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成年人能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就有了练习表达意见、论证观点和为自己辩护的机会。向孩子传达出“他们的观点很重要”的信号,对孩子很有好处,所以我们要对孩子的观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要认真倾听他们说的话。如果你非常重视孩子说的话,并且表现出了自己的关注,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话很有价值。他会从你重视他的态度中学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而且他还会越来越自信。因为一个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越多,他就越能熟练自如地表达自己。
所以不但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要继续追问。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下都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当然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
●你说雪会不会下得足够厚呢?然后咱们就可以一起堆雪人了!
●你觉得只有一种花的花束更好看,还是有好几种花的花束更好看?
●你说狗摇尾巴的时候是不是在笑呢?
●你猜刚刚那个人为什么跑那么快呢?
●你觉得哪个收银台前面的队会排得更快?
请坚持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来思考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然后和孩子一起分享讨论。我在自己的著作《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问题》里列举了诸多问题。我们可以用它们引起话题,由此开启一场亲密而充满想象力的亲子谈话。我们常常忙着想自己的事情,却没有利用好与孩子相处的宝贵时光。在孩子和我们讲话的时候,我们经常也只是三心二意地听着,回答得也有些心不在焉。其实日常生活里有很多亲子交流的绝佳机会。
亲子对话的氛围能够培植出一种讨论文化。随着时间流逝,孩子渐渐长大,他自然而然就会开始和父母说起并讨论更加复杂的话题,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兴趣点都不同,可能是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科学上的,或者其他各个领域的问题。要利用一起吃饭的时间进行交流,并且让孩子也参与其中。在有家庭成员以外的成年人——可能是朋友或者亲戚——参与的聚会中,让儿童或青少年加入谈话,是再好不过了。孩子们会学到,在至亲以外的成年人面前讲话也不必怯场。
当众讲话对有的成年人来说是需要经过刻苦训练的事情,但其实人在童年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体验这件事。孩子们可以由此增进自我认识,并且增强自信心。
帕梅拉(34岁),安东(8岁)的妈妈
“我父母以前经常邀请熟人或者朋友来家里吃晚饭。他们会让我们小孩子也一起吃,但是从来不会引导我们加入他们的谈话。我那时候太害羞了,不敢主动讲话,觉得自己又小又笨又多余。我父母的用意肯定是好的,但是完全没有达到目的。我对我儿子一开始就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如果安东也和大人坐在一桌,我们就会让他加入餐桌上的谈话,不会只在成年人之间聊天。看到他自然而然地加入谈话,很自在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真的非常高兴。”
然而,日常生活中依然不乏成年人和孩子之间不平等的交流,孩子没有被当作具有同等价值的谈话对象,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和尊重。这些年来,当我的孩子们每每向我说起陌生的成年人对待他们的轻蔑态度时(比如他们没有大人陪着去买东西的时候),都会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诧异。那些人对待他们的语气和态度完全没有尊重可言,而且但凡有一个成年人陪同,他们就不会这样对待孩子。直到今天,人们普遍还是不能给予孩子与成年人同等的尊重和礼待,真是可悲。我相信,尊重才能换来尊重。想要得到年轻人的尊重,就应该尊重年轻人。
内心声音的罗盘
要让孩子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外界交流他们的想法、情感和需求,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显得至关重要。无论涉及何种话题,人们常常会在各种建议和指南里读到,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说法让很多成年人一头雾水。内心的声音?错了!他们不会倾听内心的声音,而是听从他们在儿时常听父母说起并且在其人生中已经固化为信条的训诫:“除了家里人,谁也不要相信”“你不成功,就什么都不是”“宁可委屈一下自己,也不要得罪别人”,诸如此类。
如果我们想要给孩子学习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机会,就要让他们能够思考自己当下的状态、对现状的感知和此刻的情感。
家长可以通过提出下列问题来强化孩子在这方面的意识:
“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是什么感受?”
“你觉得这个决定怎么样?你有什么感觉?”
“你刚刚感觉如何?”
“设想一下这种情况,你感觉怎么样?”
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下进行“出声的思考”,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我要发火了。”
“我现在很不舒服。”
“这个决定让我非常开心,现在好像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这样孩子就能以父母为榜样,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并将它表达出来。我们内心的声音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直觉上的判断和自身的情绪。孩子如果学会了觉察自己的直觉和情绪,就能够把它们转译成内心的声音,然后再依照它行事。内心的声音指向了自身的情绪以及与之相关的需求。学习关注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