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换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解释: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时候有善德的有志有缘之士,士,士子能人,都深藏不露,能够体会到道的微妙绝伦,具备玄通的本事,他的能力是我们常人无法了解和知道的。他以天下大道的自然规律为准绳,放下一切贪念和执着,能够静静的体会大道的细微玄妙之处,能够进入很深很深的定力之中,深刻的感受到不同层次的不同变化,完全放弃了自我的存在,全部身心都融入到了和天地宇宙自然规律的和谐之中。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正是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和了解,才能够和我们混合在一起,不能够分辨出来,没有特征特性可以区别开来,就可以很容易的和我们融合在一起,在人群中根本就显现不出来。就好像我们的身体,外表形象,皮肤毛发是一个层次,经络穴位是一个层次,肌肉筋腱是一个层次,骨骼骨架是一个层次,五脏六腑是一个层次,血液循环是一个层次,消化系统是一个层次,神经疼痛系统是一个层次,生殖泌尿系统是一个层次,等等,所有的层次又是相互交叉错综的结合在一起,彼此兼容,密不可分。
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换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常常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样子,实际上是大智若愚,大勇若屈,战战兢兢地,就像是在冬天跋山涉水,生怕一不小心掉到水里了,畏畏惧惧的样子,就好像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了邻里乡亲,严肃拘谨的样子就像是到别人家里做客一样,焕然温暖的样子,就像是严寒的冬天结的冰,要慢慢融化的感觉,憨厚显得淳朴,宽广就像山谷,浑然难以区分,不注重仪表显得邋遢不干净。这里讲的就是时时刻刻看住保护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求外在的形象,在佛门讲的就是金刚经的善护念,善于守护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在儒家就是礼仪,用礼仪形态来约束自己的心念,在道家讲的就是行止,时时刻刻通过行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世界。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够在浑浊之中澄清自己的心态形态,只有静,清静,静下来,就如同浑浊的污水,只有安静的放在那里不动,时间长了,泥沙就会沉淀到水底,上面的水就会慢慢清澈透明,打坐站桩就是收心的过程,就是静心的过程,让自己的心慢慢定住不动。谁能够让安静的状态,持之以恒,保持许久,才能够在运动中,活动中,产生安静清静的如如不动的清静心。这就是修行经常说的,进山练心,出山磨心。在大山里,在清静的环境中,修炼自己的清静心,然后在滚滚红尘中磨砺自己的清静心。这就是定的深度和定产生的力量,佛门的合十合掌,道家的阴阳抱拳,武术家的抱拳礼,都是内观己心,收心反省的表法提醒,入门就是收心内观。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要保持这种清静心,大道的清静心,不能够轻易满足,不能够有满足感,正因为没有满足感,永远都不会觉得自己很好,很行,所以能够不断的去除自己的弊病,毛病,缺点,不形成新的过失,不增加新的坏习惯,所有的境界来的时候,都不要在意,逆的境界就是磨心,控制自己的心念,顺的境界来的时候,也是验心,考验自己的心是否执着,所有的境界都和我们的心念有关,都是假象,都不能够做究竟看,只有做到无挂碍与心,而了了分明,一尘不染,了无可得,所以修行的次第就是先去恶,转为善,善恶两不落,去二元相对世间,回归一真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