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不自信的成年人在童年时都有苛刻的父母,他们长大以后内心的批评者会和童年的父母一样,使他们陷入自我怀疑。这类父母会系统性地否定孩子的行为,而且总是持批评的态度:当孩子有了一个想法,他们会把谈话的重点放在风险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上,而不是可能的机遇上。他们倾向于说“不,还是别做了”,而不是“好,试试看”。
如果父母奉行批评式教育,也许出于他们自己内心的恐惧或抑郁,总是看见“半空”而不是“半满”的水杯,在这样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将这种态度内化,并且学会了在表达自我之前就放弃,更不要说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孩子在讲述的时候——讲述一个主意、想法或构想的时候——积极的倾听可以促进真正的交流,从而使得孩子乐于开口。最好是先总结一下你听懂的内容,还有你接收到的孩子的情绪。这样孩子就能给出反馈,告诉你你是否真的明白了他的意思。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确认你心里想的真的是孩子告诉你的内容,这样就可以避免武断地给出主意、建议和评价。
即便你和孩子的看法有所不同,最好也尽量不要“扼杀”孩子的想法,而是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之后你再介入。有个专注而耐心的人花时间真正地倾听自己说话,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妙的。你还能想起上一回有人全神贯注地倾听你说话时,你心里的感觉吗?“他是真的想要理解我!他关心我,重复我说过的话,想要确认自己是否真的明白了我的意思。他没有利用我们的对话来讲述自己的事情——没有,就真的只是陪伴我而已……真好,不是吗?而且也很难得,对不对?”
通过高质量的倾听和关怀,你也可以带给你的孩子这种美好的感觉。
当你关注孩子胜过关注自己时,魔法就产生了。
不要想:我怎么看孩子讲的内容?
而要想:孩子想要表达什么?
有趣的是,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我们更倾向于接纳认真倾听自己的人提出的意见,他让我们感到他是真的想理解我们,而不是听从那些让我们觉得,他根本没有认真在听也不懂我们的人——这种人怎么会知道什么对我们好呢?
针对孩子说的话,父母经常会条件反射式地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建议、评价或信息。他们认为自己是在教育孩子,而且自信这么做可以帮到孩子。如果时机恰当,这些点子或建议也许确实很有帮助、非常对症,只是我们要让孩子把话说完,要先确定我们是否正确地理解了孩子的意思。父母给孩子建议,往往会造成以下的情况:孩子的讲述被打断了;他们原本期望中的谈话方向被父母引向了别处,更没有机会自己找到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我们和其他成年人的交谈中也会不时地出现类似情况:我们正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对方抓住了我们话里的一个关键词,从中间“截和”了谈话,由这个关键词出发,开始讲起了他自己和他的经历。这时我们多少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忽视,因为虽然对方也接上了我们抛出的话题,但他并不关心我们和我们的经历,而是在谈论他自己。这会让人非常失望,有时我们想给孩子提建议时,也会出于好意而陷入这种陷阱。我们应该先让孩子把话说完,然后用积极的倾听表达出我们对他说的话非常关心,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绪。在理想情况下,孩子还会觉得自己得到了理解。积极的倾听可以通过理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也是我强调这项之前提到过的无比有用的技巧的原因。
在积极的倾听中,我们试图理解孩子想要和我们分享的内容。所以我们会非常专注地听(倾听),然后概括一下我们自己的理解(积极)。同时我们还会关注我们从孩子身上感受到的情绪。这样一来,孩子或者可以证实我们的确理解并懂得了他讲的事情和他的情绪,或者可以指出我们误解了他说的话。然后我们可以再一次使用积极倾听的方法,直到孩子真的觉得我们的确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听起来复杂,不过做起来简单,所以我用以下的例子来解释这项谈话技巧:
利阿姆:“我讨厌我的数学老师。她不公平,很讨厌!”
父亲:“哎呀!你好像很生气啊。这么说,老师对你是不是不公平啊?”
利阿姆:“对,就是。我好生气啊,我就是觉得她不公平。”
父亲:“你觉得老师不公平?”
利阿姆:“对。我这一年举手回答过好多次问题,在课堂上也很积极,但就是因为我经常和保罗上课讲话,口试成绩她就只给了我3分。”
父亲:“哦,明白了,你觉得老师因为你的课堂表现扣了你口试的分数,不公平。”
利阿姆:“就是!就是不公平!如果我上课没有举手发言,一直在讲话,那也没关系,但现在绝对是不公平。”
父亲:“嗯,我能理解你为什么生气。现在你想怎么办?”
利阿姆:“不知道。算了,我还是直接跟老师说吧,你说呢?”
父亲:“我要是你的话也会这么做的。你可以试着向老师解释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利阿姆:“好,明天下了数学课我就去和她说。”
在这个例子中,父亲试着在他的反馈里反映出他对儿子说的话的理解以及他感受到的儿子的情绪。这样儿子会觉得自己被认真对待,被父亲理解,另外父亲还留给了儿子自己寻找解决办法的机会,没有条件反射式地给儿子支招,忍住了家长出于好意最爱做的事(支招)。孩子自己想出了解决办法,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因为他们会由此认定自己能够想出问题的解决策略。
假使父亲错误地解读了儿子的情绪,儿子也有机会可以纠正他,那么父亲就能真正理解儿子的情绪,接着做进一步的处理:
利阿姆:“我讨厌我的数学老师。她不公平,很讨厌!”
父亲:“哦,我明白了,你因为老师不喜欢你,所以很难过,对不对?”
利阿姆:“不是,我没有难过。其实我根本不在乎她喜不喜欢我。我很生气,特别特别生气——她对我太不公平了!”
父亲:“好吧,我明白了——你很生气,因为你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利阿姆:“就是……”
积极倾听的关键是,克制住我们身为父母的典型的、一片好心的反应,努力去关注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容。以下是我们应该避免的几种典型反应:
说教
利阿姆:“我讨厌我的数学老师。她不公平,很讨厌!”
父亲:“利阿姆,讨厌老师是没用的。你必须和老师搞好关系。”
利阿姆:“爸爸,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我怎么可能和那个傻女人搞好关系?”
父亲:“怎么能这么没礼貌呢?利阿姆——你这样以后会吃亏的。”
利阿姆:“我回我房间去了。”
父亲诚然想教给儿子一些重要的处世之道。然而这时利阿姆正在气头上,听不进去父亲的教诲。父亲的道德说教反而使利阿姆关闭了心扉,干脆对自己和数学老师之间的矛盾闭口不谈。父亲无意中掐断了儿子的话头,也失去了了解儿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的机会。
支招
利阿姆:“我讨厌我的数学老师。她不公平,很讨厌!”
父亲:“哎,利阿姆,我以前也不是很喜欢数学。我劝你还是在自己的薄弱学科上多花些工夫吧。勤奋和自律真的可以让你走得更远。”
利阿姆:“哎呀,爸爸,你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她给我的分数还是不高。”
父亲:“那你就要更努力才行,总有一天你会得到回报的。”
利阿姆:“你根本就不懂,你们大人都一样。我回房间去了。”
在这个例子里,父亲光顾着提建议,没有试着去理解儿子生气的真正原因。这导致利阿姆感到自己不被理解,也没法说出他生气的来龙去脉。于是不被理解的他就退回了自己的小世界。
评判
利阿姆:“我讨厌我的数学老师。她不公平,很讨厌!”
父亲:“就是啊,她确实很烦人。我也受不了她。”
利阿姆:“她真的很蠢。但愿明年换个数学老师。”
父亲:“我也巴不得呢。”
父亲在这里和儿子做出了相同的评判。这当然会让利阿姆感到轻松一点,但父亲没有鼓励利阿姆说出他生气的原因,所以在问题的解决上并没有什么进展。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利阿姆:“我讨厌我的数学老师。她不公平,很讨厌!”
父亲:“哎呀,宝贝,别这么激动嘛。冷静一点。有的老师和你合得来,有的老师和你不对付,就是这样的。”
利阿姆:“是啊,可能就是这样的。”
身为父母的我们很难直面自己孩子的负面情绪,所以我们常常倾向于刻意淡化问题,以此安抚孩子。利阿姆可能在短时间内感觉得到了安慰。然而父亲的教育方法不能促使他说出自己生气的原因,因此父子也不会一起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
当我们关心孩子说的话,试图理解并表述他们的情绪时,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被倾听、被理解。这样就打下了信任的基础,孩子才会向我们倾诉他遇到的问题、不安和困难。我们要精心维护这种珍贵的信任,这样我们才可以确信,孩子有了烦心事会告诉我们,和我们一起思考应对烦恼的办法。
对话中应该避免的几种情况
当意见不一致时,避免贬低孩子的想法,要共同寻找建设性的替代选项。 不说“这个主意不好”,而要建设性地表述为:“你真的动了很多脑筋,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你是想……”接着再讨论替代选项:“那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要区分孩子本身和他的行为/点子。 不要说“你疯了”,可以说“哇,这些点子好疯狂”。
如果想法不同,不要“掐断”对话,而是应该努力把讨论继续下去。 不要说:“想都不要想,疯了吗?不要再说了!”更好的说法是:“哇,这些点子好疯狂啊,我都吓了一大跳!不过再仔细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即使在讨论结束后,作为家长的我们做出了决定,认为孩子的计划无法实行,但毕竟亲子之间有过一场相关的讨论。我们给了孩子讨论的时间,也注意到了孩子的想法,没有从一开始就扼杀它。
这种对待孩子想法的方式表现出了对他的尊重和关注。不管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自己的想法遭到拒绝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然而如果孩子是在进行过一场充满尊重的讨论之后遭到拒绝,他有过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且父母也解释了做出这项决定的原因,那么比起我们不听孩子说话,只是笼统地拒绝说“因为我们想这样,没什么好说的”,孩子更有可能接受这个决定。
克劳迪娅(29岁),伊莉莎(5岁)的母亲
我的母亲总是非常严格,而且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家从来没有商量的余地。如果我想做什么母亲不让我做的事——母亲不让我做,我父亲也就跟着不让我做——她只会说一句:“想都不要想,就这样吧,不要再说了。”
那句“不要再说了”真的很没有道理,从来都没有我说话的机会。我真的特别痛恨这句话!如果她能和我商量一下的话,我肯定更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事她不准我做或者为什么她会拒绝我,然后我就可以接受这个事实。我知道她没有坏心,但是她这么说话就是让人觉得她很偏执、很狭隘。导致我一直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得不到认真的对待,因为谁都没兴趣了解我的想法。
我一有能力就搬出去住了,就是为了能够自己做主。幸好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做决定了。而且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换种方式教育我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