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死于心脏病的人数,多于其他疾病。虽然心脏病看起来是突然发生的,然而事实上,它却是一种疾病多年累积之后的最后爆发。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冠心病。在1900年以前,几乎没有人因这种疾病而死亡,但在这之后,它却席卷了多数繁盛的国家,因此我们要说,是现代化的生活形态、非天然食物、失衡的饮食习惯,造成了现今心脏病盛行的状况。然而,早在心脏开始失去功能之前,肝脏就已失去它大部分的维生功能了。
肝脏影响了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循环系统。事实上,肝脏是心脏最强大的保护者。在正常情形下,肝脏能完全分解并净化来自消化系统的十二指肠、脾脏、胰脏,且通过门静脉的静脉血液中的毒素。除了分解酒精,肝脏也会去除有毒物质,例如由微生物制造出来的毒性。它还会杀死细菌和寄生虫,并在特定酶的协助之下抵消某些有毒成分。肝脏最巧妙的功能之一,是移除氨基酸的含氮部分,因为在形成新的蛋白质时,并不需要氮气。它将这个废弃物,转换成尿素,经由尿液排出体外。肝脏也会分解身体受损细胞的核蛋白质(细胞核)。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尿酸,也经由尿液排泄出去。
肝脏每分钟过滤超过1升的血液,只留下酸性的二氧化碳,并通过肺部排出。(请见图1-9)
血液经过肝脏净化之后,会通过肝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并由此直接到达心脏的右侧。这样,静脉血液会被带到肺部,在这里进行气体交换:二氧化碳会被排出,氧气会被吸收。离开肺部之后,携氧的血液流经心脏左侧,在此注入主动脉,由主动脉负责供应携氧的血液给所有的细胞。
肝脏胆管内的胆结石,破坏了肝小叶的基本结构。接着,供应这些肝小叶的血管会形成扭结,使内部的血液供应大大减少,以致肝细胞受损,有害的细胞残骸进入血流中。这进一步削弱了肝脏为血液解毒的能力。最终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有害物质滞留在肝脏及血液中。阻塞的肝脏会妨碍静脉血流向心脏,导致心悸,甚至心脏病。很显然,未被肝脏中和的有毒物质,最终会伤害心脏和血管网。
图1-9 肝脏过滤血液的方式
这种情况产生的另一个结果,就是死亡细胞(每天约300亿个)产生的蛋白质和未被利用的食物蛋白质无法被分解,因而增加了血液中蛋白质的浓度。于是,身体会试着将这些蛋白质储存在血管壁的基底膜中(下面会针对这点加以解释)。一旦身体储存蛋白质的能力耗尽,所有血液带来的蛋白质就会持续留在血流中,造成红细胞数量增加(称为血容积比)到一个不正常的程度。同时,血流中的血红素浓度也会增加,使得皮肤,尤其是脸部和胸部,呈现红色(血红素是一种在肺部与氧气结合,并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细胞的结合蛋白质)。结果红细胞变大,无法通过毛细血管网的微小血管壁。很显然,这会造成血液变稠、流动趋缓,因而增加了它结块(血小板黏在一起)的可能性。
形成血凝块,被视为引发心脏病或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脂肪不具有凝结能力,所以凝结的主要是血液中的高浓度蛋白质。研究人员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C)这种含硫氨基酸会损伤动脉形成微小结块,加速了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要注意的是,在评估心血管疾病时,同型半胱氨酸的预测准确性比胆固醇还要高出40倍。同型半胱氨酸由氨基酸蛋氨酸(methiorine)的正常代谢形成——当我们吃了大量的红肉、牛奶和乳制品时会产生。血液中的高浓度蛋白质,阻碍了重要养分——尤其是水、葡萄糖和氧气被持续输送到细胞。血液中的过剩蛋白质,也要为血液脱水,即血液变稠负责,这是引发高血压及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更进一步,这些蛋白质妨碍了基础代谢废弃物的完全排泄。所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会迫使身体的血压升高,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高血压。这是为了尽量减少因血液变稠而产生致命影响的应变措施,可让富含养分的足够血液在阻塞的身体中循环。虽然相较于通过药物来降低血压,这种救命的反应机制可能是个较好的方向,然而,在已危及性命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会严重压迫血管并造成损伤。优秀的健康专家目前将高血压药视为造成充(郁)血性心脏衰竭以及其他退化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充(郁)血性心脏衰竭是一种最终指向死亡的慢性疾病,让你每动一下、呼吸一次、说出每个字,都要花费极大的力气,即使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身体也很难完成。
为了避免突发性的心脏病,身体所采取的首要且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过剩的蛋白质带离血液,并将它们暂时储存在其他地方。(请见图1-10)
唯一可让蛋白质大量累积的地方,是血管网——毛细血管壁能够吸收大多数过剩、未被利用或无用的蛋白质。身体将可溶解的蛋白质转换成胶原纤维——它是百分之百的蛋白质,并将它们储存在血管壁的基底膜中。基底膜在它储存蛋白质的能力用尽之前,具有增加其浓度达8~10倍的能力。在血管壁中储存蛋白质,也意味着身体无法再传送氧气、葡萄糖和细胞所需的其他营养。细胞(包括修补心脏肌肉的细胞)被这种“饥荒”影响,就会造成心肌无力,降低心脏效能。接着,它会导致退化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纤维肌痛症、关节炎以及癌症。只要心脏受到影响,整个身体就会遭殃。
图1-10 心脏病的起始阶段
一旦毛细血管壁无多余的空间来存积过剩的蛋白质,动脉的基底膜就开始自行吸收蛋白质。这样的益处是,至少血液仍可维持一段时间的适宜稀薄度来避免心脏病。然而,这样一个预防猝死威胁的方法,却也同样会伤害血管壁(只有战斗或逃跑这样的身体反应机制和一般感冒或腹泻,才不会有明显的副作用吧)。动脉血管壁的内层,会变得粗糙且肥厚,就像是水管锈蚀一样。进而裂痕、伤口及溃疡,会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出现。
较小的血管损伤,会由血小板来处理。这些微小的血液分子会释出血清素这种激素,收缩血管并减少流血。然而,较大的伤口,比如会在生病的冠状动脉中看到的典型伤口,就无法单靠血小板来进行修补,它们需要身体更复杂的凝血过程。如果一个血块脱落,它会进入心脏并造成心肌梗死,一般称为心脏病;跑到大脑血管,会造成中风;若血块进入输送血液到肺部的动脉开口处,就可能致命。
为了避免这种危险,身体会利用整个“军械库”来进行急救,包括释出血液的脂蛋白5(lipoprotein 5,简称LP5)及胆固醇。脂蛋白5具有浓稠的特性,就像绷带一样,能在动脉内的伤口和溃疡上,形成一个坚固的封膜。
身体第二个同样重要的急救措施,是把特殊种类的胆固醇附着在动脉受伤的部位。(更多描述请见“高胆固醇”部分。)它所提供的保护(绷带)效果,比脂蛋白5效果还要好。因为胆固醇的沉淀物具有的保护性或防御能力依然不够,所以血管内就开始生长额外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细胞。
这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后会完全堵住动脉,严重地妨碍心脏的血液流动。除非采取过绕道手术、血管修复术或置放支架,否则为了自救,身体会自行制造出通道,将既有的或新的毛细血管转换成小的、供应血液的动脉。虽然这种选择优于手术,但它却无法有效降低心脏病的危险性。
与一般的假设相反,事实上,心脏病并不是血管阻塞的结果,而是动脉硬化的血块和(或)柔软碎片在心脏里淤积所致。这些引发心脏病的血块及胆固醇的软碎片,几乎都不是来自于动脉中极其结实的较多堵塞的部位,而是来自新生的溃疡,以及保护它们的胆固醇补缀片。因此,支架或绕道手术不仅不能降低心脏病发生的概率,也无法降低因这些状况而造成的死亡率。
虽然这种渐进式的血管阻塞,也就是所谓的动脉硬化症,最初是为了保护一个人的性命,使其不会因血块造成的心脏病而死亡,但它最终仍需为造成这类疾病负责。大多数形式的冠心性心脏病,可通过肝脏净化,清除所有已存在于毛细血管及动脉中的蛋白质废弃物来改善。(请见第3章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