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为什么我们需要坦率谈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是一个被包裹在层层纱幔后的话题。父母面对孩子的提问时闪烁其词,学校生理课上的“自学章节”,社交网络中对性知识帖子的集体沉默——这种讳莫如深的态度,让性教育成为当代社会“房间里的大象”:所有人都能感知它的存在,却默契地选择视而不见。

然而数据撕开了这层体面的伪装: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34%的青少年首次性行为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15-24岁青年群体已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增速最快的群体。更隐形的伤害则潜伏在阴影中——性侵案件的熟人作案比例高达70%,而多数受害者因缺乏正确的性认知,在遭遇侵害时甚至无法清晰定义“发生了什么”。

我们并非天生对性无知。一个三岁孩童可以坦然指着绘本询问“我从哪里来”,却在十年后因月经初潮躲在卫生间哭泣;一对恋人能流畅讨论晚餐菜式,却在涉及安全性行为时陷入尴尬的沉默。这种从坦诚到回避的转变,恰恰印证了社会规训如何将自然的生理现象异化为耻感载体。性教育的缺失,本质上是一场对生命认知的慢性阉割:它让青少年在搜索引擎的色情片段中拼凑扭曲的欲望图谱,让成年人困在“你应该懂”的假设里独自吞咽困惑,让受害者背负着“难以启齿”的枷锁失去求助的勇气。

本书的写作,正是为了打破这场沉默的共谋。性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与呼吸、进食一样的生命本能;性教育亦非禁忌知识的传播,而是关乎人格健全、权利意识与生命安全的基础教育。当我们谈论性时,我们在谈论的其实是人类最原始的自爱与他爱:如何理解身体的信号,如何尊重彼此的边界,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既保持自我完整又给予对方温暖。

这是一本不完美的指南,但它试图提供一种可能性——用科学驱散蒙昧,以坦诚消解羞耻,让性回归它本应存在的位置:既不高尚,也不肮脏,只是生命真实的一部分。翻开这本书,或许是我们共同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iYRUNjIoJQU6Tp1LERdi7XAyUQDMxuUPZLH1sihvivVHa+kyqbY+BxEtlh7n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