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行星形成理论新模型

在深入探讨新模型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传统的行星形成理论。过往被广泛接受的是星云假说,该假说认为太阳系起源于一片巨大的分子云。这片分子云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坍缩,中心部分形成了太阳,而外围的物质则逐渐聚集形成了原行星盘。在原行星盘中,尘埃颗粒通过相互碰撞和粘附,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天体,这个过程被称为吸积。当这些天体达到一定质量后,它们的引力开始对周围物质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加速了物质的聚集,最终形成了行星。

例如,在太阳系的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形成过程中,由于靠近太阳,温度较高,只有那些熔点高、密度大的物质,如金属和岩石,能够留存并参与行星的形成。而在外太阳系,温度较低,除了岩石和金属外,水冰、甲烷冰和氨冰等挥发性物质也能够凝聚,这使得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能够积累大量的气体和冰物质,变得更为巨大。

虽然星云假说成功解释了太阳系中许多行星的基本特征和轨道分布,但它也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某些行星的轨道异常,以及在一些恒星周围发现的与传统理论预期不符的行星系统结构。这也正是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从而诞生新的行星形成理论模型的重要原因。

尘埃颗粒的吸积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神奇的过程。一切都始于那些微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微米级星际微粒。这些微粒在宇宙的环境中,通过一种被称为范德华力的微弱作用力相互黏合在一起。范德华力虽然微弱,但在漫长的时间里,却足以让这些微粒逐渐聚集,形成毫米级的颗粒。然而,当这些颗粒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遇到一个被称为“黏性增长极限”的障碍。在这个阶段,传统的黏合方式已经无法让颗粒继续长大。但大自然总是充满了神奇的机制,此时,流体力学作用开始发挥作用。这些毫米级的颗粒在流体力学的作用下,开始相互聚集,逐渐形成了千米级的星子。星子的形成是行星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们就像是行星的“种子”,为后续行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一种名为“卵石吸积”的最新理论为我们理解行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指出,在气态盘中存在着湍流现象。这种湍流就像是一个神奇的“筛选器”,它会筛选出特定大小的颗粒。这些被筛选出来的颗粒会在湍流的作用下,像滚雪球一样快速累积质量。这一过程很好地解释了类地行星和气态巨行星的分野。在原行星盘中,存在着一条被称为“雪线”的分界线,它距离太阳大约3天文单位。在雪线内侧,由于距离太阳较近,温度较高,挥发性物质如冰等会蒸发,只剩下硅酸盐和金属等物质。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形成了以岩石为主的类地行星,如地球、火星等。而在雪线外侧,温度较低,能够捕获冰晶等物质。这些冰晶的存在加速了行星核心的生长,使得行星能够吸引更多的气体,最终形成了以氢氦包裹的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土星等。

争议与突破

在行星形成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各种争议和挑战。传统的星云假说虽然能够解释一些行星形成的现象,但也存在着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例如,太阳系行星轨道间距的规律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然而,在2024年,一种名为“磁旋转不稳定性模型”的新理论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该模型指出,原行星盘的磁场会引发物质分层现象,形成类似土星环的空隙结构。这种空隙结构的形成与行星的形成和轨道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修正了传统星云假说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为解释太阳系行星轨道间距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发现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们对行星形成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OZsBN+PGygYeP+szstgIecLQRG1EEcP8Ds8/5ULXnjSzUZ52VVZZIaXRAZjSsgw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