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意大利歌剧是在佛罗伦萨诞生的话,那么,它的发育和成长却主要是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威尼斯派和那不勒斯派就是在这两个城市形成的意大利早期歌剧乐派。
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创立者蒙特威尔第对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佩里和卡契尼式的单调的宣叙调,经过他的提炼,音乐语言变得较为丰富,并获得了匀称的形式。乐队的规模也扩大了,提琴类的弓弦乐器开始占有主要地位。他还首创了震音和拨弦等奏法,以增强戏剧效果。在他的手里,歌剧题材也扩大了。他在曼图亚写作的两部早期歌剧《奥菲欧》(1607)和《阿里安娜》(1608)都取材于神话故事,而在威尼斯写作的最后一部歌剧《波佩阿的加冕》(1642)则第一次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可以说是正歌剧的先行者。《阿里安娜》描述希腊英雄忒修斯被牛头人身的怪物弥诺陶洛斯囚禁在迷宫里,幸赖克里特王弥诺斯的女儿阿里安娜(即阿里阿德涅)用线球把他引出了迷宫。后来忒修斯带着她航海返国,却把她遗弃在那克索斯岛上
。这部歌剧得以保存到现在的乐谱,只有阿里安娜在失去忒修斯时唱的一支哀歌。据说当初演出时,这首哀歌曾使听众感动得流泪。下例是哀歌的第一段,已粗具了a-b-a结构的咏叹调形式。(谱中的伴奏部分原来是通奏低音,现在把它所代表的和声也写了出来。)
蒙特威尔第
《阿里安娜》中的哀歌
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歌剧院,开公开演出歌剧的风气之先。从此歌剧从王公贵族的娱乐品,逐渐变为平民社会的艺术。在歌剧走向社会的形势下,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卡瓦利和切斯蒂根据听众的艺术趣味,写作了许多规模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并有富丽堂皇的舞台设计的歌剧,音乐开始以华丽的演唱技巧取胜,咏叹调不仅和宣叙调分了家,而且渐渐形成了一套精雕细镂的形式。到了十七世纪后半叶,威尼斯歌剧渐趋程式化,歌者以卖弄技巧为能事,这种倾向在那不勒斯歌剧中尤为突出。
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
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创始者普罗文查勒师法威尼斯派,发展了形式灵活多变的抒情风格。这一乐派的代表人物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他在前人的创作基础上,确立了“快—慢—快”形式的意大利歌剧序曲和“a-b-a”形式的咏叹调(见上例)。这种咏叹调的再现部虽然常常用反复记号(D.C.或D.S.)表示出来,歌者却可以即兴加花,以发挥他的演唱技巧,所以两个“a”实际上是不一样的。重视优美的音质和华丽的演唱技巧胜于戏剧表情的“美声唱法”,也就从这时开始。在斯卡拉蒂的笔下,节奏较为自由的无伴奏宣叙调(即“清宣叙调”)有了一套固定的程式。他还创用了乐队伴奏的宣叙调,以加强音乐的戏剧性。斯卡拉蒂的学生杜兰特是十八世纪后半叶那不勒斯派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大多是清唱剧、弥撒曲一类宗教作品;但杜兰特的学生佩戈莱西、皮钦尼和帕伊西埃洛,则都是这一派的重要歌剧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