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意大利小提琴乐派

意大利不仅是歌剧的策源地,也是早期器乐的主要发祥地。十七世纪意大利歌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当时统称为“交响曲”,是近代交响音乐的先驱。十六、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在管风琴、古钢琴和弦乐器的制造上都居于先进的地位,特别是小提琴的制作,在欧洲首屈一指,这就为器乐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意大利伦巴第地区的文化名城克雷莫纳,出了许多制作小提琴的名匠,最早的是阿玛蒂家族,他们的技艺传给了瓜内利家族和历史上有名的小提琴制造家斯特拉迪瓦利。斯特拉迪瓦利所造的小提琴工艺精湛,音质柔美,音响洪亮;存世的几百件名器已成为稀世珍品,而“克雷莫纳”也几乎成了小提琴的代称,正像克雷莫纳的东邻“曼图亚”是一种女式外套的代称一样,所以当英国讽刺作家斯威夫特(1667—1745)见到一位夫人的外套碰翻了一只小提琴的时候,风趣地念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一句诗:“曼图亚,啊呀,欺侮它的邻居克雷莫纳也太过分了!”

十七至十八世纪意大利小提琴乐派的代表人物科莱利、托莱利、维塔利、维瓦尔第和塔蒂尼都是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对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提高和奏鸣曲、协奏曲等器乐体裁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科莱利的小提琴曲创作风格和他对小提琴演奏技术的革新直接有关。他要求演奏者一弓连奏多音;在他以前,小提琴家总是一弓一音地演奏的。他还创用了双音与和弦音(即同时拉两根弦或三根弦)的奏法。他像所有巴洛克作曲家一样,只在谱上写着旋律轮廓和通奏低音,至于把旋律轮廓加以装饰,以及按照通奏低音上所标的符号即兴演奏和声,则是演奏家的事。下例是科莱利的《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5之1第11—14小节,根据托莱利的一个手抄本,其中通奏低音已经配好了和声)。当他自己演奏音乐时,总是全神贯注、苦心孤诣地进行着艺术创造。十八世纪英国音乐史家霍金斯形容他演奏时的神态说:“他的脸部扭曲得变了形,眼睛发红,像一团火,眼珠滚动着,像在苦思焦虑。”他作有四十八首三重奏奏鸣曲(用两把小提琴演奏旋律,大提琴和古钢琴演奏通奏低音)、十二首独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十二首大协奏曲。他的大协奏曲用小组独奏乐器(就是三重奏奏鸣曲所用的乐器)和大组乐队乐器互相对照,最著名的是第八首大协奏曲,又称《圣诞协奏曲》。

figure_0060_0057

科莱利

figure_0060_0058

维瓦尔第

figure_0060_0059

维瓦尔第在世时以写作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著称,但今天经常演奏的,却是他的器乐作品。他的协奏曲承袭前辈作曲家科莱利和托莱利的模式,但显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想象力。他的协奏曲有四百多部,包括二百二十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其他乐器(长笛、小号、大管等)的协奏曲和大协奏曲。他是最早使用单簧管的作曲家之一。他对标题音乐也很感兴趣,最著名的是由四首协奏曲联合成套的《四季》协奏曲,其中每首协奏曲都由“快—慢—快”三乐章组成,前面冠有一首十四行诗,吟咏各协奏曲所描写的四时景色。 oQog42/ohBvJ9ApDTMuNQeMuxjxwqKi8W9xnqoM5Sd9rw18JPpzMi8E3MKRfSm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