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要教孩子任何东西的时候,我们自己就是孩子最有力、最直接的榜样。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认为他自己好看极了,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那么请先问一问你自己:你喜欢镜中自己的模样吗?你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吗?
我们中很多人肯定想都不用想,直接用“不”回答第一个问题,相信很多人也不会对第二个问题给出毫无保留的肯定答复。想起我们自己的孩子,大家都希望他们能够接纳自己,因为我们对他们有无穷无尽的爱。想起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总是能找到很多理由,结果只能部分地实现自我接纳。结合我们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来看,这种态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培养自我接纳的态度是一生的功课。即便你——也许和很多人一样——对上述两个问题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也不要就此将本书扔到一边。
我们当然不可能因为想给孩子在自我接纳上树立一个好榜样,就能够让伴随了我们大半辈子的内心的批评者立刻闭嘴,也不可能响指一弹就化解了自我怀疑。不过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意识,认识到我们的态度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孩子看到的我们总是在贬低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简而言之,不会用充满爱意的眼光审视自己,那么我们就给孩子示范了一种我们不希望他们拥有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
如果我们想教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比如尊重他人,有礼貌,有同理心——只向他们解释这些品质是不够的,以身作则更有说服力。我们要向孩子示范,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践行这些品质。当孩子看到我们友善地向别人问好,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让对方把话说完,关切地提出建设性批评时,孩子就会把我们当作他们学习的榜样。亲力亲为胜过千言万语。在与自我相处的问题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也能通过耳濡目染,从我们身上学会充满爱意地与自己相处:我本来的样子就很好。
假如我们觉得自己还有改变的潜力,那么要知道,我们有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发展自己、改变自己。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不同,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年人的大脑同样具有可塑性——我们成年人的大脑也能够产生新的神经元连接,相应地,人在步入成年以后也可以学习和改变。如果你直到今天也没能在自爱的驱动下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那么也许对孩子的爱——还有为了做激励孩子、让孩子信服的榜样——可以让你成功。
你可以努力改变自己和你的自我认知。“努力”听起来总是很累的——改变的过程确实是很累的,说不累都是假的。不过我要说,为了我们自身的发展,也为了我们的孩子,就算累也是值得的。
练习:用眼睛微笑
站在一面镜子前观察自己。镜中的你在用什么样的目光看着自己?是充满爱意的目光还是批评挑剔的目光?
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用批评挑剔的目光审视自己——我们倾向于关注自己的“缺点”:川字纹很难看,眼袋好肿,皮肤毛孔太粗了……还可以无穷无尽地列举下去。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些地方。当我们照镜子时,往往不会非常充满爱意地去评判自己。我们在镜中看到的自己的目光也相应地颇为严厉,双眼并不友善,也不温暖。
试着改变一下这样的眼神。试着充满爱意地看自己。要用温暖、欣赏的目光望向自己和所有使你成为你的事物。用你看向自己孩子的目光看自己,用你希望孩子看你的目光看自己。
你根本不用列举自己身上到底哪里漂亮或好看,你的气质又有哪一点吸引人——你就是值得被爱的,只是因为你是你自己。
试着用眼睛微笑,这比用嘴微笑重要得多。即便嘴已经机械地笑开了,眼睛依旧可能没有情感。最要紧的是眼里的笑意,是目光中的温度。眼里有笑意的时候,嘴角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自然而然地笑起来——试一试吧。
当自己的目光变得挑剔、不满、冷酷时,要有意识、有耐心地反复“捕捉”它——我们的行为模式通常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要改变它可能需要时间。
也许你的父亲或母亲曾这样充满爱意地望着你,那么你就已经体验过被充满爱意的眼神落在自己身上的感觉,那么充满爱意的自我审视对你来说也会更加容易。如果没有,那就自己送给自己这样的眼神。也许你还不知道它蕴藏着何等的力量。
每当照镜子的时候,就想想这个练习。你,也只有你可以操控自己看自己的眼神。
我们中很多人会避免用喜爱的眼光看镜子里的自己,因为我们被教育说“这是虚荣和自恋的表现”。这样教育孩子的父母肯定也是出于好意,不希望孩子成为虚荣的人。然而这些父母走进了一个后果严重的误区:
自爱从来都不是虚荣,
也不是自恋或高傲,
它是对自我的接纳和欣赏。
充满爱意的自我审视根本不会和虚荣混为一谈。对自己好一点吧,充满爱意地看看自己。“充满爱意”的意思是“有爱”,这没有错。爱是积极的生命力,它能创造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结和同理心。我们给孩子的爱永远都不嫌多。学会了充满爱意地审视自我的人,不会变得虚荣或高傲,因为他的自爱确立了他的自信心。他不需要把自己抬得很高,因为他安住于自我和自我接纳中。恰好相反,如果缺乏自我接纳的基础,人就会显得自高自大,以此来补偿缺失的自我接纳。特别自恋的人往往是非常缺乏自信的人。自爱并不是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