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佛道二教,决定“复出而用世”的王阳明在1504年秋天,被推荐到山东主持乡试。考官王阳明问了考生这样一个问题:“臣子要辅佐君主走上正道,如果君主不愿意接受,那么臣子就应该放弃高官厚禄离去。你怎么看?”
他大概是想通过这道试题来求证,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究竟是应该无条件地忠诚于君主,还是只忠诚于真理。
事实上,此时的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我只听从自己的心——而这,也是未来心学的萌芽。只不过,王阳明那与生俱来的强烈责任感,使得他依然对“被君王看见”有期待,期待能有一方平台施展抱负,以服务于天下苍生。
其实,在来山东主持乡试之前,王阳明已经在播撒未来心学的种子了——他招生、讲课,倡导身心之学。
遗憾的是,来听课的人并不多。这个结果跟当时社会的整体学习环境有关。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读书学习就是为了求取功名。学习若只为滋润身心,那是富家子弟唱的高调,纯属吃饱了撑的没事干!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王阳明还很年轻,他对朱熹理学尚深感困惑,对身心之学的体悟并不深刻,又如何去指点别人呢?
不过,多年以后王阳明的心学门徒说起此事时却颇为愤慨。他们认为1504年王阳明在北京倡导身心之学之际,心学的大门已近在咫尺,而心学的诞生之所以迟了四年,完全是因为一个叫刘瑾的家伙的干扰!
这些门徒有如此看法,说明他们根本不了解老师王阳明的心灵成长历程。1504年的王阳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即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掌握了别人没有掌握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精髓,也并不代表他就一定能创建心学。
1504年的王阳明就像一座地下岩浆奔涌的休眠火山,若要喷发引起万众瞩目,还必须有来自外界的力量推一把才行。这种外界力量,人们一般称之为“外部环境”。
人们常常有一个认知上的误区,认为自身素质(能力)强大就一定能取得一番成就。 其实,任何人想要取得成功都需要一个外部环境,而且往往这个环境是逆境时,才能取得进步。
王阳明正是在逆境中一举创建了心学。而王阳明面临的逆境,正是心学门徒们提起来就恨得牙痒痒的刘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