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养身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u)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侍,功成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解释:这里是以阴阳来再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有对比才能够有说明,才能够形象客观的再现显示出来,让人直观的感受到,领悟到。这一章题目是养身,养身先养心,就是要我们知道,所有的事情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东西,就要求我们有平常心,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人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有对比,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有了私心贪欲,就会产生心情,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变化就会对身体脏腑功能产生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对应的身体变化,黄帝内经明确的记载了七情六欲对五脏六腑的影响,喜伤心,大喜爆喜,过度高兴就会造成心肌缺血,思伤脾,思考考虑,过度就会使人茶饭不思,没有胃口,忧伤肺,忧虑焦愁,过度就会使肺部收扩功能停息停止,恐伤肾,惊恐过度就会大小便失禁,怒伤肝,愤怒就会使气血高涨,加快气血循环,打乱肝脏的造血功能。外在的这一切,原本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的,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了变化,才会形成我们内在的情绪,情绪就会影响的我们内部的五脏六腑,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有有句俗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我们不持着执着外在环境的的时候,外在环境就不会对我们产生任何的作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u)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知道美,是因为厌恶丑的,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的对比。但是这个善与美,在不同的时期,是有着不同的标准的,有一个典故,皇帝爱细腰,民女多饿死,说的就是,皇帝,皇上喜欢腰细的女人,民间的女孩子,为了荣华富贵,为了能够有一个好看的细腰,宁愿选择饿肚子。所以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比较而言的,与当时当地的审美观念息息相关,审美的标准不一样,人们追求的善恶美丑也是不一样,这就是道家的阴阳对比观念。这个观念是源于自己对外在事物的认知的区别,如果发现对外界的这种执着,美丑是不会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不会干扰自己的心态。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这些都是在做阴阳的解释拴释,有与无,是从生灭角度来讲的,难和易,是从思维方式和能力来讲的,长与短,是从形状形态对比来讲的,高和下,是从时空的位置角度来讲的,音和声,是从嘴和耳,六根的角度来讲的,前与后是从身体做定位,或者固定的参照物来讲的。就好比中医的八纲,寒热,阴阳,虚实,表里,也是两两成对的比较区别来辩证,中草药是以气和味,来辨别功效的,经脉穴位也是以凸凹来确定具体定位的,风水术数是以起落突凹,来辨别真假和穴位位置的,内丹术是以丹田有没有温暖的元气,阳气来辨别有无的真实感受,内家功夫以气感来分辨有无的具体存在与否,而这些不仅仅是要心细,更重要的是要心静,只有心无杂念,真正静下心来,才能够真实的体验到,体悟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贤的人,常常是守住自己的心,把住自己的心,不动心而随缘做事,事来应事,事去留心,只做事,不解释,言语只能够表达意思,通过比喻,借喻,暗喻,隐喻来传递信息,只有具体身体动作示范,模仿,照做,才能够心领神会,感同身受,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就和佛教讲的但求己心,莫问前程是一个意思,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出必行,言必信,行必果,虔诚诚信才是做人的本分本能,心中才没有烦恼和挂碍,坦坦荡荡,这样子才能够透出自己的本性真如,心中的光明,才能够有光芒照射出来。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侍,功成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万物的生长规律,自然随顺气候变化,种子,发芽,出苗,长大,开花,结果,不需要说明和干涉,从来不会在意是否拥有,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可以依靠依仗的,功成身退,绝不会居为己有,更不会居功自傲,一切都是自然循环,不加干预的。这就像太阳,月亮,星星普照天下一样,没有分别心,没有贪心,没有功利心,没有成败心,没有功高我慢心,没有私心,正因为这样,才成就成全了所有的功德。内丹术,内家功夫静守丹田,丹田的暖和的元气,阳气,运行运达全身,没有办法说明和解释,拥有,却不能够展现出来,能够把握运用,对身体产生作用,却不能够作为持仗依靠,达到效果,得到利益,融合一体,不可以分割,不可以单独分离出来,不能够单独产生作用,所以不能够居功,但是也只能够形容他的状态,元气阳气和气血相互作用,通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却不能够拿得出来,真实的离开,离开不了。万事万物都在生物链的正常循环的规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规律。 fuKLKolYzAmNT4N6EFH9KsijmIT0OprmFZJR8ZgBWzEZDLU7zWBcJncSfloDl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