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催眠与否

不适合接受催眠的情况

催眠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技术,但并非所有人或所有状况都适合使用催眠。以下是不建议为某些情况提供催眠的原因与应对建议:

1.身体健康问题

1.心脏病及血栓性疾病

原因:虽然催眠不会引发心脏病发作,但如果心脏病人在催眠过程中发生突发情况,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建议:未治愈的心脏病患者应避免催眠。

2.癫痫或其他突发性疾病

原因:催眠可能意外触发癫痫发作。

建议:除非有专业医疗支持,否则不要为癫痫患者进行催眠。

3.中风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原因: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不可控的突发情况。

建议:避免对有此类疾病的患者进行催眠。

4.酒精成瘾、药物成瘾、毒品成瘾

原因:这些个案可能存在复杂的戒断反应和情绪波动,处理不当可能危及生命。

建议:仅限有医疗背景的催眠师处理此类情况。

5.服用精神类药物者

原因:药物干扰神经系统,可能影响催眠效果,且服用精神类药物的原因通常涉及复杂的心理问题。

建议:避免催眠,或建议其接受医疗专业治疗。

2.智力与认知问题

1.智力障碍(智商低于 70)

原因:催眠需要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智力障碍患者难以配合。

建议:避免为智力障碍患者进行催眠。

2.注意力缺陷障碍

原因:注意力缺乏会影响催眠效果,容易浪费时间和金钱。

建议:提前告知催眠效果可能有限。

3.精神健康问题

1.精神分裂症

原因: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认知障碍,难以理解催眠师的指令。

建议:催眠师不应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服务,建议其接受专业精神病治疗。

2.抑郁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

原因:此类患者可能存在自杀风险。尽管催眠不会直接引发自杀,但可能引来法律和道德上的争议。

建议:推荐患者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帮助。

3.人格障碍

原因:催眠对人格障碍的效果有限,且患者通常不具备理性配合的能力。

建议:避免单纯用催眠处理人格障碍,必要时辅助其他治疗手段。

4.偏执型人格障碍

原因:此类患者往往对催眠存有强烈的怀疑或恐惧,导致催眠失败。

建议:预防失败风险,谨慎接触此类患者。

4.年龄限制

10 岁以下儿童

远程催眠:儿童自控能力不足,可能无法配合远程催眠。

当面催眠:建议年满 4 岁后才开始进行当面催眠。

5.对催眠有恐惧或偏见者

原因:恐惧或偏见会导致催眠失败,浪费时间和资源。

建议:先通过沟通消除恐惧与偏见,否则避免催眠。

6.特殊情况

1.孕妇

原因:情绪波动可能被外界误解为催眠导致的伤害(如流产)。

建议:仅限具有专业医疗背景的催眠师为孕妇提供服务。

2.身患重病者

注意事项:重病者可能因催眠中出现负面画面而让催眠师感到意外。催眠师需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谨慎应对。

建议:如病人要求催眠体验(非治疗目的),可适当提供,但需避免深入情绪挖掘。

催眠适合的情况

以下心理和心理相关的生理问题特别适合催眠疗法(需要相关资质):

1.焦虑与恐惧症

包括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幽闭恐惧症等。

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3.失眠与嗜睡

非器质性原因的睡眠问题。

4.身心症与心理引发的疼痛

包括疑病症、偏头痛、非器质性疼痛等(需排除器质性病变)。

催眠师的法律与伦理建议

1.法律要求

在中国,心理咨询师证书是“水平证书”,不是法律上的资格认证。尽管法律不禁止没有证书的人从事心理咨询,催眠师仍需明确服务范围,避免触碰疾病治疗的界线。

2.避免非法行医

如果催眠涉及疾病治疗(心理或身体),催眠师必须具备相应法律认可的医疗资质,否则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3.知难而退

如个案中案主表现出负面情绪或超出催眠师能力范围的情况,应果断中断催眠,避免进一步的心理冲击。

总结

催眠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涉及身体或心理重疾的个案,需要慎之又慎。催眠师应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和法律边界,优先保障案主的安全与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无法处理的复杂问题,应将案主转介给更合适的专业人士。 bKGYPX+m1rUjB2+5TxUWeLACdrl0a+S8AnUlfd4bYQoQi6ypOZts+WvQRjXvjO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