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艺人
流浪艺人(Minstrel)是浪迹四方的音乐和杂技表演者。他们过着无家可归的江湖生活,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作贱民,不受法律保护,还到处受到统治者的压迫和教会的排斥。德意志的“高克勒”(Gaukler)、法国的“戎格勒”(jongleur)、英国的“吉格勒”(juggler)和“格里曼”(gleeman),指的都是这种流浪艺人。他们表演机智活泼、富于风趣的歌曲和舞蹈,还耍弄各种杂技。有个名叫“巧手罗贝尔”的戎格勒夸耀自己的技能说:“我会演奏琉特、提琴、风笛、潘管、竖琴、风琴、鼓和桌琴;我会把刀子拋向空中,再把它们接住,不会割破手指;我会立椅子,叫桌子跳舞;我会翻跟斗,会头顶着地走路。”法国作曲家马斯内写过一部歌剧,名叫《巴黎圣母院里的戎格勒》,内容取材于一部中世纪的神迹戏。这部歌剧以辛辣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戎格勒的悲惨遭遇,不失为中世纪流浪艺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社会地位是何等卑微,教会对待他们是何等刻薄。歌剧的主人公阿冉是个穷愁潦倒的戎格勒,也是一个善良的基督徒。他在市场上卖艺,人们对他的歌舞和技耍早已不发生兴趣,都报以嘲笑之声。但当他唱一支模拟弥撒曲的鄙野的歌曲时,却博得了大家的欢心。修道院长斥责他鄙俗的表演,要把他逐出教门。经过忏悔,他才为僧侣们所接纳。他饥肠辘辘,看到修道院里丰富的食物,不禁馋涎欲滴。诗人、音乐家、画师、雕刻师们正为迎接圣母的节日而忙碌着。他因不懂得拉丁语,无从插手,但他决心用自己的技艺来为圣母效劳。节日到了,阿冉蹒跚地走进了立着圣母像的礼拜堂。他脱下教衣,穿上戎格勒的服装,为圣母歌舞。修道院长见状怒不可遏,要饱以老拳。但奇迹出现了,圣母像活了起来。她举起手来,放在阿冉的额上为他祝福。于是僧侣们一致尊他为圣徒,由修道院的厨司务领头,用拉丁语高唱“圣母赐福”。阿冉感激涕零,用稚气的声调叫道:“啊,亲爱的圣母,我现在懂得拉丁语了!”说完,乐极而死。
流浪艺人
到了十至十一世纪,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与商业的发展,促成了城市的兴起。流浪艺人渐渐集中到城市,像各行各业的人一样组成了行会,由音乐技艺的高手担任领导,称为“笛王”“琴王”等等。从此流浪艺人在一定的区域内渐渐取得了法律的保障和教会的承认,并获得了固定的职业。十二世纪骑士歌手兴起以后,流浪艺人常常受雇于骑士歌手,成为他们的伴奏员、帮手和随从。流浪艺人来自民间,他们的音乐深深植根于民间音乐。后起之秀的骑士歌手,则从流浪艺人手里接受了民间音乐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