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故居

“毋忘水源木本。”童年时在祖先堂上,看见父亲写的这几个字,垂老情怀,终是不能忘怀,因此几年前我一定要回老家绍兴道墟杜浦陈家去看一下。道墟这地方,清代出了大史学家章学诚,少年时读过他的著作,尤其《文史通义》,与“六经皆史也”立论。我回老家实在是要看看这座已被地方忘弃了的名人故居。居然寻到了祠堂,还有一些石刻。经我“不速之客”的大力推崇,终于将祠堂等保存了下来,亦请当地到上海购买有关著作。章氏是明代从闽南移民浙江的,祠堂建筑还是明代的。杜浦是在道墟的近旁,属道墟镇,已是曹娥江口,如今划归上虞县(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了。有青山为屏,风景十分宜人。去了老家,同辈的只一个族弟,其他都叫我公公了。我在陈家看了被改造的宗祠,这是父亲亲建的,老屋已荡然了。清清的流水,已是涓涓小流,附近的祖坟皆平了。我在这里立了一块小碑,低回沉思不已。我们陈家在这里世代务农,我祖父永福公挑了一担土货徒步走到杭州,定居了下来,因此父清荣公与我,都生在杭州。虽然这几年我回道墟杜浦几次,终仿佛外籍华裔回国一样,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感到老家的依恋、祖宗的怀念。我是中国人,我是绍兴人,人家称我阿Q同乡,我觉得光荣。鲁迅的好友闰土,他亦是道墟人,诚朴的劳动人民。

父亲自立后在杭州城北青莎镇散花滩建造了房子,我出生在这里。散花滩又名“仓基上” ,可能南宋时为藏粮之处,四面环水,有三座桥通市上:三洞的华光桥,一洞的黑桥,还有一座叫“宝庆桥”。宝庆是南宋皇帝的年号。桥是一洞很小的。我家在后院中挖到了宋代的韩瓶,父亲将它用来插花,很古朴,花经久不谢,有时将韩瓶放入大花瓶中再插花,亦很别致。

我家的主要建筑是楼厅,名“尚德堂”,西向,面对照屋,我们叫它“回照”,是书房,悬清可轩额。旁则两廊翼之,厅翻轩铺石板,是绍兴老样子。地面用方砖,小时候伏在地上用水写练大字。尚德堂后为上房,是一座走马楼,以“爱吾庐”名之,我出生于左厢楼上。楼后隔墙为东花厅三间,其旁南向一间是父亲颐养祖母之处。父亲去世,祖母尚健在。我幼年看到她老年失子之心,这痛苦与我一样,也不必多写了。后园中乔木荫天,本有山石花木,我生的那年,大厅旁的新花厅建成,这些山石花木移到新花厅去了。后来又从南邻陆家旧宅中移来一些旧山石来。新花厅是三开间带围廊的半洋楼,后增书房一间;楼上是父亲晚年静居之处,园中以湖石石笋为花台,满布书带草,我爱这草的感情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这小园在我八岁时父亲故世后,十六岁时易主了。如今听说全部夷为平地改建公房了。

散花滩中有一巷,名“仓基上”,我家宅后临河则称华光桥河下。河是大运河后尾,隔河有座大王庙,水面上挑出一座戏台,与庙的整体,仿佛是只大蟹,形制很引人入胜。每逢演戏,在后门外听到锣鼓声,可惜看不太清楚。河面很广,各处来的大船很多,小时候就是爱看各地来的各种形式的船。因为是水乡,活虾鲜鱼,下午四时也能买到当天捉来的。小康人家,生活还是过得舒适的。小学是在对岸,每天要经过三座桥。在桥上看船又是一乐。十三岁进城读中学,从此离开了这座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散花滩这个带有诗意的地名,如今当地人也不知道了,而滩呢?不是四周环水,却已成半岛了,往物风光,只存梦寐。

我家附近有个新码头,还有一个接官亭,是清代到杭州来做官的人舍舟上岸的地方,民国以后改为警察派出所。据老辈讲,从前官员到任,上轿入城时争看官太太,说长评短,小时候倒颇引为动听的。又听到父母讲间壁的钱家、陆家、孙家等都是本地大族书香人家,虽然衰败了,还要我去看钱家的大门内有“文魁”的匾额。“文魁”这两个字要中举人后才可以用上的,封建教育用来策励子孙。还有纸商的会所“蔡侯殿”,晓得蔡侯就是汉代纸的发明家蔡伦。最近有人送我一本翁又鲁先生的诗集,我猛然大悟,翁先生的故居在我家对门,旧宅已早毁,门上的那块“翁又鲁先生故居”石刻,却是童年时上学经过天天见到的。因为写的北魏,字体有些特别,所以今天还记得。我在童年欢喜听地方掌故与了解一些地方古迹,这也许与我后来从事建筑史的研究是分不开的。

老家如今无片瓦之存了,当时的环境也都变了样,但我仍仿佛如在目前。家可爱,国亦可爱。家与国,作为一个人是不能忘情的,因此在海外的华裔们,他们回国时的心境是可以理解。历史文化遗迹,我们不能破坏得太多,可保留的应该保留,让人们有个寻根的地方,尤其阔别大陆四十年的大陆去的台胞们,我们更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对统一祖国有好处的。我曾听得一个归侨说:“祖坟挖掉了,祖宅毁掉了,家谱烧掉了,还有什么值得我寻根之处?”言下唏嘘不已。这心情我们应该理解的,也许我是搞历史的,想法过头一些,但亦应该认识这是人之常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家、国、天下,四者不能分割的。古人这话并没有过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我是中国人。

最近我将父亲去世时的一本“讣闻”装裱好。这是前几年回杜浦乡下时,一位族弟淼祥送我的,在他家珍藏了六十五年,这“讣闻”上列名的近支弟兄,只有我一人,远支亦只有他一人。我看了,产生一种难以描绘的感情。也许是我的文笔太拙劣了,往事般般一时都上心头,想到家、家的故宅、童年戏游之地等,上海虽然大伏天气,但我的感情又不能不使我回忆这些。

1990年8月 df6Djm7PW31phYOioI0/3zVKgSpTfiaBkGmTY8ERb2na//9u4HhHquV3aMZdiB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