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那不勒斯歌剧的主要体裁是正歌剧。正歌剧剔除了十七世纪歌剧中流行的喜剧因素,以严肃的悲剧和历史剧为主要题材。正歌剧的兴起,是跟意大利诗人和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的名字分不开的。他针对一些早期歌剧但知迎合宫廷贵族的庸俗趣味,以致内容贫乏,形式杂乱无章的状况,继前辈剧作家采诺之后,对歌剧脚本进行改革,创造了结构严密、情节紧凑,由环环相扣的三幕组成的正歌剧形式。其中每一场都先用宣叙调铺叙剧情,然后再用咏叹调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正歌剧的基本形式是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交替;在早期歌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合唱和舞蹈则避而不用。
梅塔斯塔齐奥一共写了二十七部正歌剧的脚本,其中每一个脚本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一百年中,意大利、奥地利和德意志的许多作曲家都为它作曲,有时同一脚本(如《亚历山大在印度》)往往被谱成多达三十部以上的歌剧,甚至同一作曲家(如德意志的哈塞
)也会把他的某些脚本一谱再谱,同一脚本由他谱写成几部不同的歌剧。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米兰、那不勒斯、佛罗伦萨、都灵、波伦亚、维罗纳、曼图亚,德意志的柏林、德累斯顿、慕尼黑、斯图加特、曼海姆,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捷克的布拉格,俄国的圣彼得堡,波兰的华沙,西班牙的马德里,葡萄牙的里斯本,丹麦的哥本哈根……都竞相演出他的脚本,梅塔斯塔齐奥的名字几乎成了正歌剧的代名词。但正歌剧发展的趋向,是和他当初改革歌剧脚本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正歌剧日益程式化而趋于衰微。到了1791年莫扎特写作《狄托的仁慈》(脚本也是梅塔斯塔齐奥所作)的时候,正歌剧已经日薄西山,一蹶不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