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博论文《安徽池州青阳、石台十番锣鼓乐班研究》,
从2009年的冬天到2011年的夏天,方博多次往返于安徽池州地区的青阳和石台县。这两个有着代表性的十番锣鼓乐班,有着百年传承的历史。面对两个乐班,他们各自最主要的传承特色是什么?有哪些同异?首先,青阳杜村乡上峰村的十番锣鼓乐班有祖辈们传承的一套曲目,这一套乐曲由【一字大清鬼推磨】【八板头】【水笛鱼】【浪淘沙】【哭皮】【贺翻】【花八板】【四本尽】【破芒】【柳叶金】十个牌子后附“尾声”连接而成。
当地乐手以工尺谱背诵传承,当下,又以简谱背旋律,再学会演奏技巧。石台大演乡新农村“同乐班”,目前遗留下来的十番锣鼓曲只有《十阳景》和《昭君》两个曲牌。无论是青阳的“班头”罗顺师傅还是石台的唐然科师傅,都是乐班存在的重要传承人与牵头人,他们将自己传承的“曲调”“曲牌”,用锣鼓节奏和丝竹、吹奏旋律记成工尺谱保存,在不同的礼俗场景中选用,并在教授下一代学徒的时候,又将工尺谱转成简谱。论文对比了“集成”谱例和笔者田野对象石台同乐班的工尺谱例、简谱谱例以及其实际演奏版本,这三种谱式基本形成了两个乐班的主要参照文本。以传统的工尺谱记录基本音高和锣鼓经的节奏框架,对乐曲的旋律和节奏对位起到基础的提示作用,加大了乐手再表演的主动性。而目前被学院常常参照的“民间器乐曲集成”所记载的简谱谱例,也大致是一个框架,并随着历史的变化,在实际演奏中有着许多的不同。时过境迁,这些在历史过程中流动着的音响状态只有深入民间,才能体会到这种差异。目前处于“后集成时期”的民间音乐,大部分以此为主要读谱的依据,并成为乐手的主要选择。
民俗活动在青阳地区的活跃对十番锣鼓延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乐班在保持原先传统民俗及丧葬仪式等场合表演的基础上,适应社会需求,在活动中进行表演、角色的重组与转型,活动较多。石台的民俗活动表演较少,以较少的丧葬仪式及平常的自娱为主,乐班受到一定的制约。从个体乐手简单的家族传承到现今多元因素的渗入,乐班在转变过程中,表现出创编新调、谱式转换、乐手培养、曲牌精简等变化。将其放置在诸多十番锣鼓具有的音乐文化形态中,青阳、石台在表现出自身特色外,也显现出地域性音乐文化的共同性与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