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自打种了冬瓜,谷祥瑞就被人称为“冬瓜先生”。这是调侃,也是鼓励。见了谷祥瑞,叫一声“冬瓜先生”,能看到双方的脸上都洋溢着笑。那些笑容不是装出来的。

谷祥瑞期待地里的冬瓜卖个好价钱,改变家里的困境。

谷祥瑞种了十亩责任田。这些土地是一九八四年分的,当时他还是一队的队长,他和几个“老学究”商议,把土地分成三个等次,又亲手把土地分给一户户村民。肥沃的、贫瘠的、盐碱地,都分了。一只大碗里,放了四十多个阄,一户选一个代表,抓哪是哪。集体没留一分土地,除了北汪的水面,地分了,牲口分了,拖拉机分了,树木分了,芦苇也分了。一队改称村民小组一组,谷庄子大队称谷庄子村,社员叫村民;队长的称谓多年不变,称组长不习惯,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还这样叫干队长的人。

分了有分了的好处,个人种地的积极性提高了。不提高不行,人家亩产达到了七八百斤,不努力的话,掉个一两百斤是正常的。别小看这一两百斤,种一季的地,也就赚这个数,丢了的话,就不够本了。种好是种,种孬是种,那就按好的去种,地里的确多打了粮食。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差,种子质量高了,化肥生产得够用了,就不愁产量,这可以从庄人的粮仓里看得出来——粮仓装满了小麦,还悬了折子,玉米挂在树上,辣椒挂在墙上,山芋干堆在院子里,一派丰收的景象。

粮食价格一直偏低,农民想过上富裕的生活还是很难。吃饭是不成问题的,土地承包前,吃饭问题就解决了。承包后,粮食丰产,小麦煎饼和大米饭都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上;吃菜还不行,青菜、黄瓜、白菜、萝卜还行,盐豆、咸菜依然要上桌,肉不常见,猪肉吃得不足,牛羊肉更少见;胖子不多见,瘦子是主流,但基本上不生病。

分地两三年后,庄里的拖拉机渐渐多了,原来只有一两台,是分地时打价卖给村民的,抓到阄的村民们每家凑一点钱,就买下来了。

没有拖拉机的村户就想办法买一台,合用的嫌麻烦,也各自买了,用起来方便。

太穷的人家买不起,就吸二流——等别人家干完了,就用一桶柴油,换来别人的帮助。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情况改变了,每家每户都忙得一塌糊涂,哪有闲心照顾别人?这个时候,没有拖拉机的村户就出个价,耕一亩地,象征性地给点钱。

再往后,有拖拉机的人就明码标价,朝市场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地里种得最多的依然是粮食作物,这带来一个问题,解决了吃粮,解决不了花钱,更多的村户就选择种棉花。种棉花相对来说麻烦一些,工序烦琐,要经过选种、营养钵育苗,此后的栽植、培埂、喷药、施肥、拔草、打叉、掐头,成熟后的摘花、晾晒、分拣,装包后要拉到供销社卖,又包含排队、验级、晾晒、结算等环节。

棉花价格高,一亩棉相当于三亩粮,赚的钱改善了生活,还有了结余,大部分的村户在银行里有了存款。开源的不多,节流的不少,都把“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当座右铭。

人们穷怕了,怕歉年,有了粮食,老人不让卖,说等歉年的时候吃;每家每户都圈了粮折,定期晾晒,有了熏虫药就简单了,买来几包,埋在粮囤里,一般不生虫。

这样一来,有的老户的存粮超过了三年,舍不得卖掉;除了防歉收,花钱的地方也不多,这是存粮的另一个原因。

谷庄子从土地之外开源的户不多,谷祥瑞算一个。他打过绳,贩卖过油草,赶四集 卖过小东西,挣钱不多,汗滴了不少,也是一个不图结果只图过程的人。

他种过树,三年桃、四年杏,多少掌握了一些种树的基本常识,但技术不过硬,也未专门跟人学过,除枝打杈不及时,该挂的果子没挂,一生气就连根刨了,白搭二亩好地。

他种过甘蔗,这东西产量高,味道清凉甜润,水分大,糖分高,大人孩子都喜欢。但甘蔗劳人,要伺候一整年,半年种,半年卖。

甘蔗要长夏秋两季,初春时就要种下去,将甘蔗切成一个个小段,每一段有一支小芽,每隔二十公分栽下一截。

中秋时完全成熟,将割下的甘蔗放入土窖,叶子朝外,入冬后开始卖。要有一辆自行车,准备好两只箩筐,或装在两只口袋里,搭在车子后架上。一切就绪后,哪里逢集往哪去。每个集市只能处理一半,另一半要溜乡串户销售,有人能买一整根,有人只买一两截,卖的时候需灵活处理,砍刀是不可缺少的。一般是两三毛钱一斤,最贵也不过五毛,每次带个八九十斤,收获二三十块钱不成问题。当然,不是每一次都能卖完的,卖不完的甘蔗,春节后就要扔掉,不扔也会随天气转暖烂掉。

后来,谷祥瑞别出心裁地改种冬瓜。种冬瓜省事,难点不在种,也不在管理,用时少,只需一个夏季。冬瓜的难点在卖,与卖甘蔗有异同,相同的是都要去外地卖,只是距离有远有近——卖甘蔗的地方最远也就二三十里,卖冬瓜则要到矿区或县城;甘蔗卖的时间段较长,冬瓜只一个暑假就基本解决了。二者收入差不多,费的工夫相仿,只是一个分散、一个集中。卖冬瓜用板车,一次要运上千斤,少说也得八九百斤,其中的艰辛没有一番经历的人绝不可知。

谷庄子里,谷祥瑞不如那些勤俭持家的人勤快,每天午饭晚饭前,他都照例喝一些小酒。但他再不像从前,动不动就喊几个好友酣喝一场。该节俭的钱一分不乱花,更多的时候是他自己小酌,二两花生米,或七八粒带壳的生花生,只有来人时,非招待不可,才去集上买点腥味,严格地说,不是肉腥,猪下水居多。自己小酌时,他尽量慢喝,一粒花生米似乎要嚼个一年半载才肯喝下一口。两小盅酒一下肚,他脸上就起了红晕,眼睛比不喝酒时小,像是思考着什么大事。他也有惆怅的时候,从喝酒时脸色的变化可以看出来,也可以从他的言谈看出来。心情不好时,说话就少,心情畅快时,说出来的许多话都很有哲理性,比如,陪不尽的闺女办不尽的年,有人就有钱,等等。

谷祥瑞天生不是个小气的人,需要花钱的地方绝不充孬,别人有了难处,常慷慨解囊。像谷祥忠,每当家里缺钱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谷祥瑞。谷祥瑞再穷,日子过得也比谷祥忠强,家里头二三十的没断过。谷祥忠从不借多,每次十块八块的应应急。谷祥瑞不驳他的面子,有时候还多给他两三块。

谷祥忠有钱就还,即便不还,也不耽误谷祥忠再借。有时候,不需要谷祥忠亲自来借,他的二儿子过来也一样,要多少给多少。这正应了谷祥瑞常说的那句话:“生得近,不如处得近。”

谷祥瑞不像那几个穿花鞋走俏步的年轻人精明,他只知道出憨力、使憨劲,挣点辛苦钱,一家老小不缺吃、不缺喝,自己能喝两顿散酒,就觉得已经是天上的日子了。

他介于勤俭与精明之间。论勤,他有点懒,干活不紧不慢;论懒,又算不上,除睡个午觉,有时候天黑了也在地里干活。他不仅干自己地里的活,每到插秧时,他亲自值夜班,抽水,放水,确保家家户户的秧苗地里有半尺高的水。有人批评他,家活懒,外活勤。其实不全是这样的,对待集体的事情,他那颗金子般的心还在。什么是集体,他理解得很透彻,即便地都分出去了,大伙的事情也是集体的事情,集体的事情就得有人过问,要是都不理这一套,都各扫门前雪,就没有凝聚力了,如果那样,迟早会变成一盘散沙的。论俭,谷祥瑞有点浪费。不过,他的一点点浪费是值得的。孩子们都在长身体,买来猪头肉或猪下水,给孩子们补一补,好让他们长个头儿。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过去,他的下酒菜别人是不敢碰的,他也不允许孩子们碰,只是当孩子们馋极了,才分出一小部分让孩子们享受。只几年工夫,他改变了不少,孩子们与他的关系也走得近了。看着孩子们在身边又吃又喝,他高兴地多喝两盅。酒微醺时,他不再像过去那样给孩子们讲故事,而是教孩子们怎样做人,怎样做学问,怎样自食其力,怎样拼搏进取。

他还鼓励孩子们上了大学后就不要再回来,再回来就失败了,能走多远走多远,好男儿志在四方。

每当孩子们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他就高兴,就买块肉,包饺子给孩子们吃。

这些所谓的“奢侈”,对于一般的村户来说,是难以想象的。那几个著名的勤俭持家的人是绝不会三天两头包肉饺子给孩子吃的,更不会浪费一滴酒的,在那些家庭里,只有重要的亲戚上门才会去商店打半瓶酒,喝剩的酒也从不舍得犒劳自己,要攒起来,等下一个亲戚上门时再喝。

谷祥瑞憨厚,憨厚到与精明划清界限的地步。他看不起那些靠横财发家的人,他说那些人走了歪门邪道,即便非偷非抢,至少是个骗子。

种地,谷祥瑞不精,做不到精耕细作,收成一般,常处于中游位置。每到收种的季节,他基本上保持不紧不慢的节奏,不像有的农户火急火燎的,成熟的庄稼往往比别人晚收一两天。但也有例外,遇到不好的天气,他会把孩子们都叫上,全家老幼齐上阵,尽量做到颗粒归仓。他说过,粮食属金,是最贵重的东西,浪费粮食就是最大的犯罪。

他曾有过再次外出务工的打算,但未成行,这个家再不像以前那样离得开。

地分出去了,他还是队长,灌溉、修渠,为五保户集粮集钱,安排河工等诸多事情,还离不开他。

还有,家里的孩子越长越大,管教不可松懈,他怎么能远走呢?他算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那批农民工,是谷庄子最早出去打工的人。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就到了县城,在那儿拉板车,挣的钱补贴家用,日子过得还算殷实。在那儿,他流了很多汗水,吃了苦,受了白眼。

那几年,庄上几个从广州贩电子表来内地卖的人的确发了财,但他的心仍在谷庄子,他不屑去挣那份快钱,他觉得那是歪门邪道。他依然坚守着出力挣钱的初心,一滴汗水,一分收获,钱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有吃有喝就不错,无须削尖脑袋去投机钻营。

被庄人誉为小精人的谷祥开曾劝过谷祥瑞,让他去深圳挣大钱,可被他谢绝了。他宁愿待在家里过小日子。

谷祥开是个能人,他不仅贩卖电子表,还卖过雨伞。这些东西差价很大,让他很快成了谷庄子的首富。

谷祥瑞劝过谷祥开,不要挣昧良心的钱。谷祥开从不计较谷祥瑞的“无礼”,毕竟这位兄长也是一番好心。

道不同,不相为谋,然而谷祥开还是敬重谷祥瑞的,每次从外地回来,第一时间就去探望谷祥瑞。兄弟二人谈的不仅是谷祥开在外界的所见所闻,他们的心还牵挂着一组村民的用电问题。

在那一年的夏天,谷庄子的村民终于用上了电。谷祥瑞坐镇,谷祥开挨家挨户集资,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他们情绪高涨,表现出空前的团结。从买电线杆、电线,到竖杆子、砍树、扯线子,这项浩大的工程仅用三天就顺利完成了。

那晚,对于谷庄子人来说是最难忘怀的,大伙都在期待着谷祥瑞拉下总闸的那个神圣的时刻。

“咣当”,当照明的灯泡发出耀眼的光线时,整个生产队即刻变成了金色梦幻般的世界。

通电后,每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购买一台“长城”牌电风扇。的确,电风扇起的作用很大,在那个炎热的夏季里,它们给善良的谷庄子人带来了凉爽。当然,每台电扇都不是常开的,有的户怕费电,基本不开,有的户只在吃午饭时开,且尽量开小档,省点是点。这样,大部分人农闲时还是要到林子里、河堰边,去吸凉风,躲避最炎热的时段;到了傍晚,仍有一部分人顶着凉席或草苫子,揣着半截小被子,到南大桥上避暑,一住一夜,第二天清晨才撤离。

谷庄子的夜,人们都是这么静悄悄地度过的。当然,也有热闹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般出现在傍晚时分,听完收音机里的评书《杨家将》,吃过晚饭,到了桥头,那里已经有不少人在听唱了。唱的不是歌,一般是拉魂腔、地方小调,唱毕,引来一阵哄堂大笑。

谷庄子的人就是这么苦中有乐地生活着的。

小能人谷祥开再次出远门时,希望谷祥瑞能够跟他一起去云南,继而取道边境,挣大钱回来。

谷祥瑞对谷祥开的这番“好意”并不领情,他还制止谷祥开去做投机倒把的生意。

在谷祥瑞的心里,他一直认为谷祥开的钱来路不明,虽然不是抢来的,至少不是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的。

谷祥瑞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条,在漫漫的人生之路上,有钱,大家一起花,有饭,大家一起吃,绝不容忍有人吃撑了,有人还饿着;就算饿着,也绝不可以从别人的口袋里骗钱,那无疑是强盗干的事情。

在谷祥瑞的开导中,谷祥开终于想通了,他决心不再走“歪门邪道”,而是靠能力赚钱。他卖过柴油,收过大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了钱以后,这个小能人的穿戴吸引了谷庄子的一个姑娘的目光。

谷祥开舍得为这个姑娘花钱,给她送项链、耳环,都是黄金做的。

没承想,两人仅谈了两个月的恋爱,那个女子就被家里人安置到苍山县当老师去了。

谷祥开舍不得女子,打听一番后,就只身去了苍山县。见到女子时,他蒙了。原来,那一日正是女子嫁人的日子。反正来了,拼一把,或许有希望。可最终,他失败了,败得一塌糊涂,一条腿被人打折了。

残疾不可怕,两年后他又重新站了起来。他在西安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两口子开了一个百货店,生育一女一子。

谷祥瑞依然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买卖。

那年,他一门心思地打绳卖钱。这绝对是一本一利的生意,但当别人抬高价格时,他依然按低价销售。他说,钱,多少是多?够花就行,坑人的事不干。

他还说,人这一辈子,挣多少钱是有数的,多的都是别人的,少了,老天爷还会想法给你送来。

打绳利润小,成本也不大,投入三五百元即可。绳子一般不积压,闭集的时候打,逢集的时候卖。打绳的工序比较复杂,每隔一个集,就要收购洋麻,自己也种一些,但远远不够,有时还要溜乡收买。打绳不是一个人的活,每次开工都要请一两个人帮忙,只管饭,从不要付工钱,若提钱的事,对方必然是极不情愿,兄弟之间提工钱,比挨骂还难受。

起初,谷祥瑞打的绳子在附近几个庄子就卖光了,后来,做绳子生意的人多了,就压了一些货,不得不拉到山东煤矿卖,有时去枣庄,有时去临沂,也不知道哪儿要货,没有电话,只能挨个问。货到地头死,给多少钱都卖;要货方是国营厂子,价格一般固定,基本上没有人刁难;货色好的,他们还会让谷祥瑞下次接着送,这就建立了基本固定的供货关系。去一趟不容易,每次都是一千五百斤左右,一来二回、曲曲折折的,一趟要走四五百里。

走路,对谷祥瑞来说,不算多大个事,爬山岗,也能对付,难就难在赊欠要账上,个别小厂小矿资金周转不灵,往往要等到下一次才能结账;本钱都砸在绳子上了,再去筹集成本,就难了,只好停下来不做。

离开熟悉的生意,转干其他的买卖,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等待,要观望,要进行市场分析,还要再次筹资。

这一等就是两年。两年间,他的确没找到一份好做的生意,他卖过油草,卖过洋麻,但都不长久,挣钱不多,有时亏钱,也就及时止损了。

于是,他暂时离开了生意场,继续打土地的主意。开春前,他种了一亩棚子辣椒。棚子低矮,宽一米半,高仅一米,盖上塑料布,勉强够辣椒早期生长的。这种棚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温室,只是比正常的辣椒早栽一个月,盖上塑料薄膜,使苗子不至于被冻死。

辣椒生长期不算长,麦子黄的时候就上市了,他要赶在割麦子前卖一茬。农忙结束时,他就把卖辣椒的任务交给谷雪和谷冰兄弟俩。

对于父亲的“摊派”,兄弟俩起初并没有多大的意见,觉着好玩,骑着车子,赶四集,卖多少是多少,很轻松,渴了,买一块冰糕,饿了,买两块锅饼,总感到有滋有味。可连卖了几次,到了开学时,他俩就觉得不好玩了,可谷祥瑞不会让他们闲着,任务也加了码,卖的钱不再上交,全部留作个人的学杂费和生活费。

这样,他们就有了目标,也有了积极性,不光卖辣椒,地里的小瓜、西瓜,也争着卖。不卖不行啊!卖少了,凑不齐学杂费呢。

这种“摊派”在谷庄子绝无仅有,有的家长根本想不出这样的主意,就算有的人想学习这种做法,孩子们不干,就难以落实,还有的家长心疼孩子,宁愿让孩子们在家玩闹,也不会让他们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担心出现磕磕碰碰的事情。谷祥瑞不是不担心孩子们的安全,但他坚定地认为,孩子只有从小得到了磨炼,长大才能走向独立;即便孩子在行走的路上被什么东西绊倒了,甚至磕得头破血流,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经历是一种财富,磨难是一种力量,经历的磨难多了,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从容处事。

有了卖辣椒的经历,谷雪、谷冰兄弟二人成熟了许多,都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和父母的艰辛,唯有认真学习,考上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才是今后的出路。

他们更懂得,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上,他们要让这个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足,让父亲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

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教育模式。若干年后,子女们事业有成,独立开辟了一块人生天地。

谷祥瑞并不算一个十分保守的人,经历了时代的种种变迁,他的思想虽然算不上开明,也能逐渐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

年轻的时候,他从不敢忘记自己身上肩负着重振家业的责任,但现实是残酷的,归根结底,他吃了没文化的亏,使理想脱离了实际,最终两手空空;孩子们小的时候,他曾给他们讲过谷家的辉煌历史,目的是让子女代替他完成夙愿,他同时也在拼搏,希望给孩子们创造最好的条件;孩子们长大后,各自离开了家,到外面闯荡去了,他依然在努力,用赚来的微不足道的钱还账。

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期待改天换地的一生,也是贫穷的一生,是天不遂人愿的一生。一生中,他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不同的人奋斗,遭疾病缠身时,又与病魔做斗争;撒手而去后,他回归大自然而去,那是每个人都要去的地方,那个地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不出谁高谁低。他走得洒脱,他不欠什么,谁的也不欠;他没有物质遗产,但也没有外债,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

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毫不知情,没有做任何的交代。其实他不需要交代什么,活到什么岁数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可他活得并不长,只是七十八载。在有限的岁月里,他留下的精神方面的东西,又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那是一份宝贵的遗产,至少在那个年代里,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他的情操是饱满的,他的人格是顶天立地的。

可是,七十八岁又不算太短,比起庄上那些早逝的人,他又是幸运的。幸运也好,不幸也好,都是一生,有的人一生匆匆忙忙,有的人一生忙忙碌碌,有的人一生稳稳当当,不求有多少成绩,只是干好该干的事情。该干好的事情也不是每个人都干得好的,更多的事情让人感到无能为力。

他的一生绝对算不上辉煌,但不算辉煌的人生中,他陆续建了六处房子。这些房子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建设的改善性住房。

老家的南屋是他建的,他从湖里拉来黄土,和成泥饼,垒砌成墙;南屋不大,两小间,是他和妻子的结婚用房;他们在那里住了六年,由于孩子多,住不下,就搬进庄南头新盖的房子去了。新建的房子门口挖了河后,他又在庄北头的排房地上建了三间土墙瓦顶房。怕谷雨娶不到媳妇,他又提前盖了三间浑青瓦房。

谷祥金从四川带媳妇回来前,谷祥瑞又把父亲谷春耕的老宅子——三间堂屋的草顶换成了瓦顶,当作四弟的婚房。

谷祥瑞六十五岁时,拆除自己的土墙瓦顶房,在原址建设了一座厦檐瓦房,又拉了一圈围墙,总算有了家的样子。

都说,人生一世,吃穿二字,这两个朴实的字眼却需要每个人努力一辈子啊!人嘛,就是一只小鸡,从小到大,刨一爪,吃一爪,没有哪个阶段不是艰辛的,再懒惰的汉子也要吃饭,也要穿衣,只不过,懒汉干得少一些,吃这顿不想下顿的事儿,大多数人却要像鸡一样晨起夜宿。

这不由得让许多人心生感慨:人这一辈子,究竟为什么而来,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呕心沥血?至今也没有谁给出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答案,至于数百年后会不会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答案,真不好说。

但既然来了,就要生存,就要活下去。谁都想轻松地活着,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温馨有温馨,总之要什么有什么,却是那样的一厢情愿!但至少希望自己不被一块磐石压在身上而喘不开气,这倒是真的。

然而,谁的身上没有磐石呢?有的石头大一些,有的石头小一些,不可能没有;那是一块纵使有千斤力量也搬不动的石头,看不见,摸不着,却像绳索一般,越希望挣脱,越摆脱不了磐石的压迫。

当然,也有人说,磐石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人有压力,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就会前进,就会有收获。人生百态,各展风流,人与人的想法不一样,人与人对事物的态度不一样,就像白酒,不同的酒有不同的酿法,窖藏也有诸多差异,急于卖掉的不是好酒,得到沉淀的酒才是美酒。

思想和精神有过历练的人,头脑就很清醒,茶满七分,酒喝半杯,接潮即好,什么活不耽误,不得罪人,不干傻事,做事公道,为人和善,被人称赞。 nz5uUGTcltMQl24nyiD2c9aXAP9Qj8VR3d215Ab6PEx2sS6hKveO9rqdm166sHk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