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琵琶类文献

一、《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

《卷十五·传第十五》

楚不学问,而性好游遨音乐。乃畜歌者,琵琶、筝、箫,每行来将以自随。所在樗蒲、投壶,欢欣自娱。数岁,复出为北地太守,年七十余卒。

该篇记载当中的游楚,字仲允(生卒年不详),东汉司隶左冯翊频阳县人。年幼时,其父游殷将其托付给郡书佐张既。曾担任司隶河东郡蒲阪县令、汉兴郡太守、陇西郡太守、驸马都尉、北地郡太守等职。游楚不好研究学问,而喜欢音乐,蓄养歌手,至于琵琶、筝、箫都是随身携带,还喜欢玩樗蒲、投壶等游戏。文献当中出现的筝、箫为中国所固有的乐器。樗蒲是一种在中国古代两汉时期流行的五子棋类游戏。投壶是指自先秦延续而来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游戏。(琵琶形制待考,详见后文。)

二、《晋书》(〔唐〕房玄龄等)

1.《卷二十三·志第十三·乐下》

案魏晋之世,有孙氏善弘旧曲,宋识善击节唱和,陈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索善弹筝,朱生善琵琶,尤发新声。

《晋书·乐志》记载了当时表演相和歌的音乐家们和各自所擅长的艺术形式。其中的朱生是演奏琵琶类乐器的,善于创造新的乐曲。(琵琶形制待考,详见后文。)

2.《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虽处世不交人事,惟共亲知弦歌酣宴而已。与从子脩特相善,每以得意为欢。诸阮皆饮酒,咸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杯觞斟酌,以大盆盛酒,圆坐相向,大酌更饮。时有群豕来饮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饮之。群从昆弟莫不以放达为行,籍弗之许。荀勖每与咸论音律,自以为远不及也,疾之,出补始平太守。以寿终。二子:瞻、孚。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魏晋时期的名士,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六人并称“竹林七贤”。阮咸因豪放不羁的性情,不受当政者赏识,仕途不顺。但其本人精通音律,善于演奏琵琶。虽然平时不善于和他人交往,但同自己至亲的人却可以高歌酣宴。他和他的侄子阮脩非常要好,常得意为欢。历史文献中还记载,阮咸对乐律学十分有研究,当时著名的律学家荀勖多次和阮咸讨论音律,自以为远不如他,从而导致其视阮咸为对手,将他调出朝廷任始平太守。南京西善桥南朝古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清楚地描绘了阮咸所演奏的是一种“盘圆柄直”的琵琶类乐器。这一类琵琶在唐代被命名为“阮咸”,正是由于这位魏晋名士善于演奏这种乐器。

三、《宋书》(〔南朝梁〕沈约)

1.《卷十九·志第九·乐一》

其一

八音五曰丝。丝:琴、瑟也、筑也、筝也、琵琶、空侯也。

“八音”是中国古代根据乐器制作材质进行乐器分类的一种方法,《宋书》中记载八音第五为“丝类”,并列举了此类乐器,有琴、瑟、筑、筝、琵琶、箜篌。

其二

琵琶,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取其易传于外国也。”《风俗通》云:“以手琵琶,因以为名。”杜挚云:“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并未详孰实。其器不列四厢。

《宋书》中的这段文献,是正史中最早出现的关于琵琶类乐器渊源的记载。文献中转引了傅玄的《琵琶赋》序。傅玄,字休奕,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铜川)人,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官拜司隶校尉、御史中丞等职。在其《琵琶赋》中,记载了汉代派遣公主远嫁乌孙昆弥,为慰藉公主思乡之情,汉武帝派工匠改制筝、筑,以供公主马上娱乐。根据当时俗话方言便宜,取名为琵琶,以方便在外国传播。

同时,《宋书》还提到了另一本文献《风俗通》。《风俗通》(或名《风俗通义》)是东汉时期应劭编著的一本以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同时记载有关音律、乐器、神灵、山泽陂薮、姓氏源流等资料的著作。其中记载琵琶名称的来源是以手演奏“琵琶”的技法。

最后,这段文献中又记载了杜挚对琵琶历史渊源的看法。杜挚,字德鲁,河东人(今山西省西南部),三国时期文学家。其认为琵琶的来源是秦代修筑长城的苦役们,人们在鼗上装弦来演奏。《宋书》还对于这些不同的说法进行说明,但并没有详实的历史依据,只知道琵琶乐器不在“四厢”之中。四厢,是晋与南朝时朝会宴飨之地,同时也用于指代礼乐与乐制。联系上文可知,这里是说琵琶乐器不被使用在四厢作乐的礼乐之中。

其三

魏、晋之世,有孙氏善弘旧曲,宋识善击节倡和,陈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索善弹筝,朱生善琵琶,尤发新声。傅玄著书曰:“人若钦所闻而忽所见,不亦惑乎!设此六人生于上世,越古今而无俪,何但夔、牙同契哉!”案此说,则自兹以后,皆孙、朱等之遗则也。

此条目与《晋书》卷二十三·志第十三·乐下的记载相同,只是增添了傅玄对六人的评价。傅玄将六人与上古音乐家夔和春秋时期的伯牙相比拟,认为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2.《卷四十六·列传第六》

魏主又遣就二王借箜篌、琵琶等器及棋子,孝伯足词辩,亦北土之美。畅随宜应答,甚为敏捷,音韵详雅,魏人美之。

这段文献记载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人向南朝借箜篌、琵琶等乐器及围棋。其时北魏名臣李孝伯和南朝宋官吏张畅交际,二人胆识与谈吐为时人所赞赏,尤其张畅精通音律,风度优雅,更为魏人所欣赏。

3.《卷五十三·列传第十三》

其一

炳之为人强急而不耐烦,宾客干诉非理者,忿詈形于辞色。素无术学,不为众望所推。性好洁,士大夫造之者,去未出户,辄令人拭席洗床。时陈郡殷冲亦好净,小史非净浴新衣,不得近左右。士大夫小不整洁,每容接之。炳之好洁反是,冲每以此讥焉。领选既不缉众论,又颇通货贿。炳之请急还家,吏部令史钱泰、主客令史周伯齐出炳之宅咨事。泰能弹琵琶,伯齐善歌,炳之因留停宿。

这段文献记载的是在南朝吏部尚书庾炳之家里发生的事情。吏部官员钱泰与礼部官员周伯齐去庾炳之府上咨询事宜,因钱泰善于演奏琵琶,周伯齐善于歌唱,而使得庾炳之留他们弹歌、宴饮,结果一夜未归,遭到弹劾。

其二

炳之先与刘德愿殊恶,德愿自持琵琶甚精丽。遗之,便复款然。市令盛馥进数百口材助营宅,恐人知,作虚买券。刘道锡骤有所输,倾南俸之半。

同样是在南朝庾炳之家中,有个叫刘德愿的官员为了与他释怨示好,送上家藏的精美琵琶。

4.《卷五十九·列传第十九》

焘又遣就二王借箜篌、琵琶、筝、笛等器及棋子,义恭答曰:“受任戎行,不赍乐具。在此燕会,政使镇府命妓,有弦百条,是江南之美,今以相致。”世祖曰:“任居方岳,初不此经虑,且乐人常器,又观前来诸王赠别,有此琵琶,今以相与。棋子亦付。”孝伯言辞辩赡,亦北土之美也。畅随宜应答,吐属如流,音韵详雅,风仪华润,孝伯及左右人并相视叹息。

同上文所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又派人向二王借箜篌、琵琶、筝、笛子等乐器及围棋之事,江夏王刘义恭回答说:“受朝廷的任命征战在外,未带玩乐的东西,在此宴会时,镇府请了一些歌伎,有弦百条,都是江南的珍品,现在送给你们。”世祖说:“我担任地方守卫,本没有考虑过这些东西,何况都是乐工的普通乐器。又查看了以往诸王赠送的礼品,发现了琵琶,现在给你们,围棋也一并送上。”

5.《卷六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宋书》所记载的这位琵琶演奏者为南朝刘宋的官员、史学家范晔。范晔,字蔚宗,顺阳郡(今河南淅川)人。其出身士族,身高不满七尺,胖而且黑,眉毛轻淡,胡须很少。他很善于演奏琵琶,而且能作新曲。文帝几次想听他的演奏,并且多次暗示他这样做,范晔都假装不知道,始终不肯为文帝弹奏。一次文帝宴请大臣,对范晔说:“我欲唱歌,你可以为我弹琴。”范晔于是遵旨演奏。文帝歌一唱完,范晔便马上停止弹奏。

四、《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1.《卷二十三·列传第四》

其一

渊涉猎谈议,善弹琵琶。世祖在东宫,赐渊金镂柄银柱琵琶。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宅尝失火,烟焰甚逼,左右惊扰,渊神色怡然,索舆来徐去。轻薄子颇以名节讥之,以渊眼多白精,谓之“白虹贯日”,言为宋氏亡征也。

《南齐书》记载了南朝宋、齐宰相褚渊演奏琵琶的情景。褚渊,字彦回,河南郡阳翟县(今河南禹州)人。文献记载褚渊涉猎渊博,而且健谈,又善演奏琵琶。齐武帝萧赜做太子时,曾赐给他有镂金装饰柄和银柱的琵琶。他的性情温雅有气度,不轻举妄动。家宅曾有一次失火,烟火都逼近了,周围的人一片惊慌骚动,褚渊却神色怡然。轻薄之辈多讽刺他的名节,由于褚渊眼珠白的部分多一些,他们便说其是“白虹贯日”,意思是说这便是宋朝亡国的征兆。

其二

上曲宴群臣数人,各使效伎艺。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歌《子夜》,张敬儿舞,王敬则拍张。

齐高帝萧道成举行私宴招待几个大臣,让大家各献技艺。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唱《子夜》歌,张敬儿跳舞,王敬则表演了空中接刀的杂技。

2.《卷四十四·列传第二十五》

后豫章王北宅后堂集会,文季与渊并善琵琶,酒阑,渊取乐器为《明君曲》。文季便下席大唱曰:“沈文季不能作伎儿。”豫章王嶷又解之曰:“此故当不损仲容之德。”渊颜色无异,曲终而止。

豫章王萧嶷在北宅后堂集会,沈文季和褚渊都擅长弹奏琵琶,酒喝到尽兴的时候,褚渊取来了乐器,演奏《明君曲》。沈文季就走下席位高声叫道:“沈文季不能做一个乐伎。”豫章王萧嶷替他解释说:“这本来无碍于仲容的德行。”褚渊脸色都没有改,弹完了才停下。此文献中的“仲容”是魏晋名士阮咸的字。

五、《梁书》(〔唐〕姚思廉)

《卷四·本纪第四》

冬十月壬寅,帝谓舍人殷不害曰:“吾昨夜梦吞土,卿试为我思之。”不害曰:“昔重耳馈块,卒还晋国。陛下所梦,得符是乎。”及王伟等进觞于帝曰:“丞相以陛下忧愤既久,使臣上寿。”帝笑曰:“寿酒,不得尽此乎?”于是并赉酒肴、曲项琵琶,与帝饮。帝知不免,乃尽酣,曰:“不图为乐一至于斯!”既醉寝,伟乃出,俊进土囊,王修纂坐其上,于是太宗崩于永福省,时年四十九。贼伪谥曰明皇帝,庙称高宗。

文献记载的是大宝二年(551年)冬十月二日,梁简文帝萧纲对亲信殷不害说:“我昨天晚上梦见自己在吃土,爱卿能试着为我解释下吗?”殷不害说:“过去晋文公重耳接受别人馈赠的土块,最终回到并光大晋国。陛下您所梦见的,正是这种吉祥的预兆呀。”等到王伟等人给皇帝敬酒说:“丞相因陛下您忧愤已久,特命我奉上寿酒。”太宗皇帝笑道:“寿酒,还不能够完全表达这种心境吧!”于是一齐送上美酒佳肴,演奏曲项琵琶,与太宗皇帝饮酒。太宗皇帝自知难免一死,于是喝得大醉,说:“没想到醉酒的乐趣能达到这种境地啊!”这是正史中第一次明确出现关于曲项琵琶的记载。

六、《陈书》(〔唐〕姚思廉)

《卷八·列传第二》

及高祖至,以安都为水军,于中流断贼粮运。又袭秦郡,破嗣徽栅,收其家口并马驴辎重。得嗣徽所弹琵琶及所养鹰,遣信饷之曰:“昨至弟住处得此,今以相还。”嗣徽等见之大惧,寻而请和,高祖听其还北。及嗣徽等济江,齐之余军犹据采石,守备甚严,又遣安都攻之,多所俘获。

《陈书》记载,陈高祖陈霸先回兵,派侯安都率领水军,在长江中流阻断贼军运粮。又袭击秦郡,攻破徐嗣徽的营栅,俘获他的家人、马驴、辎重器械,获得徐嗣徽所演奏的琵琶、豢养的猎鹰,派人送信给他说:“昨天来到你住处得到这些东西,今日还给你。”徐嗣徽等人见到十分恐惧,遂请求和解,陈高祖听任他们回到北方。等到嗣徽等人渡过长江,北齐剩余军队仍然占据采石,防守十分森严,于是陈高祖又派安都进攻,俘获了许多齐兵。徐嗣徽为南朝萧梁名将,后投降北齐。

七、《魏书》(〔北齐〕魏收)

1.《卷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

初为真定公元子直国中尉,恒劝以忠廉之节。尝赋五言诗曰:“峄山万丈树,雕镂作琵琶。由此材高远,弦响蔼中华。”又曰:“援琴起何调?《幽兰》与《白雪》。丝管韵未成,莫使弦响绝。”子直少有令问,悆欲其善终,故以讽焉。母忧去职。服阕,仍卒任。子直出镇梁州,悆随之州。州有兵粮和籴,和籴者靡不润屋,悆独不取,子直强之,终不从命。

这段文献出自《魏书·鹿悆传》。鹿悆,字永吉,济阴(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这是转引了鹿悆所作的五言诗。诗中的“峄山”在今天山东省邹城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山。文献提到峄山的树木可用于制作琵琶。

2.《卷一百二·列传第九十》

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王字世夫毕,为人宽厚,甚得众心。其妻突厥达度可汗女也。都于萨宝水上阿禄迪城,多人居。大臣三人共掌国事。其王索发,冠七宝金花,衣绫、罗、锦、绣、白叠;其妻有髻,蒙以皂巾。丈夫剪发,锦袍。名为强国,西域诸国多归之。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易国、穆国皆归附之。有胡律,置于袄祠,将决罚,则取而断之。重者族,次罪者死,贼盗截其足。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婚姻丧制与突厥同。国立祖庙,以六月祭之,诸国皆助祭。奉佛,为胡书。气候温宜五谷,勤修园蔬,树木滋茂。出马、驼、驴、犎牛、黄金、冈沙、香、阿薛那香、瑟瑟、麞皮、氍毹、锦、叠。多葡萄酒,富家或致十石,连年不败。太延中,始遣使贡方物,后遂绝焉。

文献记载的是康国历史人文状况。指出国王本姓温,是月氏人。康国因为与匈奴的征战所以西迁,并以昭武为姓,康国国力强盛,所以西域很多小国都攀附于康国。实际上就逐渐形成了后世的昭武九姓,即主要在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地区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部分地区)的九个小国家:康国、安国、史国、米国、石国、曹国、何国、火寻国、戍地国。《魏书》记载这些国家有琵琶乐器。隋唐很多重要的琵琶演奏家都出自昭武九姓。

八、《北齐书》(〔唐〕李百药)

1.《卷八·帝纪第八》

遂自以策无遗算,乃益骄纵。盛为《无愁》之曲,帝自弹胡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数。人间谓之无愁天子。尝出见群厉,尽杀之,或剥人面皮而视之。

文献记载的是被称为“无愁天子”的北齐皇帝高纬,可以自己演奏胡琵琶、歌唱《无愁》,随同合唱的文官武将及其近侍以百计。“无愁天子”荒淫无度,曾经出门遇见不喜欢的人,不眨眼地杀了他们,甚至剥掉人的脸皮。

2.《卷十一·列传第三》

后周武帝在云阳,宴齐君臣,自弹胡琵琶,命孝珩吹笛。辞曰:“亡国之音,不足听也。”固命之,举笛裁至口,泪下呜咽,武帝乃止。其年十月,疾甚,启归葬山东,从之。寻卒,令还葬邺。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云阳的时候,宴请齐国的君臣,亲自弹着胡琵琶,命令高孝珩吹笛子。高孝珩推辞说:“亡国之人的声音,不值得听。”但是宇文邕坚持命令他,高孝珩举起笛子才到嘴边,眼泪就已流下并低声抽泣,周武帝于是作罢。当年十月,高孝珩病重,上书请求回去葬在山东,周武帝依从了他。高孝珩不久死去,皇帝下令将其葬在邺城。

3.《卷三十九·列传第三十一》

其一

珽性疏率,不能廉慎守道。仓曹虽云州局,乃受山东课输,由此大有受纳,丰于财产。又自解弹琵琶,能为新曲,招城市年少歌舞为娱,游集诸倡家。与陈元康、穆子容、任胄、元士亮等为声色之游。

祖珽,字孝征,范阳狄道(今河北容城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诗人、政治家。文献记载其善于演奏琵琶,能创作新曲,召集城中少年歌舞为乐。与陈元康、穆子容、任胄、元士亮等经常流转于声色之地。

其二

珽善为胡桃油以涂画,乃进之长广王,因言:“殿下有非常骨法,孝征梦殿下乘龙上天。”王谓曰:“若然,当使兄大富贵。”及即位,是为武成皇帝,擢拜中书侍郎。帝于后园使珽弹琵琶,和士开胡舞,各赏物百段。

祖珽善于用胡桃油涂画,曾作画送给长广王(这里的长广王即日后的齐武成帝高湛)。高湛即位,祖珽为中书侍郎。高湛曾在宫苑令祖珽演奏琵琶,和士开跳胡舞,并赏赐他们。

4.《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

其一

弟文略,以兄文罗卒无后,袭梁郡王。以文畅事,当从坐,高祖特加宽贷。文略聪明俊爽,多所通习。世宗尝令章永兴于马上弹胡琵琶,奏十余曲,试使文略写之,遂得其八。

文献中的尔朱文略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的儿子。尔朱文略聪明有才智,各种技艺都通。世宗元恪令章永兴在马上弹奏胡琵琶,演奏了十几曲,试着让文略记下曲谱,共记下了八曲。

其二

文略弹琵琶,吹横笛,谣咏,倦极便卧唱挽歌。居数月,夺防者弓矢以射人曰:“不然,天子不忆我。”有司奏之,伏法。文略尝大遗魏收金,请为其父作佳传,收论尔朱荣比韦、彭、伊、霍,盖由是也。

文献记载了善于演奏琵琶的尔朱文略吹横笛、唱民谣的相关历史场景。

5.《卷五十·列传第四十二》

和士开,字彦通,清都临漳人也。其先西域商胡,本姓素和氏。父安,恭敏善事人,稍迁中书舍人。魏孝静尝夜中与朝贤讲集,命安看斗柄所指,安答曰:“臣不识北斗。”高祖闻之,以为淳直。后为仪州刺史。

士开幼而聪慧,选为国子学生,解悟捷疾,为同业所尚。天保初,世祖封长广王,辟士开府行参军。世祖性好握槊,士开善于此戏,由是遂有斯举。加以倾巧便僻,又能弹胡琵琶,因此亲狎。尝谓王曰:“殿下非天人也,是天帝也。”王曰:“卿非世人也,是世神也。”其深相爱如此。显祖知其轻薄,不令王与小人相亲善,责其戏狎过度,徙长城。后除京畿士曹参军,长广王请之也。

和士开,字彦通,清都临漳人。他的祖先是西域做生意的胡人,本来姓素和。父亲素和安(和安)聪明恭谨善于与人交际,曾官拜中书舍人。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曾经晚上与大臣讲学,命和安观察北斗星斗柄的指向,和安回答说:“我不认识北斗星。”北齐高祖高欢(时为东魏权臣)听到了,认为他淳朴正直。后来任仪州刺史。

和士开年少时很聪明,被选为国子学生。他思维敏捷,受到同学的推崇。天保初年,被封开府参军。北齐世祖高湛喜欢握槊的游戏,和士开因擅长这种游戏被提拔。他又乖巧能顺应心意,又会弹奏胡琵琶,所以和世祖关系很密切。握槊是流行于宫廷的一种棋类博戏,据《魏书》记载,握槊这项娱乐活动是由西域传至中原的。

九、《周书》(〔唐〕令狐德等)

《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

及酒酣,高祖又命琵琶自弹之。仍谓岿曰:“当为梁主尽欢。”岿乃起,请舞。高祖曰:“梁主乃能为朕舞乎?”岿曰:“陛下既亲抚五弦,臣何敢不同百兽。”高祖大悦,赐杂缯万段、良马数十匹,并赐齐后主妓妾,及常所乘五百里骏马以遗之。

北周高祖宇文邕曾在宴会上命人送上五弦琵琶自弹,并对梁明帝萧岿说:“当为梁主尽情欢乐。”萧岿起身,请求起舞。高祖说:“梁主竟能为我跳舞吗?”萧岿说:“陛下已经亲自弹奏五弦琵琶,微臣为什么不敢作百兽之舞呢?”高祖大喜,赏赐杂色丝织品万段、良马数十匹,并将齐后主的舞女、妾及自己所乘的骏马一起赠送给萧岿。

十、《隋书》(〔唐〕魏徵等)

1.《卷十四·志第九》

其一

杂乐有西凉鼙舞、清乐、龟兹等。然吹笛、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习尤盛。后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已。于是繁手淫声,争新哀怨。故曹妙达、安未弱、安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者,遂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后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倦,倚弦而歌。别采新声,为《无愁曲》,音韵窈窕,极于哀思,使胡儿阉官之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虽行幸道路,或时马上奏之,乐往哀来,竟以亡国。

这段文献是描述西凉乐、清乐、龟兹乐等(有胡乐加入的音乐)在当世的发展状况,其中提到吹笛、五弦等歌舞伎,自北齐文襄帝高澄以来,为大众所喜爱。至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年间之后,流传尤为兴盛。后主高纬唯独欣赏胡戎之乐,于是这种变化纷繁的胡乐争相兴起,因此曹妙达、安未弱、安马驹等胡乐人,甚至封王做官。这段记载一方面可以呈现当时胡乐人在中原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表述了乐人是不当与做官联系在一起的。与此同时,文献中还提及,后主高纬善于演奏乐器,能创作新曲,曾作《无愁曲》。

其二

高祖既受命,定令,宫悬四面各二虡,通十二镈钟,为二十虡。虡各一人。建鼓四人,祝敔各一人。歌、琴、瑟、箫、筑、筝、 figure_0028_0001 筝、卧箜篌、小琵琶,四面各十人,在编磬下。笙、竽、长笛、横笛、箫、筚篥、篪、埙,四面各八人,在编钟下,舞各八佾。宫悬簨虡,金五博山,饰以旒苏树羽。

文献记载的是北周高祖宇文邕时期的礼乐配置。从乐器的配置可以看出,其所使用的乐器既有周代雅乐所使用的镈钟、建鼓、祝、敔、琴、瑟等,同时也混入了小琵琶、筚篥等非雅乐常规乐器,其中的“小琵琶”还有可能是胡乐器。

其三

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

公元568年,周武帝宇文邕娶了突厥木杆可汗阿史那燕都之女为皇后,龟兹人苏祗婆随之入周。苏祗婆其家世代为乐工,父以音乐闻名于西域,他本人不仅琵琶技艺超群,而且精通音律。

其四

译遂因其所捻琵琶弦柱相饮为均,推演其声,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应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

郑译,字正义,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北周至隋代时期的名臣。他对龟兹乐人苏祗婆带至中原的七调理论进行解释,并结合中原乐律进行发展。郑译将琵琶的弦、柱相对应,进行推演,设定七“均”,合十二律。又因一律有七个音,每个音可立一个调,而成七调。进而将七调和十二律相对应,可生成八十四调。

2.《卷十五·志第十》

其一

弘又修皇后房内之乐,据毛苌、侯苞、孙毓故事,皆有钟声,而王肃之意,乃言不可。又陈统云:“妇人无外事,而阴教尚柔,柔以静为体,不宜用于钟。”弘等采肃、统以取正焉。高祖龙潜时,颇好音乐,常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托言夫妻之义。因即取之为房内曲。命妇人并登歌上寿并用之。职在宫内,女人教习之。

牛弘,本姓尞,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人。北周、隋代的名臣。其奉命修正、创作皇后房中乐。文献中提及,隋高祖杨坚没有当皇帝之前,十分喜爱音乐,常常弹奏琵琶,还创作《地厚》《天高》两首歌,借以表达夫妻的情谊。

其二

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辞,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属晋朝迁播,夷羯窃据,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张氏,始于凉州得之。宋武平关中,因而入南,不复存于内地。及平陈后获之。高祖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昔因永嘉,流于江外,我受天明命,今复会同。虽赏逐时迁,而古致犹在。可以此为本,微更损益,去其哀怨,考而补之。以新定律吕,更造乐器。”其歌曲有《阳伴》,舞曲有《明并契》。其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五人。

这段文献记载了清乐的流传脉络、艺术背景、演奏乐器与编制。清乐是汉朝旧曲,由于东晋末年的战乱而南传,随着蛮夷的战乱流失四方。苻坚平叛张氏以后,在凉州重新获得清乐。宋武帝在关中灭后秦时,带入南方。之后,隋高祖平陈之后获得,听罢之后说这是真正的华夏之声,并说道,“过去因永嘉八王之乱,流波四方,现今授予天命,失而复得。虽然经过时间流离,但是古韵还在,以此为范本稍加考证改编,调定乐律、乐器。”文献所列出的乐器有琵琶。

其三

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杨泽新声》《神白马》之类,生于胡戎。胡戎歌非汉魏遗曲,故其乐器声调悉与书史不同。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曲有《于阗佛曲》。其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拔、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工二十七人。

西凉乐兴起于前秦苻氏、后凉吕光、北凉沮渠蒙逊之时,在凉州之地,改编龟兹音乐而成,也被称为“秦汉伎”。魏太武帝拓跋焘平河西后获得,称为“西凉乐”。到北周取代西魏之时还被称为“国伎”。文献指出,当时使用的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类的乐器,都出自西域,并不是中原的固有乐器。《杨泽新声》《神白马》之类的歌曲也并非汉魏旧曲,其声调有所不同。乐器中使用了琵琶、五弦。

其四

龟兹者,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平中原,复获之。其声后多变易。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凡三部。开皇中,其器大盛于闾闬。时有曹妙达、王长通、李士衡、郭金乐、安进贵等,皆妙绝弦管,新声奇变,朝改暮易,持其音技,估衒公王之间,举时争相慕尚。……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拔 、贝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人。

龟兹,即今新疆库车一带。龟兹乐兴起于吕光灭龟兹之后。吕氏后凉王朝灭亡后,龟兹乐流散,北魏平复中原后又重新获得,其音乐多变复杂。当时有曹妙达、王长通、李士衡、郭金乐、安进贵等乐人善于演奏,受到王公们追捧。乐器中使用了琵琶、五弦。

其五

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重四译来贡男伎,天竺即其乐焉。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拔、贝等九种,为一部。工十二人。

天竺,即今印度及印度河流域地区。天竺乐兴起于张重华占据凉州之时,当时有经过四道翻译进贡而来的天竺乐男性乐伎。乐器中使用了琵琶、五弦。

其六

疏勒,歌曲有《尤利死让乐》,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等十种,为一部。工十二人。

疏勒,即今新疆喀什一带。疏勒乐的乐器中使用了琵琶、五弦。

其七

安国,歌曲有《附萨单时》,舞曲有《末奚》,解曲有《居和祗》。乐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双筚篥、正鼓、和鼓、铜拔等十种,为一部。工十二人。

安国,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安国乐的乐器中使用了琵琶、五弦。

其八

高丽,歌曲有《芝栖》,舞曲有《歌芝栖》。乐器有弹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笙、箫、小筚篥、桃皮筚篥、腰鼓、齐鼓、担鼓、贝等十四种,为一部。工十八人。

高丽,即今朝鲜半岛。高丽乐的乐器中使用了琵琶、五弦。

3.《卷二十三·志第十八》

齐后主有宠姬冯小怜,慧而有色,能弹琵琶,尤工歌儛。后主惑之,拜为淑妃。

齐后主高纬有个宠姬叫冯小怜,聪慧而有姿色,能够演奏琵琶,尤其擅长歌舞。后主为她着迷,封她为淑妃。

4.《卷三十七·列传第二》

及进见上,上亲御琵琶,遣敏歌舞。既而大悦,谓公主曰:“李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上因谓敏曰:“今授汝仪同。”敏不答。上曰:“不满尔意邪?今授汝开府。”敏又不谢。上曰:“公主有大功于我,我何得向其女婿而惜官乎!今授卿柱国。”敏乃拜而蹈舞。

文献中的李敏为隋文帝杨坚嫡长女乐平公主杨丽华的夫婿,字树生,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人。文献记载了杨坚亲自弹琵琶,令李敏歌舞,并封他为柱国(官职)的场景。

5.《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三》

时有乐人王令言,亦妙达音律。大业末,炀帝将幸江都,令言之子尝从,于户外弹胡琵琶,作翻调《安公子曲》。令言时卧室中,闻之大惊,蹶然而起曰:“变,变!”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其子对曰:“顷来有之。”令言遂歔欷流涕,谓其子曰:“汝慎无从行,帝必不返。”子问其故,令言曰:“此曲宫声往而不反,宫者君也,吾所以知之。”帝竟被杀于江都。

隋代有一位乐人王令言,精通音律。大业末年,隋炀帝将要巡幸江都,王令言的儿子欲一起去,在户外用胡琵琶演奏翻调《安公子曲》。王令言在房间里听到后大为震惊,问他的儿子说:“这曲子什么时候流传的?”他的儿子回答说:“近来才有。”王令言于是流涕,对他的儿子说:“你千万不要从行,皇帝一定不会回来了。”孩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此曲宫音往而不返,宫音就代表着当今皇帝。”后来隋炀帝竟然真的在江都被杀。

6.《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四》

周武帝平齐之后,岿来贺,帝享之甚欢。亲弹琵琶,令岿起舞,岿曰:“陛下亲御五弦,臣敢不同百兽!”

(同前文《周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

7.《卷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七》

林邑

乐有琴、笛、琵琶、五弦,颇与中国同。每击鼓以警众,吹蠡以即戎。

这段文献记载的是林邑乐。林邑,约在今越南中部顺化一带。其音乐中也使用了琵琶、五弦,与中国相同。

8.《卷八十三·列传第四十八》

其一

党项

有琵琶、横吹、击缶为节。魏、周之际,数来扰边。

党项族,主要生活在今青海、甘肃一带。《隋书》记载其使用了琵琶。

其二

康国

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善于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婚姻丧制与突厥同。

康国,即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其所使用的乐器有琵琶、五弦。

十一、《南史》(〔唐〕李延寿)

1.《卷八·梁本纪下第八》

于是俊等并赍酒肴、曲项琵琶,与帝极饮。帝知将见杀,乃尽酣,谓曰:“不图为乐,一至于斯。”既醉而寝,伟乃出,俊进土囊,王修纂坐上,乃崩。竟协于梦。伟撤户扉为棺,迁殡于城北酒库中。

(同前文《梁书》卷四·本纪第四。)

2.《卷二十二·列传第十二》

帝幸乐游宴集,谓俭曰:“卿好音乐,孰与朕同?”俭曰:“沐浴唐风,事兼比屋,亦既在齐,不知肉味。”帝称善。后幸华林宴集,使各效伎艺。褚彦回弹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弹琴,沈文季歌《子夜来》,张敬儿舞。

(同前文《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四。)

3.《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八》

彦回善弹琵琶,齐武帝在东宫宴集,赐以金镂柄银柱琵琶。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宅尝失火,烟焰甚逼,左右惊扰,彦回神色怡然,索舆徐去。然世颇以名节讥之,于时百姓语曰:“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作彦回生。”

(同前文《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四。)

4.《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二》

太武又遣就二王借箜篌、琵琶、筝、笛等器及棋子。孝伯辞辩,亦北土之美,畅随宜应答,吐属如流,音韵详雅,风仪华润。孝伯及左右人并相视叹息。

(同前文《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六。)

5.《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鬓,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尝宴饮劝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同前文《宋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6.《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其一

泰能弹琵琶,伯齐善歌,仲文固留停宿。尚书制,令史咨事不得宿停外,虽八座命亦不许,为有司所奏。

(同前文《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三。)

其二

仲文先与刘德愿殊恶,德愿自持琵琶甚精丽遗之,便复款然。

(同前文《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三。)

7.《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后豫章王北宅后堂集会,文季与彦回并善琵琶,酒阑,彦回取乐器为《明君曲》。文季便下席大唱曰:“沈文季不能作伎儿。”豫章王嶷又解之曰:“此故当不损仲容之德。”彦回颜色无异,终曲而止。

(同前文《南齐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二十五。)

8.《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二》

范字世仪,温和有器识……尝得旧琵琶,题云“齐竟陵世子”。范嗟人往物存,揽笔为咏,以示湘东王,王吟咏其辞,作《琵琶赋》和之。

萧范,字世仪,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武进)人,南朝梁宗室大臣。该文献记载了他曾获得一把旧琵琶,上面有“齐竟陵世子”题字。萧范感慨人去物存,写诗歌咏,湘东王看后也作了《琵琶赋》相合。

9.《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六》

又袭秦郡,破嗣徽栅,收其家口,得嗣徽所弹琵琶及所养鹰,遣信饷之,曰:“昨至弟住处,得此,今以相还。”嗣徽等见之大惧,寻求和,武帝听其还北。及嗣徽等济江,齐之余军犹据采石,守备甚严。又遣安都攻之,多所俘获。

(同前文《陈书》卷八·列传第二。)

十二、《北史》(〔唐〕李延寿)

1.《卷七·齐本纪中第七》

太后又为言,帝意乃释。所幸薛嫔,甚被宠爱。忽意其经与高岳私通,无故斩首,藏之于怀。于东山宴,劝酬始合,忽探出头,投于柈上。支解其尸,弄其骨毕为琵琶。一座惊怖,莫不丧胆。

文献记载了北齐宣帝高洋暴虐,将其宠妃薛嫔处死肢解后,用她的骨头制作琵琶的事情。

2.《卷八·齐本纪下第八》

盛为《无愁》之曲,帝自弹胡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数,人间谓之无愁天子。

(同前文《北齐书》卷八·帝纪第八。)

3.《卷十四·列传第二》

其一

冯淑妃名小怜,大穆后从婢也。穆后爱衰,以五月五日进之,号曰“续命”。慧黠能弹琵琶,工歌舞。

(同前文《隋书》卷二十三·志第十八。)

其二

及帝遇害,以淑妃赐代王达,甚嬖之。淑妃弹琵琶,因弦断,作诗曰:“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达妃为淑妃所谮,几致于死。隋文帝将赐达妃兄李询,令著布裙配舂。询母逼令自杀。

齐后主高纬被害后,冯淑妃被赐给代王宇文达,很受宠爱。冯淑妃弹琵琶时,因弦断了而作诗一首。

其三

乐人曹僧奴进二女,大者忤旨,剥面皮;少者弹琵琶,为昭仪。以僧奴为日南王。僧奴死后,又贵其兄弟妙达等二人,同日皆为郡王。为昭仪别起隆基堂,极为绮丽。陆媪诬以左道,遂杀之。

胡乐人曹僧奴向北齐后主高纬进献两位女儿,大女儿不听话被剥去了脸皮,小女儿善于演奏琵琶,被封为昭仪。同时封曹僧奴为日南王。曹僧奴死后,他的儿子曹妙达也被封为郡王。

4.《卷三十·列传第十八》

道虔好礼学,南齐尚书令王俭《丧服集记》七十余条。为尚书同寮于草屋下设鸡黍之膳,谈者以为高。昧旦将上省,必见其弟然后去。奴在马上弹琵琶,道虔闻之,杖奴一百。

卢道虔,字庆祖,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娶北魏孝文帝之女济南长公主为妻,官至骠骑将军、幽州刺史。文献记载他责罚奴仆在马上弹奏琵琶作乐。

5.《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初为真定公子直国中尉,恒劝以忠廉之节。尝赋五言诗曰:“峄山万丈树,雕镂作琵琶,由此材高远,弦响蔼中华。”又曰:“援琴起何调?《幽兰》与《白雪》,丝管韵未成,莫使弦响绝!”子直少有令问,悆欲其善终,故以讽焉。后随子直镇梁州,州有兵粮和籴,和籴者靡不润屋,悆独不取。子直强之,终不从。

(同前文《魏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

6.《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其一

珽性疏率,不能廉慎守道。仓曹虽云州局,及受山东课输,由此大有受纳,丰于财产。又自解弹琵琶,能为新曲,招城市年少,歌舞为娱,游集诸倡家,与陈元康、穆子容、任胄、元士亮等为声色之游。

(同前文《北齐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三十一。)

其二

珽善为胡桃油以涂画,为进之长广王,因言:“殿下有非常骨法,孝徵梦殿下乘龙上天。”王谓曰:“若然,当使兄大富贵。”及即位,是为武成皇帝,擢拜中书侍郎。帝于后园使珽弹琵琶,和士开胡舞,各赏物百段。士开忌之,出为安德太守,转齐郡太守。以母老乞还侍养,诏许之。会南使入聘,为申劳使。寻为太常少卿、散骑常侍、假仪同三司,掌诏诰。

(同前文《北齐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三十一。)

7.《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其一

弟文略,以兄叉罗卒无后,袭叉罗爵梁郡王。文畅事当从坐,静帝使人往晋阳,欲拉杀之。神武特加宽贷,奏免之。文略聪明俊爽,多所通习。齐文襄尝令章永兴马上弹琵琶,奏十余曲,试使文略写之,遂得八。

(同前文《北齐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

其二

文略弹琵琶,吹横笛,谣咏倦极,便卧唱挽歌。

(同前文《北齐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

8.《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

后周武帝在云阳宴齐君臣,自弹胡琵琶,命孝珩吹笛。辞曰:“亡国之音,不足听也。”固命之,举笛裁至口,泪下呜咽,武帝乃止。其年十月疾甚,启归葬山东,从之。寻卒,还葬邺。

(同前文《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

9.《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上亲御琵琶,遣敏歌舞,大悦,谓公主曰:“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谓敏曰:“今授仪同。”敏不答。上曰:“不满尔意耶?今授开府。”又不谢。上曰:“公主有大功于我,我何得向其女婿惜官,今授卿柱国。”敏乃拜而蹈舞。遂于坐发诏授柱国,以本官宿卫。

(同前文《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

10.《卷九十·列传第七十八》

时乐人王令言亦妙达音律。大业末,炀帝将幸江都,令言之子尝于户外弹胡琵琶,作翻调安公子曲,令言时卧室中,闻之惊起,曰:“变!变!”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其子曰:“顷来有之。”令言遂歔欷流涕,谓其子曰:“汝慎无从行,帝必不反。”子问其故,令言曰:“此曲宫声往而不反。宫,君也,吾所以知之。”帝竟被弑于江都。

(同前文《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三。)

11.《卷九十二·列传第八十》

其一

士开幼而聪慧,选为国子学生,解悟捷疾,为同业所尚。天保初,武成封长广王,辟士开府行参军。武成好握槊,士开善此戏,由是遂有斯举。加以倾巧便僻,又能弹胡琵琶,因致亲宠。

(同前文《北齐书》卷五十·列传第四十二。)

其二

武平时有胡小儿,俱是康阿驮、穆叔儿等富家子弟,简选黠慧者数十人以为左右,恩眄出处,殆与阉官相埒。亦有至开府仪同者。其曹僧奴、僧奴子妙达,以能弹胡琵琶,甚被宠遇,俱开府封王。又有何海及子洪珍,开府封王,尤为亲要。洪珍侮弄权势,鬻狱卖官。其何朱弱、史丑多之徒十数人,咸以能舞工歌及善音乐者,亦至仪同开府。

北齐武平年间,有康阿驮、穆叔儿等胡人富家子弟,从中挑选狡黠聪慧的数十人授予官职,出入几乎与官宦相同。也有官至开府仪同三司的。曹僧奴和儿子曹妙达因能弹胡琵琶而受到宠爱,都开府封王。何朱弱、史丑多等十多人都是因为能歌善舞、擅长音乐而官至仪同开府的。

12.《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

及酒酣,帝又命琵琶自弹之,仍谓岿曰:“当为梁主尽欢。”岿乃起请舞,帝曰:“王乃能为朕舞乎?”岿曰:“陛下既亲抚五弦,臣何敢不同百兽?”帝大悦,赐杂缯万段、良马数十匹,并赐齐后主妓妾,及帝所乘五百里骏马以遣之。

(同前文《周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

13.《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林邑,其先所出,事具《南史》……乐有琴、笛、琵琶、五弦,颇与中国同。每击鼓以警众,吹蠡以即戎。

(同前文《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七。)

14.《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

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有琵琶、横吹,击缶为节。

(同前文《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四十八。)

15.《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

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

(同前文《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四十八。)

十三、《唐六典》(〔唐〕张九龄、李林甫)

1.《卷十四·太常寺》

凡大燕会,则设十部之位于庭,以备华夷:一曰燕乐会,有景云乐之舞、庆善乐之舞、破阵乐之舞、承天乐之舞(玉磬、方响、搊筝、筑、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叶、大笙、小笙、长笛、尺八、大觱篥 、小觱篥、大箫、小箫、正铜钹、和铜钹各一,歌二人,揩鼓、连鼓、鼗鼓、桴鼓、贝各二);二曰清乐伎(编钟、编磬各一架,瑟、弹琴、击琴、琵琶、箜篌、筝、筑、节鼓各一,歌二人,笙、长笛、箫、篪各二,吹叶一人,舞四人);三曰西凉伎(编钟、编磬各一架,歌二人,弹筝、搊筝、卧箜篌、坚箜篌、琵琶、五弦、笙、长笛、短笛、大觱篥、小觱篥、箫、腰鼓、齐鼓、担鼓各一,铜钹二,贝一,白舞一人,方舞四人);四曰天竺伎(风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铜鼓、都昙鼓、毛员鼓各一,铜钹二,贝一,舞二人);五曰高丽伎(弹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横笛、小觱篥、箫、桃皮觱篥、腰鼓、齐鼓、担鼓、贝各一,舞四人);六曰龟兹伎(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横笛、觱篥各一,铜钹二,答腊鼓、毛贝鼓、都昙鼓、羯鼓、侯提鼓、腰鼓、鸡娄鼓、贝各一,舞四人);七曰安国伎(坚箜篌、琵琶、五弦、横笛、大觱篥、双觱篥、正鼓、和鼓各一,铜钹二,舞二人);八曰疏勒伎(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箫、觱篥、荅腊鼓、羯鼓、侯提鼓、鸡娄鼓各一,年轻二人);九曰高昌伎(竖箜篌、琵琶、五弦、笙、横笛、箫、觱篥、腰鼓、鸡娄鼓各一,铜角一,舞二人);十曰康国伎(笛二,正鼓、和鼓各一,铜钹二,舞二人)。

《唐六典》记载了十部乐各部使用的乐器与编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在唐代尤为盛行的燕乐,使用了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乐器。如果每件乐器的编制为二人的话,那么琵琶类乐器在整个乐队所占的比重是显而易见的。

2.《卷二十二·少府军器监》

每年二月二日,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寒食,进毯,兼杂彩鸡子;五月五日,进百索绶带;夏至,进雷车;七月七日,进七孔金细针;十五日,进盂兰盆;腊日,进口脂、衣香囊。每月进笔及梼衣杵。琴、瑟、琵琶弦、金银纸,须则进之,不恒其数也。

文献记载了唐玄宗时宫中的进项,其中有琵琶弦的记载。

十四、《通典》(〔唐〕杜佑)

1.《卷二十三·职官五》

吏部令史钱泰能琵琶,主客令史周伯齐善歌,诣炳之宅谘事,因留宿。尚书旧制,令史谘事,不得停外,虽有八座命亦不许。为所司奏,免官。

(同前文《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三。)

2.《卷一百四十二·乐二》

其一

自宣武已后,始爱胡声,洎于迁都。屈茨 琵琶、五弦、箜篌、胡 figure_0046_0002 [1] 、胡鼓、铜钹、打沙罗,胡舞铿锵镗 figure_0046_0003 ,洪心骇耳,抚筝新靡绝丽,歌响全似吟哭,听之者无不凄怆。琵琶及当路琴瑟殆绝音。皆初声颇复闲缓,度曲转急躁。按此音所由,源出西域诸天诸佛韵调,娄罗胡语,直置难解,况复被之土木?是以感其声者,莫不奢淫躁竞,举止轻飙,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蹻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论乐岂须钟鼓,但问风化浅深,虽此胡声,足败华俗。非唯人情感动,衣服亦随之以变,长衫戆帽,阔带小鞾,自号惊紧,争入时代;妇女衣髻,亦尚危侧,不重从容,俱笑宽缓。盖惊危者,势不久安,此兆先见,何以能立!形貌如此,心亦随之。亡国之音,亦由浮竞,岂唯哀细,独表衰微。操弦执籥,虽出瞽史;易俗移风,实在时政。

这段文献记载了自北魏宣武皇帝之后胡乐在中原的发展状况,以及作者杜佑所代表的阶级系统对胡乐的态度。文献指出,胡乐的兴盛是在宣武皇帝之后开始的,来自于龟兹的琵琶、五弦琵琶和胡乐舞得到了广泛喜爱,以至于琴瑟等中原音乐文化代表都已听不到了。作者对这一情况显然是持批评的态度,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呈现出胡乐的相关信息。文献记录了胡乐曲的音乐发展规律、来源和舞蹈的风格与着装等。对于乐曲风格,文献指出,开始是“闲缓”的,然后会转至“急躁”,与佛教音乐有着很大的关系。音乐风格跳跃性很强,忽动忽停,比较直接。这显然不符合中原固有音乐的特点。

其二

杂乐有西凉鼙舞、清乐、龟兹等。然吹笙、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习尤盛。后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已。于是繁习淫声,争新哀怨。故曹妙达、安未弱、安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者,遂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后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倦,遂倚弦而歌,别采新声,为《无愁曲》,音韵窈窕,极于哀思;使胡儿阉官之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虽行幸道路,或时马上奏之,乐往哀来,竟以亡国。

(同前文《隋书》卷十四·志第九。)

其三

隋代雅乐,唯奏黄钟一宫,郊庙朝飨用一调,迎气用五调。旧工更尽,其余声律皆不复通。或有能为蕤宾之宫者,享祀之际肆之,竟无觉者。弘又修皇后房内之乐。文帝龙潜时,颇好音乐,故尝因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讬言夫妻之义。因即取之为房内曲,命妇人并登歌、上寿并用之。职在宫内,女人教习之。

(同前文《隋书》卷十五·志第十。)

3.《卷一百四十三·乐三》

其一

隋文帝开皇二年,诏求知音之士,参定音乐。沛国公郑译云:“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之名。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每常求访,终莫能通。初,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祇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

隋文帝开皇二年,下诏求通晓音律之人修订乐律。郑译说,他考校太乐里的律吕钟石,都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声,但与其所译的律名就是对应不起来。这里“三声乖应”中的“三”并不是指有三个音对不上,而是一个虚数,是古代文人书写的一个习惯。而龟兹人苏祇婆所带来的五旦七声理论给了其灵感。所以郑译才会说,在善于演奏胡琵琶的苏祇婆演奏的琵琶声中,听出了一“均”有七声。

其二

遂因其所捻琵琶,弦柱相饮为均,推演其声,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应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

(同前文《隋书》卷十四·志第九。)

其三

炀帝将幸江都,有乐人王令言妙达音律,令言之子常从,于户外弹胡琵琶,作翻调《安公子曲》。令言时卧室中,闻之大惊,蹶然而起,变色,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对曰:“顷来有之。”令言歔欷流涕,谓其子曰:“汝慎无从行,帝必不返。此曲宫声往而不返。宫,君也。吾所以知之。”帝竟被弑于江都。

(同前文《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三。)

4.《卷一百四十四·乐四》

其一

一弦琴十有二柱,柱如琵琶。击琴,柳恽所作。恽尝为文咏,思有所属,摇笔误中琴弦,因为此乐。以管承弦,又以片竹约而束之,使弦急而声亮,举以击之,以为节曲。

该文献在描绘一弦琴形制时,形容其柱像琵琶一样。击琴,为柳恽所作,其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有所思考,在摇动笔杆的时候误击了琴弦,因此便以此为乐。他用管子作琴身,系上琴弦,将竹片修整之后扎起来,在绷紧的琴弦上击打以发出乐音。

其二

琵琶,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今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俗语之曰琵琶,取其易传于外国也。”《风俗通》曰:“以手琵琶,因以为名。”《释名》曰:“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杜挚曰:“秦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并未详孰实。其器不列四厢。今清乐奏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傅玄云:“体圆柄直,柱有十二。”其他皆充上锐下,曲项,形制稍大,本出胡中,俗传是汉制。兼似两制者,谓之“秦汉”,盖谓通用秦、汉之法。《梁史》称侯景之害简文也,使太乐令彭隽赍曲项琵琶就帝饮,则南朝似无曲项者。五弦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旧弹琵琶,皆用木拨弹之,大唐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搊琵琶者是也。《风俗通》所谓以手琵琶之,知乃非用拨之义,岂上代固有搊之者?(手弹法,近代已废,自裴洛儿始为之。)

这段文献记载了各种琵琶的来源。魏晋名臣傅玄所著《琵琶赋》的序中说,汉武帝派遣乌孙公主和亲,为了防止公主行路艰难,远嫁思乡,让工匠改制筝、筑,制作了一件可以在马上演奏的乐器。现在看来,这件乐器中间是空的,四周有实木包裹,象征天地;琴体呈现圆形,有一个直的柄,阴阳有序;琴上有十二个柱,应和乐律;四根弦像四季的转换一样。这件乐器以当地的方言命名,叫作“琵琶”,是为了方便在外国流传。《风俗通》说,琵琶的命名是从手的“琵”“琶”演奏动作而来的。《释名》的说法则是,向前推手演奏叫作“批”,向后拉手演奏叫作“把”。三国时期杜挚称,秦代末年,百姓苦于劳役,将弦鼗装上弦演奏,形成了琵琶。这件乐器不被使用在雅乐当中。清乐中使用的琵琶俗称秦汉子,有着圆形的音箱和修长的琴颈,只是体型稍小一些,可能是在弦鼗上发展而来的。傅玄说过,琵琶琴体圆柄直,有十二个柱。另一种上面长下面短的曲项琵琶,琴体稍大,本来出自胡地,俗传是汉代的形制。而兼具胡地和汉代形制的乐器叫作秦汉(即兼有胡地“秦”和汉制的意思)。《梁史》记载侯景之将要加害简文帝萧纲时,让太乐令拿曲项琵琶与皇帝饮酒,但南朝似乎没有曲项琵琶,曲项琵琶也出自胡地。五弦琵琶稍小一点,也是北方胡地乐器。以前的琵琶都是使用木拨子演奏的,至唐太宗贞观年间才开始用手指演奏,即“搊”琵琶。《风俗通》所记载的用手演奏显然不是用拨子演奏的意思,由此,作者杜佑提出,是否前朝就有用手指演奏琵琶之法?

其实从整体上来看,《通典》这段文献所论的琵琶大多数文字还是在说明阮咸这件乐器,对于外传而来的曲项和五弦只是使用了少量的文字。而在此之后其又专门列出了阮咸条目,可见唐代对琵琶类乐器的名称也有所混淆。

其三

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同,因谓之阮咸。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蒯朗初得铜者,时莫有识之。太常少卿元行冲曰:“此阮咸所造。”乃令匠人改以木为之,声甚清雅。)

这段文献说阮咸即秦琵琶,柄部长于当时的形制,有十三柱。武太后时,有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得到一件乐器,因《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演奏的乐器就是这个样子,所以称其为阮咸。阮咸是晋代以善于演奏琵琶和通晓音律著称的名士。(蒯朗在墓中得到的是一把铜制的琴,当时没人认得是什么。太常寺少卿元行冲说,这是阮咸制造的乐器。于是命工人用木料制作,所演奏的声音很是清雅。)

5.《卷一百四十五·乐五》

魏晋之代,有孙氏善弘旧曲,宋识善击节唱和,陈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素善弹筝,朱生善琵琶,尤发新声。故傅玄著书曰:“人苦钦所闻而忽所见,不亦惑乎。设此六人生于上代,越古今而无俪,何但夔牙同契哉。”按此说,则自兹以后,皆孙、朱等之遗则。

(同前文《晋书》卷二十三·志第十三·乐下。)

6.《卷一百四十六·乐六》

其一

当江南之时,巾舞、白纻、巴渝等,衣服各异。梁以前,舞人并十二人,梁武省之,咸用八人而已。令工人平巾帻,绯褶。舞四人,碧轻纱衣,裙襦大袖,画云凤之状,漆鬟髻,饰以金铜杂花,状如雀钗,锦履。舞容闲婉,曲有姿态。沈约《宋书》恶江左诸曲哇淫,至今其声调犹然。观其政已乱,其俗已淫,既怨且思矣,而从容雅缓,犹有古士君子之遗风,他乐则莫与为比。乐用钟一架、磬一架、琴一、一弦琴一、瑟一、秦琵琶一、卧箜篌一、筑一、筝一、节鼓一、笙二、笛二、箫二、篪二、叶一、歌二。

文献记载了清商乐所使用的乐器及编制,其中使用了秦琵琶。

其二

景云,舞八人,花锦袍,五色绫葱,采云冠,乌皮靴;庆善乐,舞四人,紫绫袍,大袖,丝布葱,假髻;破阵乐,舞四人,绯绫袍,锦衿褾,绯绫葱;承天乐,舞四人,紫袍,进德冠,并金铜带。乐用玉磬一架、大方响一架、搊筝一、筑一、卧箜篌一、大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小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吹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筚篥一、小筚篥一、大箫一、小箫一、正铜钹一、和铜钹一、长笛一、尺八一、短笛一、揩鼓一、连鼓一、鞉鼓二、浮鼓二、歌二。此乐唯景云舞近存,余并亡。

景云乐是唐代张文收所作的燕乐中的一部,从其所使用的乐器来看,是胡俗文化融合的产物。在乐器编制中有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

其三

自《长寿乐》以下,皆用龟兹乐,舞人皆着靴,唯《龙池乐》备用雅乐,而无钟磬,舞人蹑履。(自宴乐并谓之坐伎。初,太宗贞观末,有裴神符,妙解琵琶,初唯作《胜蛮奴》《火凤》《倾杯乐》三曲,声度清美,太宗深悦之。高宗之末,其伎遂盛,流于时矣。自武太后、中宗之代,大增造坐立诸舞,随亦寝废。)

文献记载了唐代坐部伎的六部乐舞《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破阵乐》中,从《长寿乐》之后(也就是《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破阵乐》),都使用了龟兹音乐,参与舞蹈的乐人穿靴子表演。而在此之中,只有《龙池乐》使用了雅乐,但是没有钟、磬。同时,文献还记载了贞观末年,胡乐人裴神符善于演奏琵琶,所作《胜蛮奴》《火凤》《倾杯乐》三首作品声音清美,为唐高宗所欣赏。

其四

东夷二国(高丽、百济)

高丽乐,工人紫罗帽,饰以鸟羽,黄大袖,紫罗带,大口葱,赤皮靴,五色绦绳。舞者四人,椎髻于后,以绛抹额,饰以金珰。二人黄裙襦,赤黄葱;二人赤黄裙,襦葱。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并立而舞。乐用弹筝一、搊筝一、卧箜篌一、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义觜笛一、笙一、横笛一、箫一、小筚篥一、大筚篥一、桃皮筚篥一、腰鼓一、齐鼓一、担鼓一、贝一。大唐武太后时尚二十五曲,今唯能习一曲,衣服亦浸衰败,失其本风。百济乐,中宗之代,工人死散。开元中,岐王范为太常卿,复奏置之,是以音伎多阙。舞者二人,紫大袖裙襦,章甫冠,皮履。乐之存者,筝、笛、桃皮筚篥、箜篌、歌。

文献记载了高丽乐、百济乐的用乐编制、乐器、表演形式及服装,其中高丽乐使用了琵琶、五弦琵琶。武则天时期尚有二十五曲,至杜佑所处年代只有一曲了。

其五

南蛮二国(扶南、天竺)

扶南乐,舞二人,朝霞衣,朝霞行缠,赤皮鞋。隋代全用天竺乐,今其存者有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箫、横笛、筚篥、铜钹、贝。天竺乐,乐工皂丝布幞头巾,白练襦,紫绫葱,绯帔。舞二人,辫发,朝霞袈裟,若今之僧衣也。行缠,碧麻鞋。乐用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筚篥、横笛、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琵琶、铜钹、贝。其都昙鼓今亡。

扶南国存在于约1世纪至7世纪,是古代中南半岛上的一个王国,其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于当今柬埔寨全部国土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

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文献中的天竺乐使用了琵琶、五弦。

其六

西戎五国(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

高昌乐,舞二人,白袄锦袖,赤皮靴、皮带,红抹额。乐用答腊鼓一、腰鼓一、鸡娄鼓一、羯鼓一、箫一、横笛二、筚篥二、五弦琵琶二、琵琶二、铜角一、竖箜篌一(今亡)、笙一。龟兹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葱。舞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葱帑,乌皮靴。乐用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横笛一、箫一、筚篥一、荅腊鼓一、腰鼓一、羯鼓一、毛员鼓一(今亡)、鸡娄鼓一、铜钹二、贝一。疏勒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白丝布袍,锦衿褾,白丝布葱。舞二人,白袄,锦袖,赤皮靴,赤皮带。乐用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横笛一、箫一、筚篥一、荅腊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鸡娄鼓一。康国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衿。舞二人,绯袄,锦袖,绿绫浑裆葱,赤皮靴,白葱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乐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铜钹二。安国乐,工人皂丝布头巾,锦衿褾,紫袖葱。舞二人,紫袄,白葱帑,赤皮靴。乐用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竖箜篌一、箫一、横笛一、大筚篥一、双筚篥一、正鼓一、铜钹二、箜篌一。

高昌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

龟兹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

疏勒,即今新疆的喀什地区。

康国,即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

安国,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

这段文献记载了唐代部伎乐中,高昌乐使用五弦琵琶和琵琶各两人,龟兹乐中使用琵琶和五弦琵琶各一人,疏勒乐中使用琵琶和五弦琵琶各一人,安国乐中使用琵琶和五弦琵琶各一人。康国乐未使用琵琶。

其七

龟兹乐者,起自吕光破龟兹,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平中原,复获之。有曹婆罗门,受龟兹琵琶于商人,代传其业,至于孙妙达,尤为北齐文宣所重,常自击胡鼓和之。周武帝聘突厥女为后,西域诸国来媵,于是有龟兹(至隋,有西龟兹、齐龟兹、土龟兹凡三部,开皇中大盛于闾闬),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帝大聚长安胡儿,羯人白智通教习,颇杂以新声。

本段文献同《隋书》的记载一样,是介绍龟兹乐进入中原的历史,其中同样提及了曹婆罗门一家的琵琶演奏技艺传承。在提及北周武帝宇文邕聘突厥阿史那氏为皇后时,记载了龟兹、疏勒、安国、康国等西域诸国音乐的传入,但并未提及苏祗婆一同随行前来的历史。按《隋书》所述,苏祗婆来自龟兹音乐世家,随阿史那皇后入中原。在这段文献中还提及了另外一个胡乐人白智通,并称其为羯人。有学者认为这里的白智通就是苏袛婆的汉名。羯族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是一个比较难追溯根源的部族,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政权。据《晋书》载,羯族是匈奴别部,近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唐长孺、王仲荦等对其渊源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不能单因其姓氏与龟兹王姓相同,且译名有“智慧”的意味,就断定白、苏二人为同一人。

其八

西凉乐者,起符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魏代至隋咸重之。其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白舞一人,方舞四人。白舞今阙。方舞四人,假髻,玉支钗,紫丝布褶,白大口葱,五采接袖,乌皮靴。其乐器用:钟一架、磬一架、弹筝一、搊筝一、卧箜篌一、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箫一、大筚篥一、小筚篥一、长笛一、横笛一、腰鼓一、齐鼓一、担鼓一、贝一、铜钹二(今亡)。

(同前文《隋书》卷十五·志第十。)

7.《卷一百八十八·边防四》

其一

哥罗国,汉时闻焉。在槃槃东南,亦曰哥罗富沙罗国云……妇人嫁讫则从夫姓。音乐有琵琶、横笛、铜钹、铁鼓、簧。吹蠡击鼓。死亡则焚尸,盛以金甖,沈之大海。

这段文献记载了哥罗国的风土人情,其使用的乐器中有琵琶。其地理位置尚未定论,有今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之说。

其二

林邑

女先求男,由贵男而贱女也。同姓还相婚姻。人性凶悍,果于战斗。有弓、箭、刀、槊,以竹为弩。乐有琴、笛、琵琶、五弦,颇与中国同。

(同前文《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七。)

8.《卷一百九十三·边防九》

康国都于萨宝水上阿禄迪城,王索发,冠七宝金花,衣绫、罗、锦、绣、白叠。其妻有髻,幪以帛巾。丈夫翦发,锦袍。名为强国,西域诸国多归之。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善于商贾,诸夷多凑其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婚姻丧制与突厥同。俗奉佛,为胡书。气候温,宜五穀,勤修园蔬,树木滋茂。出马、驼、骡、驴、犎牛、黄金、硇砂、甘松香、阿萨那香、瑟瑟、麖皮、氍毹、锦、叠。多蒲萄酒,富家或置千石,连年不败。

(同前文《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七。)

十五、《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1.《卷二十九·志第九》

其一

坐部伎有宴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寿乐、龙池乐、破阵乐,凡六部……乐用玉磬一架、大方响一架、搊筝一、卧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筚篥一、小筚篥一、大箫一、小律一、正铜钹一、和铜钹一、长笛一、短笛一、楷鼓一、连鼓一、鞉鼓一、桴鼓一、工歌二。此乐惟景云舞仅存,余并亡。

《旧唐书》记载的坐部伎乐曲编制中,使用了大琵琶、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

其二

当江南之时,巾舞、白纻、巴渝等衣服各异……乐用钟一架、磬一架、琴一、三弦琴一、击琴一、瑟一、秦琵琶一、卧箜篌一、筑一、筝一、节鼓一、笙二、笛二、箫二、篪二、叶二、歌二。

这段文献记载了清乐部的乐曲、乐器,其中使用了秦琵琶。

其三

西凉乐者,后魏平沮渠氏所得也……乐用钟一架、磬一架、弹筝一、搊筝一、卧箜篌一、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箫一、筚篥一、小筚篥一、笛一、横笛一、腰鼓一、齐鼓一、檐鼓一、铜钹一、贝一。编钟今亡。

西凉乐使用了琵琶和五弦琵琶。

其四

后魏有曹婆罗门,受龟兹琵琶于商人,世传其业,至孙妙达,尤为北齐高洋所重,常自击胡鼓以和之。

文献记载了北魏时期的胡乐人曹婆罗门,曾经跟随商人学习龟兹琵琶。传至其孙辈曹妙达时,被北齐后主高洋赏识,常常击胡鼓相和。

其五

高丽乐,工人紫罗帽,饰以鸟羽,黄大袖,紫罗带,大口袴,赤皮靴,五色绦绳……乐用弹筝一、搊筝一、卧箜篌一、竖箜篌一、琵琶一、义觜笛一、笙一、箫一、小筚篥一、大筚篥一、桃皮筚篥一、腰鼓一、齐鼓一、檐鼓一、贝一。武太后时尚二十五曲,今惟习一曲,衣服亦浸衰败,失其本风。百济乐,中宗之代,工人死散。岐王范为太常卿,复奏置之,是以音伎多阙。舞二人,紫大袖裙襦,章甫冠,皮履。乐之存者,筝、笛、桃皮筚篥、箜篌、歌。此二国,东夷之乐也。

这段文献记载了高丽乐使用琵琶。

其六

扶南乐,舞二人,朝霞行缠,赤皮靴。隋世全用天竺乐,今其存者,有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箫、笛、筚篥、铜钹、贝。天竺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白练襦,紫绫袴,绯帔。舞二人,辫发,朝霞袈裟,行缠,碧麻鞋。袈裟,今僧衣是也。乐用铜鼓、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筚篥、横笛、凤首箜篌、琵琶、铜钹、贝。毛员鼓、都昙鼓今亡。骠国乐,贞元中,其王来献本国乐,凡一十二曲,以乐工三十五人来朝。乐曲皆演释氏经论之辞。此三国,南蛮之乐。

天竺乐使用了琵琶。

其七

高昌乐,舞二人,白袄锦袖,赤皮靴,赤皮带,红抹额。乐用答腊鼓一、腰鼓一、鸡娄鼓一、羯鼓一、箫二、横笛二、筚篥二、琵琶二、五弦琵琶二、铜角一、箜篌一。箜篌今亡。龟兹乐,工人皂丝布头中,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袴。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袴帑,乌皮靴。乐用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横笛一、箫一、筚篥一、毛员鼓一、都昙鼓一、答腊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鸡娄鼓一、铜钹一、贝一。毛员鼓今亡。疏勒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白丝布袴,锦襟褾,舞二人,白袄,锦袖,赤皮靴,赤皮带。乐用竖箜篌、琵琶、五弦琵琶、横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康国乐,工人皂丝布头中,绯丝布袍,锦领。舞二人,绯袄,锦领袖,绿绫浑裆袴,赤皮靴,白袴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乐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铜钹一。安国乐,工人皂丝布头巾,锦褾领,紫袖袴。舞二人,紫袄,白袴帑,赤皮靴。乐用琵琶、五弦琵琶、竖箜篌、箫、横笛、筚篥、正鼓、和鼓、铜钹、箜篌。五弦琵琶今亡。此五国,西戎之乐也。

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均使用了琵琶和五弦琵琶,但《旧唐书》成书时,五弦琵琶已消亡。

其八

琴,伏羲所造。琴,禁也,夏至之音,阴气初动,禁物之淫心。五弦以备五声,武王加之为七弦。琴十有二柱,如琵琶。

《旧唐书》在描述古琴的形制时,记载其有十二柱,像琵琶一样。

其九

琵琶,四弦,汉乐也。初,秦长城之役,有鼗而鼓之者。及汉武帝嫁宗女于乌孙,乃裁筝、筑为马上乐,以慰其乡国之思。推而远之曰琵,引而近之曰琶,言其便于事也。今清乐奏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其他皆充上锐下,曲项,形制稍大,疑此是汉制。兼似两制者,谓之“秦汉”,盖谓通用秦、汉之法。梁史称侯景之将害简文也,使太乐令彭隽赍曲项琵琶就帝饮,则南朝似无。曲项者,亦本出胡中。五弦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风俗通》云:“以手琵琶之,因为名。”案旧琵琶皆以木拨弹之,太宗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搊琵琶者是也。《风俗通》所谓以手琵琶之,乃非用拨之义,岂上世固有搊之者耶?

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因谓之阮咸。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箜篌,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以祠太一。或云侯辉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声讹为箜篌。或谓师延靡靡乐,非也。旧说亦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六弦,史盛作,天宝中进,形如琵琶而长。六弦,四隔,孤柱一,合散声六,隔声二十四,柱声一,总三十一声,隔调应律。天宝乐,任偃作,天宝中进。类石幢,十四弦,六柱。黄钟一均足倍七声,移柱作调应律。

(同前文《通典》卷一百四十四·乐四。)

2.《卷五十八·列传第八》

绍乃遣人弹胡琵琶,二女子对舞,虏异之,驻弓矢而相与聚观。绍见虏阵不整,密使精骑自后击之,虏大溃,斩首五百余级。贞观元年,拜右卫大将军。二年,击梁师都于夏州,平之。转左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七年,加镇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改封谯国公。十二年,寝疾,太宗亲自临问。寻卒,赠荆州都督,谥曰襄。

文献记载了谯国公柴绍在两军阵前命人演奏胡琵琶,令敌军惊异,从而大败敌军的事情。

3.《卷六十二·列传第十二》

隋开皇末,为太子洗马。皇太子勇尝以岁首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自请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纲自勇曰:“令则身任宫卿,职当调护,乃于宴座自比倡优,进淫声,秽视听。事若上闻,令则罪不测,岂不累于殿下?臣请遽正其罪。”勇曰:“我欲为乐耳,君勿多事。”纲趋而出。

文献记载了隋文帝时期,时太子李勇宴请宫臣,文士唐令则演奏琵琶,演唱《武媚娘》,被名臣李纲劝谏的事情。

4.《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

知太子承乾嫉魏王泰之宠,乃相附托,图为不轨。十六年,元昌来朝京师,承乾频召入东宫夜宿,因谓承乾曰:“愿陛下早为天子。近见御侧,有一宫人,善弹琵琶,事平之后,当望垂赐。”承乾许诺。又刻臂出血,以帛拭之,烧作灰,和酒同饮,共为信誓,潜伺间隙。

文献记载了唐朝宗室大臣李元昌向太子李承乾讨要一善弹琵琶宫人的事情。

5.《卷七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陛下二十日龙飞,二十一日有献鹞雏者,此乃前朝之弊风,少年之事务,何忽今日行之!又闻相国参军事卢牟子献琵琶,长安县丞张安道献弓箭,频蒙赏劳。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必有所欲,何求而不得?陛下所少者,岂此物哉!愿陛下察臣愚忠,则天下幸甚。

文献记载了唐初大臣孙伏伽因相国参军卢牟子进献琵琶等事宜劝谏唐太宗李世民的事情。

6.《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六十一》

禄山之乱,征翰讨贼,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曰:“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臣颇知之,然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蒱饮酒,不恤军务。”

这段文献记载的是诗人高适对唐玄宗的上谏,弹劾大将哥舒翰军中监军与将士日夜笙歌,演奏琵琶娱乐不思战事。

7.《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臣伏见太宗朝,台使至凉州,见名鹰讽李大亮献之。大亮密表陈诚。太宗赐诏云:“使遣献之,遂不曲顺。”再三嘉叹,载在史书。又玄宗命中使于江南采䴔䴖诸鸟,汴州刺史倪若水陈论,玄宗亦赐诏嘉纳,其鸟即时皆放。又令皇甫询于益州织半臂背子、琵琶捍拨、镂牙合子等,苏颋不奉诏书,辄自停织。太宗、玄宗皆不加罪,欣纳所陈。臣窃以䴔䴖、镂牙,至为微细,若水等尚以劳人损德,沥款效忠。当圣祖之朝,有臣如此,岂明王之代,独无其人?盖有位者蔽而不言,必非陛下拒而不纳。

这段文献记载了唐玄宗命皇甫询在益州制造半臂背子、琵琶捍拨、象牙雕合等,苏颋不受诏令,自令停织的事情。

十六、《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卷二十一·志第十一》

其一

燕乐。高祖即位,仍隋制设九部乐。燕乐伎,乐工舞人无变者。清商伎者,隋清乐也,有编钟、编磬、独弦琴、击琴、瑟、奏秦琵琶、卧箜篌、筑、筝、节鼓皆一,笙、笛、箫、篪、方响、跋膝皆二,歌二人,吹叶一人,舞者四人,并习巴渝舞。西凉伎,有编钟、编磬皆一,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觱篥、小觱篥、笛、横笛、腰鼓、齐鼓、檐鼓皆一,铜钹二,贝一,白舞一人,方舞四人。天竺伎,有铜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觱篥、横笛、凤首箜篌、琵琶、五弦、贝,皆一,铜钹二,舞者二人。高丽伎,有弹筝、搊筝、凤首箜篌、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以蛇皮为槽,厚寸余,有鳞甲,楸木为面,象牙为捍拨,画国王形。又有五弦、义觜、笛、笙、葫芦笙、箫、小觱篥、桃皮觱篥、腰鼓、齐鼓、檐鼓、龟头鼓、铁版、贝、大觱篥。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转如风。龟兹伎,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笙、箫、觱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皆一,铜钹二,舞者四人。设五方师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师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袜,谓之师子郎。安国伎,有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箫、觱篥、正鼓、和鼓、铜钹,皆一,舞者二人。疏勒伎,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箫、横笛、觱篥、答腊鼓、羯鼓、侯提鼓、腰鼓、鸡娄鼓,皆一,舞者二人。康国伎,有正鼓、和鼓,皆一,笛、铜钹,皆二,舞者二人,工人之服皆从其国。

这段文献记载了唐初设置九部乐中各部乐伎乐器使用的情况,其中,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均使用了琵琶或五弦。

其二

隋乐,每奏九部乐终,辄奏文康乐,一曰礼毕。太宗时,命削去之,其后遂亡。及平高昌,收其乐。有竖箜篌、铜角,一,琵琶、五弦、横笛、箫、觱篥、答腊鼓、腰鼓、鸡娄鼓、羯鼓,皆二人。工人布巾,袷袍,锦襟,金铜带,画绔。舞者二人,黄袍袖,练襦,五色绦带,金铜耳珰,赤靴。自是初有十部乐。

这段文献记载了唐贞观十四年平高昌后,收高昌乐增设为十部乐的事情,高昌乐中使用了琵琶和五弦。

其三

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太宗悦甚,后人习为搊琵琶。

五弦琵琶,形制如琵琶但稍小,北国胡地兴起。最初用木拨演奏,乐工裴神符开始用手指演奏,唐太宗很是喜欢,之后人们逐渐开始学习这种用手指演奏琵琶的技术,叫作搊琵琶。

其四

高宗即位,景云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谊为《景云河清歌》,亦名燕乐。有玉磬、方响、搊筝、筑、卧箜篌、大小箜篌、大小琵琶、大小五弦、吹叶、大小笙、大小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短笛,皆一,毛员鼓、连鞉鼓、桴鼓、贝,皆二。每器工一人,歌二人。

这段文献记载了张文收采用古意创作了《景云河清歌》,也称为燕乐,其中使用了大小琵琶。

2.《卷二十二·志第十二》

其一

丝有琵琶、五弦、箜篌、筝,竹有觱篥、箫、笛,匏有笙,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土则附革而为鞚,木有拍板、方响,以体金应石而备八音。倍四本属清乐,形类雅音,而曲出于胡部。复有银字之名,中管之格,皆前代应律之器也。后人失其传,而更以异名,故俗部诸曲,悉源于雅乐。

这段文献记载的是八音分类法“丝”类的代表乐器琵琶、五弦。

其二

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琵琶圆体修颈而小,号曰秦汉子,盖弦鼗之遗制,出于胡中,传为秦、汉所作。其声金、石、丝、竹以次作,隋炀帝厌其声澹,曲终复加解音。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隋朝就有的法曲,其音乐清静雅致,使用的乐器中有琵琶。这里的琵琶圆体修颈,形制稍小,称为“秦汉子”,是弦鼗的遗存,出于胡地,相传为秦、汉所作。

其三

大历元年,又有《广平太一乐》。《凉州曲》,本西凉所献也,其声本宫调,有大遍、小遍。贞元初,乐工康昆仑寓其声于琵琶,奏于玉宸殿,因号《玉宸宫调》,合诸乐,则用黄钟宫。

《凉州曲》原来是西凉所进献,唐德宗贞元年间,胡乐人康昆仑在玉宸殿用琵琶演奏这首乐曲,因此称为《玉宸宫调》,与众多乐器合奏时则用黄钟宫。

3.《卷七十九·列传第四》

汉王元昌,初王鲁,累迁梁州都督,后徙封汉。有勇力,善骑射。数触轨宪,太宗手诏诲督,乃怨望,附太子承乾,通馈谢。来朝京师,宿东宫,尝有丑语;又见帝侧有宫人善琵琶,乃曰:“事成幸赐我。”承乾许之,割臂血盟。事败,帝弗忍诛,欲免死,高士廉、李勣等固争不奉诏,乃赐死,国除。

(同前文《旧唐书》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

4.《卷八十一·列传第六》

瑀早有材望,伟仪观,始封陇西郡公。从帝幸蜀,至河池,封汉中王,山南西道防御使。乾元初,宁国公主降回纥,诏瑀以特进、太常卿持节册拜回纥为威远可汗。瑀亦知音,尝早朝过永兴里,闻笛音,顾左右曰:“是太常工乎?”曰:“然。”它日识之,曰:“何故卧吹?”笛工惊谢。又闻康昆仑奏琵琶,曰:“琵声多,琶声少,是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乐家以自下逆鼓曰琵,自上顺鼓曰琶云。肃宗诏收群臣马助战,瑀与魏少游等持不可。帝怒,贬蓬州长史。薨,赠太子太师,谥曰宣。

李瑀,汉中王,唐睿宗李旦之孙。文献记载李瑀熟知音律,听到乐人康昆仑演奏琵琶,评论其“琵”声多,“琶”声少。“琵琶”两字本为演奏法的解释,推手向前弹叫作“琵”,引手向后弹叫作“琶”。李瑀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两种演奏法在力度和发声上的不均匀。

5.《卷九十·列传第十五》

绍安坐,遣人弹胡琵琶,使二女子舞。虏疑之,休射观。绍伺其懈,以精骑从后掩击,虏大溃,斩首五百级。

(同前文《旧唐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八。)

6.《卷九十九·列传第二十四》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同前文《旧唐书》卷六十二·列传第十二。)

7.《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相国参军事卢牟子献琵琶,长安丞张安道献弓矢,并被赉赏。以率土之富,何索不致,岂少此物哉?

(同前文《旧唐书》卷七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8.《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五十》

时前司马皇甫恂使蜀,檄取库钱市锦半臂、琵琶捍拨、玲珑鞭,颋不肯予,因上言:“遣使衔命,先取不急,非陛下以山泽赡军费意。”或谓颋:“公在远,叵得忤上意。”颋曰:“不然。明主不以私爱夺至公,吾可以远近废忠臣节邪?”巂州蛮苴院与吐蕃连谋入寇,获谍者,吏请讨之,颋不听,移书还其谍曰:“毋得尔。”苴院羞悔,不敢侵边。

这段文献记载了苏颋任益州长史时,司马皇甫恂出使蜀地,向苏颋索要库钱购买锦半臂、琵琶捍拨、玲珑鞭,苏颋却严辞拒绝之事。

9.《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六十》

翰为人严,少恩。军行未尝恤士饥寒,有啗民椹者,痛笞辱之。监军李大宜在军中,不治事,与将士樗蒱、饮酒,弹箜篌、琵琶为乐,而士米籺不餍。帝令中人袁思艺劳师,士皆诉衣服穿空,帝即斥御服余者,制袍十万以赐其军,翰藏库中,及败,封 figure_0069_0005 如故。

(同前文《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六十一。)

10.《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五》

又诏索盘绦缭绫千匹,复奏言:“太宗时,使至凉州,见名鹰,讽李大亮献之,大亮谏止,赐诏嘉叹。玄宗时,使者抵江南捕䴔䴖、翠鸟,汴州刺史倪若水言之,即见褒纳。皇甫询织半臂、造琵琶捍拨、镂牙筩于益州,苏颋不奉诏,帝不加罪。”

(同前文《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11.《卷二百·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景云中,授太常少卿。行冲以系出拓拔,恨史无编年,乃撰《魏典三十篇》,事详文约,学者尚之。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出石,有牛继马之象。魏收以晋元帝乃牛氏子冒司马姓,以著石符。行冲谓昭成皇帝名犍,继晋受命,独此可以当之。有人破古冢得铜器,似琵琶,身正圆,人莫能辨。行冲曰:“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以木,弦之,其声亮雅,乐家遂谓之“阮咸”。

(同前文《通典》卷一百四十四·乐四。)

12.《卷二百二十二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

其东南有哥罗,一曰个罗,亦曰哥罗富沙罗。王姓矢利波罗,名米失钵罗。累石为城,楼阙宫室茨以草。州二十四。其兵有弓矢槊殳,以孔雀羽饰纛。每战,以百象为一队,一象百人,鞍若槛,四人执弓槊在中。赋率输银二铢。无丝纻,惟古贝。畜多牛少马。非有官不束发。凡嫁娶,纳槟榔为礼,多至二百盘。妇已嫁,从夫姓。乐有琵琶、横笛、铜钹、铁鼓、蠡。死者焚之,取烬贮金罂沈之海。

(同前文《通典》卷一百八十八·边防四。)

十七、《旧五代史》(〔宋〕薛居正)

1.《卷一百二十六(周书)·列传六》

冯吉,瀛王道之子,能弹琵琶,以皮为弦,世宗尝令弹于御前,深欣善之,因号其琵琶曰“绕殿雷”也。道以其惰业,每加谴责,而吉攻之愈精,道益怒,凡与客饮,必使庭立而弹之,曲罢或赐以束帛,命背负之,然后致谢。道自以为戒勖极矣,吉未能悛改,既而益自若。道度无可奈何,叹曰:“百工之司艺而身贱,理使然也。此子不过太常少卿耳。”其后果终于此。

冯吉,字惟一,河南洛阳人,曾任太常少卿。善于演奏琵琶,以皮作弦。后周世宗柴荣经常令其在御前演奏,颇为欣赏,称其琵琶为“绕殿雷”。他的父亲冯道常说他荒废学业,每每谴责。冯吉的演奏技艺愈加精湛,冯道就愈发生气。凡遇家宴时,冯道就让冯吉演奏琵琶祝贺,并赐给他帛匹,命令冯吉把帛放在肩上,行拜谢之礼。如此仍屡教不改,冯道认为他将来做官最多也就是太常少卿,后来果然如此。

2.《卷一百四十五·志七》

而沛公郑译,因龟兹琵琶七音,以应月律,五正、二变,七调克谐,旋相为宫,复为八十四调。工人万宝常又减其丝数,稍令古淡。隋高祖不重雅乐,令儒官集议。

这段文献记载的是郑译由龟兹琵琶作八十四调,万宝常又加改造的事情。

十八、《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

《卷五》

十二月初,入乌场国。北接葱岭,南连天竺,土气和暖,地方数千。民物殷阜,匹临淄之神州;原田膴膴,等咸阳之上土。鞞罗施儿之所,萨埵投身之地,旧俗虽远,土风犹存。国王精进,菜食长斋,晨夜礼佛。击鼓吹贝,琵琶、箜篌、笙、箫备有。

乌场国,今巴基斯坦一带的古代小国。其乐使用了琵琶。

十九、《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

《卷四》

一日,明后与亲王棋,令贺怀智独奏琵琶,妃子立于局前观之。上欲输次,妃子将康国猧子放之,令于局上乱其输赢,上甚悦焉。

文献记载的是唐明皇时期,杨贵妃猧子乱局的故事。猧子,即小狗。故事中提及琵琶演奏家贺怀智,从文献所描述的皇帝、亲王、妃子下棋的场景,可以揭示演奏者宫廷乐师的身份。

二十、《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

《教子第二》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这段文献说的是,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曾经对颜之推说:“我有个儿子,年纪有十七岁了,很会书写公文,教他学鲜卑语以及演奏琵琶,以此来侍奉王公卿相,很受宠爱,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啊。”颜之推认为即便依靠这种本事做到卿相,也不值得推崇。实际上,该文献从侧面表现出齐朝公卿对琵琶的喜好。 UVaijBh6CcGGQXv6ctrZoMG9Yb0rLLR9InLSS3HCwGA3dEkmaFHrr185rsYhpCc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