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解释: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不崇尚贤能,韬光养晦,老百姓就不会去争权夺利,就不会去投机取巧,不显贵难得的东西,不炫耀奇珍异宝,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盗,就不会去贪婪,不见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心就不会乱。这里讲的就是外界对内心的诱惑,如何达到一心不乱,没有人本能的欲望,只有心清净,社会才能够太平,所以这一章起名为安民。以道家来讲,就是放下自以为是的执着,放下外在的诱惑,把心归于本源。也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专注自身,专注自心。无论是佛门,还是道家,都要求回归本来,回归本源,心内求法,心外无法。去贤去能,去掉世间的执着,去掉世间的诱惑,安注在自己的心上。心经有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清净经有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圣人治理的方法,常常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从中医道医的角度讲,心脏是供血功能,需要一个适合的空间,才能够有跳动的活动范围,所以要虚而不能够实,实就会堵塞不通,腹部要有足够的存物,才能够保证消化系统正常运行,给生命运动产生足够的动力,不要贪求,贪食则伤胃,要清心寡欲,安守自身,守住身心,志向越高越多,自身的消耗也越多,执迷痴迷也越重,反而什么也得不到,在佛门就是贪不得,求不得。从道家来讲,就是空心,心要达到虚空的状态,意守丹田,丹田的一阳初生的元气阳气,结成内丹,腹部充实,心志不外求,心智不外显,就是弱其志,元气阳气要与自己的身体紧密结合,要入骨髓,打通脊椎骨,先修成命功,长寿自在,无病无灾。在佛门就是药师佛的通透琉璃身。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无知不是不知道,是不要被自己的知识,世间的知识迷惑执着,就是佛门讲的所知障,无欲,不是没有欲望,是不能够有贪心贪欲,不能够有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欲望,就是佛门讲的贪不可得。道家讲放下知觉,放下欲望,寻找体会自己内心的身体内部的觉知,虚无空境中的不空。就像打坐,佛门讲调身,调息,调心,道家讲松,静,自然。不敢为,是不敢妄为,不敢随便运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是太极拳,内家功夫,以腰为中心轴,动任何一个部位,就会牵动引动全身的配合运动,就像中医道医讲的经脉,动一个穴位,就会外通体表,内连五脏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