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优秀的绵羊”到幸福的人

胡敏|教授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创始人

在这个充满竞争与焦虑的时代,“成功”似乎成了一项标准化的产品,精英教育既是成功的台阶,又是成功的勋章,因此备受青睐。在极限追求精英教育的路上,孩子们从小就在分数的世界里奔跑,家长们在“鸡娃”的道路上挣扎,而教育者在这场看似永无止境的竞赛中努力纠偏,有时候也迷失方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多大学生迷茫、自卑、抑郁,“丧”“躺平”“佛系”这些词在他们中流行,白领精英因压力过大而选择放弃奋斗的比例在增加,很多人甚至全方位“摆烂”。

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否过于关注分数与成就,忽视了青少年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成长需求,导致他们因追求高分而忽视个性发展,虽然成绩优异但缺乏内在动力和独立思考?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们找到成功与幸福的道路?

前耶鲁大学英文系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描述了相似的问题——众多拥有优秀成绩和光鲜履历的美国学生,求学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顶尖名校,却没有真正的幸福感。

德雷谢维奇教授本人是精英教育的亲历者和内行。他生于美国上层中产家庭,在正统的犹太教社区长大,在耶鲁大学待了10年之后,决定辞去教职。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虽然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如同一群“优秀的绵羊”。

《优秀的绵羊》一书对美国青少年的求学与心理、名校的使命与课程、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精英教育的弊病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出版以来影响了无数中外读者。欣闻中信出版社将推出“10周年纪念版”,还增加了作者亲自撰写的序言,我感到这是一件好事,希望更多中国读者读到此书,以其为镜,关照我们当下的问题,寻找到应对教育和社会内卷问题的良方。

德雷谢维奇教授说:“从我教过的学生,包括我在美国各大校园接触过的相当数量的学生,以及过去多年曾经与我通信的几百位学生,再加上我曾经阅读过的学生吐露心声的文章来看,当那层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被剥离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美国心理学会的一份名为《大学校园的危机》的报告佐证了这个问题。该报告指出: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无望”,接近1/3的大学生承认“在过去的12个月中由于心情过度低落而影响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大学校园的心理咨询服务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攀升,现在相关服务机构几乎门庭若市,应接不暇。在接受过心理咨询服务的学生群体中,被诊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数量增加了2倍,接近整体人数的一半。斯坦福大学在2006年就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组建了一个行动小组,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也发出警示:“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轻重不等的问题,有自卑、发展障碍、抑郁症、焦虑、进食障碍、自残、精神分裂症和自杀行为等。”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聪明的年轻人面临如此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是巨大的学业压力。这本书中有很多案例,其中一位普林斯顿大学负责教学的老师讲道:“前几天有一位本科生备受学习压力的折磨,在我的办公室里讨论毕业论文的时候,晕了过去。”一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说:“如果要出人头地,出类拔萃,那么就要完全配合并服从于这个系统。我看到身边不少朋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而一个耶鲁大学的学生说道:“我也许在受罪,但是我若不曾受罪,我又怎么可能成功被耶鲁录取。”

中国的大学里,不乏类似的情况。2021年3月,清华大学的一位同学发起一门“摸鱼学导论”课,迅速吸引了上千名同学选课。一个学生评论说:“我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长期的高压让我们连思考‘为什么要学习’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只能摸鱼。”清华学子的“摸鱼狂欢”,反映出我们顶尖大学的学子对于“卷”也感到疲惫,普遍存在焦虑、烦躁和抑郁情绪。

其次是成为“完美学生”的虚假追求。美式精英学生除了学业优秀,还要无止境地追求课外活动,表现自己的领导力与社会责任感,同时发展一些个人爱好,似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些活动不仅侵占个人的空余时间,也牺牲了理智探索的机会,使学习变得虚假,甚至学生们根本没有时间全身心地倾注于某种热爱。一个耶鲁大学学生的故事是这样的:上大学之前,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阅读和写短篇故事上;上大学三年之后,他变得极度不自信,为了能够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博览群书,对于任何有所耳闻的图书,他都会快速阅读其首尾两部分,并囫囵吞枣式地阅读大量的书评,以便自己能够快速、全面了解图书内容。

豆瓣上有个“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汇聚着我们众多高学历的名校学霸。这些别人眼中的优等生,却自嘲是“废物”。他们有着共同的特质——成绩优异、名校光环,是从小被夸大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这种“完美”特别经不起打击,随着上大学后光环逐渐消失,尤其毕业后走进社会,他们发现所谓的成功远不是一张优异的成绩单所能实现的,因此这些人更容易迷失。

除了学校,家庭往往也会给孩子施加追求完美的压力。书中引用了一位父亲的话:“我们就是要做对的事情,培养出完美的孩子。”对于家庭而言,“完美”往往是有多层含义的:既是“幸福快乐”,又是“有成就”。中国家庭在这一点上非常相似。当家长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只有成功,才值得被爱,那么孩子就会理解,并依照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来引导自己。但是,父母的需求和期望是无止境的,满足感也总是短暂的,所以孩子会永远觉得做得不够,必须不断地追求完美。

从哈佛到清华,从美国到中国,精英教育系统原本希望培养“超人”,但事实上将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任务,许多孩子在这样的训练中逐渐成了“高分机器”,陷入过度追求成功和缺乏自我探索的矛盾中。

如何帮助年轻人构建内心世界的丰盈,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得幸福生活?

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谙熟精英教育的德雷谢维奇教授提出,现成的解决方案是回到博雅教育。博雅教育不求完美,允许试错,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和思辨能力的人,也是更幸福的人。

确实,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允许试错的教育”才是让学生真正成长的关键。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给学生更多空间去探索、失败,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把他们困在成功里。

接受博雅教育的学生,不但是更完整的人,而且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职场也更有优势。全球经济已经表现出高度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叠加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社会的改造,工作的意义将被重新定义,强大的、富有创造力的个人,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唯愿我们的孩子脱离成功的羁绊,循着自己的个性,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成长中发现自我,在竞争中保持自信,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拥有幸福的能力。这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我们对孩子最深沉的爱与期待。 AH+h2MPdaNDkx4ixN2mcQEriN1+Q6OSTnV5ZG2g5EABaxB0GmSQcD0nCoa7woT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