售品牌在商品结构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上游品牌特别是大品牌商品被欧美企业并购控制,小零售商在博弈中处于相对不利的状态。

菲律宾篇

历史、人口、政治等概况

中国从宋代开始就有关于菲律宾的记载。宋元交替时期,菲律宾群岛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国家,其中苏禄王国最为出名。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就曾到访苏禄王国,后苏禄王亲率使团到中国拜见明成祖。1521年,麦哲伦率领西班牙远征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此后,西班牙逐步侵占并统治菲律宾。1542年,西班牙人以王子腓力(即后来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之名,将此群岛命名为Las Filipinas,这就是“菲律宾”名称的由来。西班牙殖民者对菲律宾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改造,为了向欧洲输出烟草、甘蔗、蕉麻、可可等,在菲律宾对这些经济作物实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导致菲律宾的经济结构单一。1898年,菲律宾起义宣布独立。同年,美西战争 爆发,西班牙战败,菲律宾成为美国的殖民地。1946年,美国被迫同意菲律宾独立,菲律宾成为独立国家。

菲律宾面积约为30万平方千米,由吕宋岛、米沙鄢群岛、棉兰老岛三部分构成。吕宋岛是菲律宾最大的岛屿,拥有菲律宾唯一的平原地带。该岛是菲律宾的主要人口聚集区,人数约占全菲律宾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位于吕宋岛的马尼拉湾东岸。菲律宾的矿藏主要有铜、金、银、铁、铬、镍等20余种。其中,铜蕴藏量约48亿吨、镍10.9亿吨、金1.36亿吨。地热资源预计有20.9亿桶原油标准能源。巴拉望岛西北部海域有石油储量约3.5亿桶。

人口方面,菲律宾2023年人口为1.12亿人,较2022年增长132万人。菲律宾是一个人口非常年轻化的国家,年龄中位数为25岁,出生率为2.7%,64%的人口介于15~64岁,30%的人口介于0~14岁,人口金字塔呈现了非常完美的等腰三角形。菲律宾与印尼、越南是东南亚3个人口破亿的国家。根据联合国估算,2080年菲律宾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15岁以下人口占比,其人口总数将在2092年达到高峰。马来裔占菲律宾人口的85%以上。菲律宾有70多种语言,国语是以他加禄语为基础的菲律宾语,英语为官方语言。菲律宾国民大多信奉天主教。

政治体制方面,菲律宾独立后,实行议会民主共和国制度,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议会是其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菲律宾总统拥有行政权,正、副总统均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提名各部部长组成内阁。但事实上,菲律宾有特殊的家族政治形态,阿基诺家族、马科斯家族、阿罗约家族、杜特尔特家族等大家族掌控了菲律宾政治体系。2022年菲律宾大选中,马科斯家族的费迪南德·罗穆亚尔得斯·马科斯(Ferdinand Romualdez Marcos,小马科斯)以较大优势获胜,成为现任总统。菲律宾最高法院和各级法院拥有司法权,其中,最高法院由1名法官和14名陪审法官组成,均由总统任命,拥有最高司法权。

经济概况

菲律宾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菲律宾GDP为4 350亿美元,人均GDP为3 816美元。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GDP增长率有所下降外,菲律宾近10年实际GDP增长率均在5%~8%。

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在菲律宾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占比超60%,制造业和农业占比约为30%和10%。服务外包业、博彩业、旅游业是菲律宾主要的服务业收入来源。菲律宾是全球主要劳务输出国之一,输出海外的劳工有230多万人,其中24%左右在沙特工作,16%左右在阿联酋工作。旅游业中,美国、中国和韩国是菲律宾主要的游客来源国。制造业以食品加工、化工产品、无线电通信设备等行业为主,这些行业的产出占制造业总产出的比重在65%以上。

具体来看消费产业,年轻的菲律宾人消费欲望强烈。菲律宾人大多数习惯超前消费,家庭的储蓄率基本保持在18%左右。在家庭支出方面,收入所得最低的30%家庭中,食品支出占了约60%,租金支出占了8%;收入所得较高的70%家庭中,食物支出占了约40%,租金支出占了13%。由此可见,满足居民的必需品消费需求是菲律宾零售市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菲律宾目前最主流的购物方式仍是线下购物,占比高达90%左右。菲律宾的现代零售渠道发达,占比约为75%。其中,中型超市约占52%,大卖场占17%,便利店占6%。

从竞争格局来看,菲律宾的零售市场中还没有出现绝对的龙头。排名前三的专卖店分别为Mercury Drug、屈臣氏、SM Appliance,合计占比为16%。排名前三的杂货零售商分别为SM Retail、Puregold Price Club、罗宾逊零售控股公司,合计占比为37%。可见,零售业集中度不高。

从二级市场角度看,菲律宾消费行业由三个主要支柱组成,即商超零售、食品饮料和餐饮。零售业整体较发达,其中最著名的是全品类零售品牌SM Investments,它与多家印尼公司有合作。在食品饮料行业,已孵化出不少区域知名品牌,包括生产饮料茶饮、咖啡、饼干等的品牌环球罗宾娜,当地出名的白兰地、威士忌生产厂商和品牌商皇胜集团(Emperador)。餐饮行业连锁上市公司不多,但是快乐蜂(Jollibee)已经是东南亚实力强劲的连锁炸鸡品牌,可谓是东南亚的“区域性KFC”。

泰国篇

经济概况

泰国是东南亚的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2022年,泰国的名义GDP约为4 954亿美元,占全球GDP的0.6%,人均GDP在东南亚各国中位列第四。

泰国经济发展的走势曾出现数个拐点。现代第一次拐点出现在1998年,彼时亚洲经济体遭遇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由泰国货币贬值压力持续增大、政府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拉开序幕,其后席卷整个东亚。最近的一次拐点出现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泰国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业遭遇重创,GDP增长降至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直到依靠政策的有效管控和疫苗的普及才迎来经济复苏。

泰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当时暹罗(泰国旧称)因与欧洲国家通商而逐渐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盟国,经历了长期的军事独裁统治,直到20世纪90年代,军人逐渐淡出政坛,才开始民主化,宪法和选举也得以恢复。20世纪80年代,泰国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化明显,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85—1995年是泰国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期,泰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泰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头才被截断,泰铢贬值近一半。1999年后,泰国经济又开始恢复,其后一直呈现出GDP总量高、人均GDP低、失业率低的特点,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出口和旅游业。泰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走势如图3-6所示。

图3-6 泰国经济增长情况(1990—2022)

注:图中名义GDP增长率是由精确数据计算得出,因此与图中所示名义GDP数据计算稍有出入。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泰国现代史上的军事政变屡见不鲜。政治环境的动荡为泰国的经济发展埋下隐忧,一大表现就是泰国虽然是东南亚的传统制造强国,但制造业的发展和扩张在2000年后进展十分缓慢。

2022年,泰国人口约为7 170万,主体民族泰族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超过75%,人口年龄中位数为40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泰国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速逐年下降,截至2020年已有超过10%的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泰国正步入老龄化阶段,劳动力大量依靠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等周边国家输送的外来人口。

优势产业和行业分布

泰国的经济支柱是制造业和服务业,2022年三大产业对经济体量的贡献占比如图3-7所示。泰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食品加工和纺织等行业。泰国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曼谷及周边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包括曼谷、春武里和罗勇。东南亚消费市场的相关研究显示,这些地区贡献了泰国约30%的GDP和90%的工业产值。该区域不仅是全球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拥有丰田、本田等多家国际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线,也是旅游经济的集中区域。

图3-7 2022年泰国三大产业占比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旅游业是泰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GDP的20%。主要旅游目的地包括曼谷、清迈和普吉岛。泰国政府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国际游客。

泰国的农业以水稻、橡胶树和热带水果的种植为主。其中,橡胶种植园主要分布在泰国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南部毗邻港口,而北部则是新兴农业发展区域,设施尚未完备。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泰国的橡胶产业链完整,上游种植、中游加工和下游产品(如轮胎和手套)环节均有覆盖。

对外贸易和经济协定

泰国身处多个地区贸易双边协定网络的中心,包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形成的双边协定网络等。泰国与东盟各国、澳大利亚以及东亚、南美等多个地区的国家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

泰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中国、日本和美国。2021年,泰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是中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12.7%。

泰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中,工业制品和农产品占了极大比重。出口的工业制品中,又数电子、汽车配件和电器占比最大,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大米和橡胶。主要进口产品的分类则更为细致和繁多,原油和天然气是进口体量最大的能源,进口需求极大的商品包括机械设备、电子机械、钢铁制品、集成电路等。2022年泰国主要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比例如图3-8所示。

图3-8 2022年泰国主要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比例

资料来源:泰国商务部。

金融市场

泰国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板块主要包括主板和创业板。截至2021年底,泰国证券交易所总市值约为19 643亿泰铢。泰国股市估值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处于中游水平,但在新兴市场中排名较前。泰国证券交易所的市盈率为17.4倍,市净率为1.6倍。能源、房地产和可选消费等行业估值较低。

2019—2023年,泰国证券交易所每年新增IPO数量稳定上涨,2023年之前的3年稳定在每年新增40个上下,但总体融资规模显著下降,2023年总体融资规模创近5年来的历史新低。泰国IPO市场规模原本与印尼相近,在这一年也被印尼拉开差距,并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走势。但作为东南亚重要的传统金融市场,泰国的消费类公司仍保持着每年至少有两个进入东南亚IPO排名前十的稳定水平。

泰国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主要包括金融、能源、服务和科技。从市场份额来看,能源行业为21.3%,服务行业同样为21.3%,金融行业为17%,科技行业为16%。尽管科技行业市场份额较小,但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市场份额将逐渐增加。

政府债券是泰国债券市场的主体,2022年政府债券占市场总值的65%。国债占泰国发债总额的45%,央行债券占20%,民企债券占27%,外企债券仅占1%。也有部分企业选择去泰国周边市场发行债券。近年来,泰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所发展,一些泰国上市公司选择在新加坡发行债券,以吸引国际投资者。

泰国二级市场的交易,海外投资者参与度较深,交易占比超过50%;其次为泰国国内投资者,其中个人投资者交易所占比例为60%,剩余的为其本国机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自营交易。

泰国政府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数字支付、在线贷款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金融市场的效率,还为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选择。

消费市场

泰国消费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食品饮料、零售和日用品等领域。本土品牌,如泰国酿酒和零售商中央零售(Central Retail),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泰国的零售业发达,现代渠道渗透率高达49%,主要以大型超市和便利店为主。

泰国是东南亚乳制品出口和消费的第一大国,也是全球第二大超高温灭菌奶出口国,自产奶源充足且优质,过去10年人均乳制品消耗量显著上升,产量也在稳步提升。

根据Statista公布的数据,泰国的牛奶产量在2021年达到了140万吨,国内牛奶消费也上涨到几乎与产量持平的130万吨,每年人均牛奶饮用量从2014年的13.2千克增长至2023年的21.3千克,酸奶、牛奶替代品等消耗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泰国没有上市的本土奶制品企业,但有诸多国际连锁品牌选择在泰国设立主要区域加工厂,如雀巢、Dairy Plus、星狮集团等。其中,星狮集团是发迹于泰国本土的饮料与奶制品行业龙头,但其饮料子公司选择在新加坡上市,控股公司在马来西亚上市。雀巢和Dairy Plus是鲜奶直饮行业的龙头,星狮集团则在其他奶制品市场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泰国目前主要依靠进口的奶制品是脱脂奶粉、乳清、奶酪、黄油和酸奶,出口的鲜奶、奶制品主要销往东盟地区。根据国际贸易中心(ITC)的数据,2020年泰国出口奶制品307万吨,出口金额达18亿美元。

泰国的另一大消费市场是橡胶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橡胶生产国,泰国的种植园遍布除曼谷工业区以外的泰国全境,且种植几乎没有越冬期。泰国橡胶产业链的中游产品为天然橡胶,主要竞品是以石油为化工原材料的合成橡胶;下游主要产品为轮胎、手套、橡胶管、弹性材料等。泰国国内生产的轮胎65%用于内销,作为国内生产的汽车、摩托车的配件,35%直接销往国外。

疫情以来,医用手套和橡胶制医疗用品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助推了疫情后泰国经济的复苏。泰国橡胶产业的领军企业诗董橡胶通过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实现了泰国全境的生产线覆盖,并拿下了各大轮胎厂商的合作订单。疫情期间,诗董橡胶抓住了私家车出行和医疗手套需求暴增的机会,实现了营收增长,2020年、2021年的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24%和53%,收入规模对比疫情前几乎翻倍。

与消费产业紧密相连的零售渠道也迎来朝向现代通路的转型。泰国与邻国马来西亚的现代渠道渗透率和发展路径相近,以超市、便利店等业态为代表的现代零售网络在过去蓬勃发展,尤其是泰国的便利店业态,正大集团旗下的7-ELEVEn便利店2023年在泰国全境拥有超过14 700家门店,且保持着每年稳定增加700家店的新增速度,市场覆盖在广度和密度上均达到了空前的领先程度。2023年仅7-ELEVEn便利店的营收就达到124亿美元,在正大集团营收中占比近50%。

小结与机会

泰国在东南亚经济体中仍然位处发达行列,但2015年后经济增长开始明显放缓。私人投资领域也呈现明显的增长放缓趋势,从1997年的40%下降到2019年的17%。相比越南和印尼,泰国农业向工业的转型速度相对缓慢,制造业增长放缓。泰国频繁的政治局势更替也为投资带来了额外的风险。

泰国的人口结构相对成熟,消费升级已经进行到中期阶段。目前,泰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40岁左右,生育率下降,社会进入初步老龄化阶段。同时,泰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中期阶段,消费者对更细分、中高档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泰国经济高度开放,20%的GDP来自旅游业。本土产业对外资的开放度高,尤其是在汽车制造、乳制品和日化产品等领域,这些领域也几乎没有泰国自主品牌。泰国在医疗等方面也有所发展,同时,泰国与美国、印度和日本等主要市场签订的贸易协议进一步促进了泰国制造业的发展,并吸引了中国制造业外迁。作为最早的东南亚制造基地,覆盖曼谷周边八大城市的汽车和摩托车生产基地被誉为“亚洲底特律”,拥有成熟的产业链。泰国的电子和电器生产依然发达,但增长速度在放缓。

泰国农产品的加工和消费升级正在进行,传统产品如大米、橡胶等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榴莲作为单一品类,出口占比达1.3%;罐装海产品的出口占比也达到了1.3%,其中金枪鱼加工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加工水果的出口占比则达到了0.7%。垂直整合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

此外,泰国拥有成熟的消费人群和高互联网渗透率,消费者的产品多元化需求更容易被互联网金融满足,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泰国市场细分赛道的机会总结如下:

· 零售业态: 泰国的现代零售渠道渗透率非常高,约为50%,各种零售渠道已经开始细分化。例如,便利店(如7-ELEVEn)和专营店(如HomePro)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规模,并且拥有相对固定的消费者群体和消费习惯。每个细分市场目前由一家企业主导。未来,泰国市场预计会出现更多细分的专营店,进一步推动零售渠道的发展。对于东南亚地区其他市场来说,泰国的零售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越南和印尼市场,预计其现代零售渠道的渗透率将会提高,百货商店可能会逐渐减少,而便利店和专营店的数量将会增加。

· 饮料食品: 泰国市场是全球第四大能量饮料市场。能量饮料的需求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地区,如越南、印尼和孟加拉国,未来的能量饮料需求预计将大幅增长。泰国本地市场几乎被两家能量饮料品牌垄断,增长空间有限。在酒精饮料方面,泰国酿酒公司由于在新加坡上市,且并入了新加坡大盘指数,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融资能力。该公司有收购东南亚市场其他酒精饮料品牌的意图,未来有可能成为东南亚地区较大的酒品企业。优质的收购目标应当具备本土品牌认知度和强大的渠道实力。

· 餐饮: 泰国的餐饮行业在2020年至2021年因疫情受到重创,是亏损最严重的消费行业之一。2023年,泰国餐饮业有所反弹,但想要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还需要时间。泰国市场的连锁餐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目前西餐市场已经较为饱和,但日餐连锁店的数量仍不足。参考新加坡市场,日餐、高档中餐和高档东南亚餐饮连锁品牌在泰国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 农产品: 由于疫情的影响,橡胶行业在2021—2022年经历了辉煌时期,但早在2019年时,泰国橡胶行业已经面临一定的财务压力。许多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橡胶种植园已开始转型种植油棕树,供给侧缩水导致全球市场对泰国产天然橡胶的需求进一步增长。此外,家禽养殖和饲料业也在逐渐向外转移,如印尼的这些行业就显示出了国际化扩展的趋势。 p+agof/08GYSegt9UgZfdoHjECCEvYJ6qJqljygLddMYktnc+WiKmRFm+S+SbNK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