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冒死谏言被下狱

明朝由南京迁都北京后,南京的六部机构依然保持不变,只不过大多数职位都是有职无权。但是,南京官员仍然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因此,当北京的官员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不敢明面上与“八虎”对抗之时,南京的官员责无旁贷地站了出来。

南京众多官员联名上书,请求皇帝挽留刘健、谢迁二人。不过他们的请愿书到达北京时,刘健、谢迁二人已经离开。于是他们又马上上书,声称掌握了大量确凿的证据,证明刘瑾等人罪不容赦。

谁知朱厚照并不为所动,反而共情于刘瑾,把这些官员从南京抓到了北京,廷杖三十,并开除公职或贬职。

这些人中,有一位叫蒋钦的,在受刑后又上书皇帝,大骂刘瑾,还提醒皇帝说太祖皇帝曾立下家法,不许太监干政……如此种种。

这令朱厚照和刘瑾更加暴跳如雷,又“赏”了蒋钦三十廷杖,并把他投入了锦衣卫(明朝一个特殊的军事和政治机构,主要负责皇帝的私人安全、仪仗护卫,同时也执行情报搜集和巡察缉捕的职能)大牢。他在大牢里又上奏皇帝,然后又换来三十廷杖。

短短十天内,蒋钦挨了九十杖,血肉横飞,钻心的疼使得他的脸都变了形,最后死在了牢里。这给满朝官员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官员们除了感叹蒋钦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朱厚照的冥顽不灵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同时,大家也都意识到,刘瑾的地位不可撼动,现在谁敢说刘瑾一句坏话,蒋钦就是例子。

而就在这个时候,王阳明却逆流登场了。

在他准备上奏章前,有人劝他:“当初闹那么凶,不见你有任何动作,现在大局已定,你又跳出来,太傻了吧。”

王阳明昂起头,答道:“就是因为当初闹得太凶,那么多正义之士都在抗争,所以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 而现在,正义之士被压迫,朝堂上死气沉沉,必须要有一个声音来唤醒他们,这个重任非我莫属。”

王阳明采取了迂回战略,从蒋钦等人的事件入手,先是对朱厚照一通夸,大致意思是:正因为皇帝英明,下面的人才敢直言进谏。那么,他们若说得对就应该嘉奖,若说得不对也应该包容,这样方显明君风范气度。随后话锋一转,直指皇帝把他们从千里之外的南京拉过来打屁股,对当事人而言,不过就是受了点皮肉苦,但在外人看来,这就是在堵塞言路,将来谁还敢直言相谏、挺身而出呢?

总之就是规劝皇帝回心转意,只要皇帝改变了心意,刘瑾下台不就是分分钟的事儿吗?

朱厚照和刘瑾压根儿不知道王阳明是谁,但他为南京这些人说话,搞不好就是一伙的。秉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王阳明也被廷杖四十,下了锦衣卫大牢。

从王阳明后来的诗歌中可以推测出刚入大牢时他的状态,由于屁股受伤和心理压力,他基本上是天天失眠。当他勉强能行走后,就在牢里来回地踱步思考人生,不禁潸然泪下,他也无力顾及自己要成为圣人的理想。后来,他终于认清了现实,自己在这个地方会待很久,于是他开始阅读《周易》打发时间。

出乎王阳明意料的是,1507年春天,他居然出狱了。但厄运并未结束,他早前被贬为贵州龙场(今贵州贵阳修文县)驿丞,需要启程前往龙场了。要知道,那里地狭民贫,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面对如此境遇,王阳明也未绝望,反而很开心。因为他认为, 只要自己积极应对,就不会有什么事。 临出发时,他跟朋友交代的竟然是要继续发扬身心之学。 J6pCjFC3417231aVNdhZRkJE6LjXPHSWlhQ4yRg1ecBB6P674u8VV3C1vZEgjq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