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文版序
一场跨越一万公里的文化旅行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与读者分享我20多年来在大学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人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人不仅有可预测的个性,而且我们所处的环境塑造了我们,反映并改变了我们。我们都有潜力更好地相互理解,更有效地驾驭我们周围的世界。

我的目标是写一本能让读者了解自己和彼此的书。秉承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Cialdini)的《影响力》等经典著作的传统,我想把心理学从大学课堂带到个人读者身边,促使他们以新的方式思考自己的世界,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科学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如果我能让他们脸上露出笑容,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引起一两声笑声,那就更好了。

自这本书首次出版以来,我们周围的世界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方面,从疫情的爆发到地缘政治的动荡,我们发现自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但另一方面,就书中探讨的基本心理过程而言,很多东西都没有改变——人性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而人类还在继续忽视这一事实。

《影响力·情境篇》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每当它以一种新的语言出版,呈现到一个新的国家的读者面前时,我都会有一些特别的感觉。我记得,当我得知这本书将在中国出版时,我非常激动,因为中国拥有如此多样而迷人的文化传统,人们对个体生活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与情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有着深刻理解。

我很好奇,这本书翻译给中国读者会有怎样的反响。我指的并不是字面意思的翻译——我非常确信,本书优秀的译者会出色地将我的思考翻译成中国读者能够理解的文字。但我确实想知道,我在书中分享的例子、参考和经验教训能否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我毫不怀疑,情境在中国和美国一样重要,并且塑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我能向中国读者有力地说明这一点吗?我真的适合为中国读者写书吗?

我想,这本书即将推出新版本这一事实一定意味着,有一些懂行的人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呼!不过,当我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郊外的客厅里写下这篇序言时,我承认,我仍然很想知道,远在一万多公里之外的你们读到这本书时会怎么想。也许你们会写信或发电子邮件告诉我。也许你们会和我分享书中哪些地方是你们熟悉的,哪些地方不熟悉,或者有哪些你们日常遇到的情境还没有被写进书中。

希望你享受阅读这本书。我希望你会发现,阅读这本书就像旁听一堂寓教于乐的大学讲座,并能在书中找到共鸣。我感到荣幸的是,许多辛勤工作的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将我在半个地球之外打出的这些英文单词安全地送到你们的眼前和脑海中。这样的跨文化旅行竟然是可能的,这让我觉得人类的聪明才智几乎是一个奇迹。让我们为这一特定的情境以及生活中所有其他重要的情境干杯。

萨姆·萨默斯
2024年12月 PkMJaf+ec+YQGwIAtmgssdaNtQhEOgtK18kcOkHHg+lfwXCXAetkL8I2+yZjkxq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