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外传:本事

有人问道:“什么叫做《越绝》呢?”回答说:“‘越’,是一个国家的名称。”又问:“凭什么这样说呢?”回答道:“按照《春秋》编排鲁国、齐国的方式,都是以国家作为姓氏,因此可以明确这一点。‘绝’,就是断绝、终结的意思。说的是越王勾践那个时代。在那个时候,齐国准备攻打鲁国,孔子认为这是可耻的事情,所以子贡劝说齐国,使鲁国得以安定。子贡一出行,就搅乱了齐国,打败了吴国,振兴了晋国,使越国强大起来。在那之后,贤能的人和善于辩论的人,看到孔子创作《春秋》却简略记载吴越之事,又看到子贡与孔子相差不远,就像嘴唇与牙齿、外表与内里的关系一样,大概是要领会其中的意思,便阅览史书而记述了那些事情。”

有人问道:“为什么不称作关于越国的经书记载,而说是‘绝’呢?”回答说:“不是这样的。‘绝’,就是断绝、终结的意思。在越王勾践的时代,周天子势力微弱,诸侯都背叛了他。于是越王勾践抑制强国,扶持弱国,杜绝恶行,回归善行,按照道义进行取舍,把沛地归还给了宋国,把浮陵交付给了楚国,把临沂、开阳归还给了鲁国。中原各国的相互侵伐,因为这些举动而逐渐停止。因为他内心怀有诚意,威严显露于外,越国独自建立了这样的功绩,所以叫做‘越绝’。所以创作这本书的人,看重的是越王在内能自我约束,在外能使他人断绝恶行。贤能的人所记述的内容,不应该被断绝,所以不把它称为‘记’是很清楚的了。”

有人问道:“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匡正天下,任用贤能的人,征服了强大的楚国,为什么不说‘齐绝’呢?”回答说:“齐桓公,他的齐国处于中原地区。在兵力强大称霸于世之后,以威严凌驾于诸侯之上,征服了强大的楚国,这是很正常合适的事情。而越王勾践,处于东部边陲的海滨之地,那里的人是蛮夷,身上刺有花纹,他自己亲身经历艰苦,任用贤能的臣子,使将死之人得以存活,把失败转化为成功。越国攻打强大的吴国,尊崇侍奉周王室,在琅邪称霸,能自我反省约束,带领诸侯遵循道义,看重的是他起初势力微弱,最终却能成就霸业,所以把这样的功绩专门赋予越国。”

有人问道:“既然越国独自拥有这样的功绩,为什么不把它排在第一位,而最终却以吴国始祖太伯的事迹作为开篇呢?”回答说:“因为越国小而吴国大。”又问:“说越国小吴国大是什么意思呢?”回答说:“吴国有伍子胥的教导,称霸于世已经很久了。向北侵犯齐国、楚国,诸侯没有敢背叛的,鄫国、薛国、许国、邾国、娄国、莒国等国像车轮旁的辅木一样追随吴国,越王勾践曾为吴国割草喂马,诸侯们追随吴国,就像果中的李子一样。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七年,苦心焦虑,使身体受苦,克制自己,责备自己,任用贤能的人。越国攻打强大的吴国,在诸侯中称霸,所以不把越国排在第一位,是想要贬低强大的吴国,彰显弱小的越国的功绩。”

有人问道:“吴国灭亡而越国兴起,这是在于天意呢?还是在于人为呢?”回答说:“都是人为的。夫差丧失道义,而越国也很贤能。潮湿的地方容易下雨,饥饿的人容易得到帮助。”又问:“凭什么知道只是在于人为呢?”回答说:“子贡和孔子坐在一起,告诉孔子说:‘太宰嚭死了。’孔子说:‘他不会死的。’像这样说了两次。子贡拜了两拜后问道:‘您凭什么知道的呢?’孔子说:‘上天降生太宰嚭,是想要用他来使吴国灭亡。吴国现在还没有灭亡,太宰嚭怎么会死呢?’后来有人来说太宰嚭没有死。圣人不会胡乱说话,因此可以明确知道越国能够称霸。”又问:“凭什么这样说呢?”回答说:“文种见到范蠡的时候,一起谋划说:‘东南方向有称霸的预兆,不如去那里做官。’相约向东游历,进入越国后就留了下来。贤能的人不会胡乱说话,因此可以知道这一点。”

有人问道:“《越绝》是谁创作的呢?”回答说:“是吴越之地贤能的人创作的。在那个时候,看到孔子删定书籍创作《春秋》,确定王制,贤能的人感慨叹息,下定决心阅览史书,完成了这件事。”

有人问道:“创作作品想要使自己扬名,现在只说是贤能的人创作的,却不说出姓名,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这个人有高尚的才华,公正地记述一个国家的事情,不留下姓名,这是一种谦逊的做法。有人认为是子贡创作的,然而子贡应该涉及四方之事,不应当只专注于吴越之事。它专注于吴越之事,也是有原因的。当时子贡作为鲁国的使者,有时到齐国,有时到吴国。在那之后讲述事情以吴越之事为比喻,国人继承传述,所以只是专注于吴越之事。在那个时候,有圣人教授六艺,删定五经,有七十二位贤能的弟子,培养了三千门徒,在鲁国的阙门讲习学问。《越绝》,是一部小技艺方面的文章,本来就不能在四方传播,哪里有诵读记述先圣贤人的人,所创作的作品不足以用来彰显自己,却记载上姓名,直接以自身来宣扬的呢?另一种说法认为大概是伍子胥创作的。人之常情,在太平的时候不会创作,在穷困的时候就会心怀怨恨,心怀怨恨就会创作,就像诗人失去职位心怀怨恨,忧愁叹息而创作诗歌一样。伍子胥心怀忠诚,不忍心看到君主沉迷于谗言,国家将要倾覆。他在危险的国家中舍弃生命,不顾惜自己的性命,恳切地劝谏,最终却不被听取。忧愁达到极点,祸患降临,心怀怨恨而创作文章。不歪曲不偏差,引出事情的本末。表明自己没有过错,始终不遗余力。确实是用尽了智慧,却不想以自身来获取赞誉,所以不留下姓名,直接以自身来表达情感。后人继承并解说这本书,于是逐渐形成了中外篇。”

有人问道:“有的是经,有的是传,有的是内篇,有的是外篇,这是什么意思呢?”回答说:“‘经’,是论述事情的;‘传’,是阐述其中的意思的;‘外篇’,不是一个人创作的,内容多有重复覆盖。有的不是所记述的事情本身,而是引用类似的事情来寄托寓意。解说的人看到孔子删定《诗经》《尚书》,整理经书和史书,也知道小技艺方面的文章存在重复的情况。又因为这是各个辩士所记述的,不应该断绝。小道如果不通畅,就会有片面的期望。说明解说的人不专一,所以删定重复的内容,形成了中外篇。” eg36VUXiSWfnf4KY8V9cl/RcbkVCn5JbggLCCsyVW9bPFKgAbBAJR2EBy974C3Q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