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探索智能时代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之路

郝平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有力推动人类文明的新进程。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对产业变革、教育模式、科研范式等带来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既有许多新机遇和广阔前景,也面临一些新挑战、新课题。

●站在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层面,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国如何把握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机遇,以此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站在国家治理与文明发展的层面,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与科技向善,以此促进文化的守正创新、治理的效率与公平,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都是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议题。

朱松纯教授在《为机器立心》《为人文赋理》这两部著作中,对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为机器立心》主要讲述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路线,主张赋予智能体完备的认知架构与价值体系,从而实现“由数据驱动”到“由价值驱动”的范式转变;《为人文赋理》主要讲述如何基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来构建数理模型,解构和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为更好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提供了有益借鉴。

这些著作致力于构建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方法和技术。在方法上,作者从数理建模的视角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考方法,对文科学者颇有启发意义。比如,书中构建了势能函数和价值函数的模型来分析当前的各种冲突,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技术上,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尝试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融入传统的价值观念,要让人工智能完备的价值体系和认知架构在价值的指引下自主定义、产生和完成任务,并通过自己的科研实践开发了首个通用智能体“通通”,创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路线。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朱松纯教授自2020年入职北大以来,积极组织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的交流,先后成立了数字人文与文明演化、人工智能艺术、人工智能法治等多个横跨文理的交叉研究中心,尝试从人工智能的视角回答人文社科研究的一些重要命题,如资源配置、产业链构建与人口发展等。这些积极探索不仅是朱松纯教授和研究团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物致知”等思想的体现,也是科技向善、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体现。

当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重要部署,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领域特别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科技与人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两个重要方面,前者强调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能力,后者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加强两者的协同,才能更好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我们希望,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今天,有更多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积极探寻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之道,让科技发展富有人文温度,让人文精神更好地守护科技创新,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绽放科技与人文相互交融的绚丽之花。

谨以此序向该书的出版表示祝贺。 cnmD5OdhL6wsaI0lErim0MHbpeg6ziB715YYrGeGTK/2j4zWlbPFA9Ov3pXepxK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