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江苏扬州·锣鼓小牌子·曲牌修复

邵融的论文《修复记忆中的扬州邵伯锣鼓小牌子》 。作为扬州地区里下河牌子曲种类中的一支流派,扬州“邵伯锣鼓小牌子”是当地十分重要的民间乐种。在江南十番锣鼓的大乐种中,小乐种的存在是否也能够给予关照,并从中捕捉到大、小乐种之间的相互关联,由此出发,却发现了有意思的现象。曾在当地风俗节日常常用来喜庆伴乐的“小牌子”日趋低落,当下的“锣鼓小牌子”的传承几乎是在修复的过程中,从“兴盛”“中断”到“恢复”“非遗”的历史进程中,几度春秋。尤其在当下,民间艺人怎样为“小牌子”的复兴展开记忆传递式缝补,而在缝合历史的碎片时如何传承,成为研究中的关键。从1991年起,以王荣棠为主的几位乐手,采集到了“邵伯锣鼓小牌子”的代表作《八段锦》《十八省夹堂子》《鹦鹉歌》等曲谱,开始有了不完全的记谱整理,到 2001年在乐手缺失及谱本残缺下,又重新组建。

修复曲牌、培养乐手、重修乐器、记谱编谱是修复过程的重要因素。修复工作由老艺人集结在一起,边哼唱边演奏,乐手们将这种民间记忆的方式叫“啷底当”。尤其哼唱记忆曲调时,需要乐手有乐班演奏经历,还有一定的记谱能力,有较好的曲调记忆认同感,这就使得乐手们要常常集聚一起。“王荣棠带领一班乐手,一边切磋技艺,一边回忆曲调。乐手间谁想到了曲调就立即与大家分享”,散落的曲调逐渐被整理为完整的曲牌,在坚持口传心授的形式下,配以简单的简谱的旋律框架。这种修复的工序持续不断,延续了“小牌子”曲牌的基本框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基本上完成、重新编排了这一口传心授的小牌子。常用的八个曲牌是“邵伯锣鼓小牌子”中较具代表性的,《八段锦》《鹦鹉歌》《十八省》《十八省夹堂子》《剪靛花》《青阳扇子》《下盘棋》和《柳青娘》。这些“锣鼓小牌子”显露出江南音乐共同的特色,由于受扬州地方民间音乐的多重影响,扬州清曲等民间歌曲相近的亲缘性,“小牌子”曲牌恢复工程,与长期流行的“时调”有很大的关联,口传的记忆成为乐种传承修复的有效办法。当然,其中细致的修复过程和框架确立之后润腔的修饰如何渗入,都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后续研究问题。

此外,在他们的演奏中,除了敲击领奏的双笛是对称使用之外,大部分乐器也都是以双数对称排列为特色,这与邵伯当地文化生活、听觉习惯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与室内演出及室外演出的声音造型有何关联?细锣鼓的用乐选择问题等,也是极有意义的课题。 UBccL6JdYo251gel9Ev6ysUmx7FO4OHJG75VvhaitMtnmgVf30PSl1Qt8YiADKr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