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钢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前校长
孙金鹏
新基石研究员、国家杰青连续资助获得者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副院长
欣闻恩师莱夫科维茨教授的科学生涯自传在中国出版发行,作为他的中国博士后和学生的我们非常开心。开卷阅读,似往日重现;掩卷沉思,亦感触良多。像中国改革开放后数十万出国留学生一样,我们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纪初跨越大洋,赴美深造。这段经历不仅助力我们书写了个人学术生涯中的重要篇章,也成就了诸多中美科技交流的佳话和当事人终生难忘的友谊。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多难忘的经历。裴钢教授年轻时曾下乡劳动5年、又在工厂工作3年,1977年参加高考入学,后在美国留学8年。这些岁月伴随荆棘(rough),历尽艰辛(tough),有努力耕耘(plough),也充满着阳光与欢快(good enough)。1991年,裴钢教授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以下简称北卡大学)获得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在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继续他的博士后研究,师从本书作者、后来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莱夫科维茨教授。
莱夫科维茨教授为人幽默儒雅,实验室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Bob
;但同时,他在科研上非常严谨甚至特别严厉,一丝不苟。尽管许多人和他讨论科研问题时都有些犯怵,但是裴钢教授和他在一起时并不拘谨。他们经常为了某个问题而深入讨论甚至争论。争论时又往往声音很响,走廊里的人都能听到,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他们在吵架。在这样坦率的交流中,Bob却从来不以导师和权威自居,一切以数据和事实为准,充满了对科学的真诚与热爱。这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让我们终身受益,是我们科学生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裴钢教授在北京“中美留学35年”纪念活动上特意讲到与导师Bob的这段情谊,同时又讲到另一件往事。北卡三角区是美国著名的大学篮球圣地,杜克大学、北卡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三足鼎立。每年“疯狂的三月”举办的美国大学锦标赛决赛和美国大学体育协会四强赛相当于三角区师生们的狂欢节。裴钢教授原本已是北卡大学篮球队的球迷,可能因为Bob是杜克大学篮球队的球迷,所以裴钢教授到杜克大学以后也支持杜克大学篮球队。大多数的球赛都不会产生分歧,只有当北卡大学和杜克大学交锋对决时,裴钢教授比较尴尬和纠结,因为实验室里常常有人问他:“你支持北卡还是杜克?”后来他慢慢适应了,也想开了:比赛总是会有赢有输,欣赏比赛过程更为重要。
北卡大学和杜克大学都是裴钢教授学习、工作过的母校,他永远心存感恩。两地求学的经历对我们而言同样意义深远,我们都度过了人生中欢快的时光,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裴钢教授回国以后,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β-制动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干细胞与细胞重编程,神经退行性疾病及中草药天然产物研究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这些都得益于在美国的学习研究经历,特别是在Bob实验室的磨砺与锻炼。裴钢教授后来还担任过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继续为中美民间外交和科技合作做贡献。
孙金鹏教授于2001年赴美国留学,2007年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获得分子药理学博士学位后,加入莱夫科维茨教授的实验室,在接受系统的GPCR科研训练的同时,也结识了很多出色的科学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懈探索。
Bob实验室拥有非常开放的氛围,实验室每天有不同科研小组的组会或讨论,包括GPCR的信号转导、药理学研究、偏好性信号转导,结构机制和质谱动态研究小组等,还有论文的讨论和修改。Bob的办公室和学术讨论会总是对所有学生敞开。他和学生说,假如任何人想旁听别人的科研会议都非常欢迎。于是孙金鹏教授经常在自己的实验空隙参加不同小组的会议,了解别人的工作方向,并积极发表意见,在不断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获得了快速成长。Bob经常会对孙金鹏教授开玩笑说:“你的想法有一万个,需要的就是把这些想法都列出来,选其中最重要的3个去集中开展。”
在Bob实验室,孙金鹏教授见证了什么是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Bob的鼓励与指导让他受益匪浅,也坚定了将这种科研精神传承下去的决心。孙金鹏教授于2011年回国后在山东大学建立独立实验室,在类固醇激素的膜受体发现、听觉与平衡受体的鉴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相继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连续资助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等,并已经培养了4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他们一起在GPCR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
科学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其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在连续两个时代里,我们都是中美科技合作和民间交往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对此深感荣幸。我们感谢那段美好的时光,感谢莱夫科维茨教授的悉心培养,更感谢科学界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科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传递,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通过科学家的一代代教育和培养,科学范式和科学精神才得以传承和发展。良好的国际科学环境,特别是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无疑将为这一切、为科学和人类的共同进步提供最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