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象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释: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道家说的谷神,是指后天之本--脾胃,中医道医都认为脾胃是后天生命的本源,是生存的一切的来源,脾胃肠道是五谷运化之所,后天能量吸收之所,“凉热入口下肠胃,冷暖自知”。虽是禅语,说的却是实情。饮食之后,配合呼吸扩腹部,放松腹部,吸气之时自然扩张腹部,呼气之时自然收缩腹部,让脾胃肠道随腹部的收扩而加强运作,运化的力量;平时则与心肺一同收扩,呼气之时心,肺,脾胃肠道,腹部一起收缩,吸气之时心,肺,脾胃肠道,腹部一起扩张,久而久之,脾胃肠道会自然而然的有一股气机产生,此是脾胃运化之力所生之气,知而守之,此是后天地气弥补之能。

消化系统是从口,舌,喉,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整个谷道,是后天之本。有七个关键地方,称七冲门,饮食物从进入体内到排出体外,必须经过入口的唇齿,食道,和六腑中的胃,小肠,大肠,以及出口的肛门,而七冲门就是消化道非常重要的七个关隘,通过七冲门,便完成了人体消化吸收和糟粕排泄的全过程。《难经·四十四难》里说:“七冲门何在?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喉咙,食管)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大仓(胃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接合处)为阑门(阑尾),下极(肛门)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脾胃论有详细的记载,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者,出其悍气之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玄牝(pin)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之门,造化的门户,是谓天地根,就是生存的根本所在。脾胃是后天的根本,只要脾胃功能健全,消化系统通畅,人才能够生存在天地之间。调节脾胃功能,中医有专门的论著(脾胃论),推拿按摩常见的就是揉腹术,揉腹术先从心口窝沿着正中线往下推,推到耻骨,然后顺着肚脐眼做顺时针逆时针揉,还可以点按按揉巨阙穴,中脘穴,建里穴,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脾胃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胃上口贲门,要按揉鸠尾穴,才能够见功效。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就像是我们的自然呼吸一样,若有若无,连绵不断,你不去注意体会的时候,呼吸好像不存在,你去体会的时候,感受的时候,呼吸又是真实存在的,不管你用不用呼吸都在自然正常的运行。消化系统就是五脏六腑中的六腑,六腑要虚而不实,虚才能够受,受才能够运动,运动才能够产生磨合,才能够消化,才能够上传下达,实则不受而生堵,绵绵若存,不断的存储,不断的的营养消化,始终保持绵绵不断,用之不勤,频繁的运动,但是又感觉不到他的运动,不细心的体会,不细心的观察感受,是不会发觉消化的过程的。 /rf5DQM887pRSPl6tBX0PWtO29sxqDWth+4C0xDaxc0//h7IkN4LjTalcBsOL3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