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从中世纪通向近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反对经院哲学和禁欲主义;以古希腊的自由艺术为楷模,强调对人的兴趣,力图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表现人的意志和感情。文学、绘画、雕塑和建筑领域的文艺复兴,发轫于十三、十四世纪之交的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画家乔托(1267—1337)、雕塑家兼建筑家皮萨诺(约1220—约1278)都是文艺复兴初期的文学艺术大师。音乐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大致是在1450—1600年,比文学和造型艺术领域迟了一百多年,而且发祥地也不在意大利,而在法国、比利时和荷兰,这一时期的音乐像古希腊的音乐一样,被视为陶冶人性不可或缺的艺术。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卡斯蒂廖内(1478—1529)在他的名著《侍臣论》(1528)中说过:“如果一个侍臣不是音乐家,就不能令人满意。”莎士比亚(1564—1616)在他的戏剧中提到音乐三百多次,最有代表性的大概是《威尼斯商人》第五幕第一场中罗兰佐所说的一段话:

灵魂里没有音乐,或是听了

甜蜜和谐的乐声而不会感动的人,

都是擅于为非作歹、使奸弄诈之辈。

figure_0028_0037

迪费和班舒瓦

音乐领域里的文艺复兴是从勃艮第乐派开始的。勃艮第是十五世纪法国的复调乐派,又称前尼德兰乐派,代表人物迪费和班舒瓦都是宗教音乐和世俗歌曲并举的作曲家。他们都是写作弥撒曲的能手,但最有特色的是用叙事曲、回旋曲等形式创作的世俗歌曲,音乐表现了春天、爱情和人的喜怒哀乐。迪费是勃艮第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十五世纪佛兰德斯作曲家孔佩尔称他是“一切音乐的月亮,一切歌手的星辰”。

勃艮第乐派的直接继承者是以奥克冈为首的尼德兰乐派。奥克冈长期供职于皇家教堂,所作弥撒曲庄严宏伟,旋律宽广,音响丰满。他在发展模仿复调技术方面有较高的成就,所作“谜的卡农”往往只写一行谱,但指定要由若干声部演唱,各声部唱的是同一个谱,但要改变了谱号或拍子唱,隔开一定的时间或空间距离唱,或把谱子倒过来唱。作曲家对具体唱法秘而不宣,让唱的人去猜;有些卡农的唱法别人猜了一辈子也猜不出来,只有作曲家自己知道,所以叫“谜的卡农”。

figure_0029_0038

奥克冈和波旁公爵查理一世宫廷礼拜堂的唱诗班

奥克冈的学生若斯坎·德·普雷是个很有才华的作曲家,早期作品像他的老师一样着眼于解决复调技术问题,后期作品注重表情。无论是弥撒曲、经文歌还是歌曲,音乐着意描绘歌词的情趣,是文艺复兴时期声乐作品的重要特征。十六世纪意大利音乐理论家扎利诺说:“只要有一个字表现哭泣、痛苦、伤心、叹息和类似的感情,就得让和声充满忧伤。”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非常赞赏若斯坎的音乐,说“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上帝还以音乐为媒介来传布福音;若斯坎的所有作品都很欢快、文雅、温和慈祥,既不强事矫饰,也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就像莺歌燕语一样清新流利”。

figure_0030_0039

拉絮斯

尼德兰派最大的作曲家是拉絮斯,作品数以千计,包括各种形式、体裁的宗教作品和世俗作品,如牧歌、经文歌、弥撒曲、诗篇、歌曲等等。我们比较熟悉的合唱曲《回声》就是他的世俗作品之一,其中四部合唱和四重唱前呼后应,描写空谷回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卡农曲。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雄浑遒劲的笔力,可以和米开朗琪罗(1475—1564)的雕塑相媲美。他最著名的作品《忏悔诗篇》,是在1563—1570年间花了七年时间才写成的。七个诗篇组成长大的声乐套曲,音乐与歌词融洽无间,富于深刻的表现力。法王查理九世自称最喜欢听这部作品,1571年拉絮斯访问巴黎时受到这位法国国王的礼遇。后来查理九世还请他担任室内音乐家,给以优厚的待遇。1572年圣巴托罗缪节(8月24日)前夜,法国在王太后卡特琳的策划和查理九世的支持下,发生了天主教派武装袭击胡格诺派,杀死胡格诺派教徒二千余人的大惨案。事后查理九世曾假惺惺地称赞拉絮斯的《忏悔诗篇》,说听了这部作品会使他忘掉可怕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1574年查理九世死后,拉絮斯去罗马,献给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一本弥撒曲集,教皇赐给他“金马刺骑士”的称号。在欧洲音乐史上,获得这种称号的音乐家,除了他以外,就只有格鲁克和莫扎特了。

figure_0031_0040

威尼斯派的创始人,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乐长维拉尔特。他利用教堂里的两架管风琴和两个歌队,把不同乐器和人声结合起来,造成色彩的对比。他的后继者加布里埃利叔侄(A.加布里埃利和G.加布里埃利)也都是圣马可教堂的管风琴师。侄子乔瓦尼善于处理众多的声部,所作经文歌等作品常常多至近二十个声部,因大胆地运用半音变化而获得了丰富的调性色彩。

figure_0032_0041

帕莱斯特里那

十六世纪的罗马派作曲家以罗马圣彼得教堂和教廷礼拜堂为中心,从事复调声乐的创作,继承和发展尼德兰派的传统,达到了高峰。罗马派最大的作曲家是帕莱斯特里那。他原名乔瓦尼·皮埃路伊基,生于罗马附近的帕莱斯特里那,成名以后才以出生地作为名字,正像韦应物因官于苏州而称“韦苏州”,米芾因生于襄阳而称“米襄阳”一样。他在罗马学习音乐,在本乡的教堂里当管风琴师。1555年任教廷礼拜堂歌队队员,当时新任教皇马塞勒斯二世对歌队在耶稣受难日的演出很不满意,特地召集歌队训话,严厉地批评了一顿,说演唱圣歌必须唱得很干净,要把歌词唱得很清晰,使人可以听得懂。帕莱斯特里那听了这番训话深有所感,马上按照新教皇指示的精神,动手写出一部弥撒曲来。写完后由教廷歌队演唱,获得了异乎寻常的效果。教皇听了大喜过望,夸赞说:“这一定就是使徒约翰(耶稣的四大门徒之一,晚年被流放)在圣城耶路撒冷听到的歌声,感谢另一个约翰使我们能够分享到耶路撒冷巡礼者的耳福。”所谓“另一个约翰”,就是指帕莱斯特里那,因为帕莱斯特里那的名字“乔瓦尼”就是意大利文的“约翰”。这部弥撒曲后来就被称作《马塞勒斯教皇弥撒曲》,是帕莱斯特里那所作九十多部弥撒曲中最著名的一部。当时,特兰托会议(1545—1563)正在谴责作曲家和歌者在教会歌曲中掺杂进淫秽不洁的东西;由八位主教组成的委员会审议了这个问题,并推荐帕莱斯特里那的《马塞勒斯教皇弥撒曲》作为纯正的教会音乐的典范。传说帕莱斯特里那是在神的启示下写作这首弥撒曲而获得成功的,从而说服了特兰托会议不再排斥复调音乐。帕莱斯特里那因这个传说而被称为“教会音乐的救星”。现代德国作曲家普菲茨纳根据这个传说写成了歌剧《帕莱斯特里那》。帕莱斯特里那创作了大量的宗教作品,但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也写了一些富于人情味的世俗作品。他在创作上讲求严谨的结构和精练的笔触。后期作品力图摆脱复杂错综的模仿复调,趋向轮廓清晰的块状和声,从而使歌词易于听清。这样做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对抗宗教改革,与新教音乐互争胜长,但也使日趋繁琐臃肿的复调声乐改弦易辙,转向清新流利的和声体,帕莱斯特里那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Ub27WDkZQ4Sqr8HNGcsaoqOMJy0Zor8JdESUA50KTn/yOBabgh5S6WuU3omnWl3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