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论文《上海小锣鼓发展轨迹与音乐表现特征研究》
选择以“上海小锣鼓”作为研究对象。是因在以往江南十番研究中,很少关注到从属于十番锣鼓这一大乐种下的小乐种。主要存在于上海闵行区的七宝镇及华漕的范家桥地区的小乐种,乐班活动比较活跃且相对固定。江山在采访群众艺术馆相关人员以及小锣鼓的乐手后,发现他们许多内在的音乐表现与苏南十番锣鼓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目前所存的“上海小锣鼓”基本曲目有七套:在《松竹梅》《大小冰梅》《鸳鸯斗》等乐曲中,以最具代表性的《松竹梅》和《鸳鸯斗》为例。上海小锣鼓的乐曲结构较苏南十番锣鼓曲相对简单,也是由多段体连缀组成,但每段除开头几小节领奏不同外,通常会接一段相同的【梢头】。我们在“民间音乐集成”上、在课堂的分析中都学习到“梢头”是一个独立的锣鼓段,与作为大家共识的套曲结构中的“合头”“合尾”相似,但是在上海小锣鼓中每一“番”的出现极为频繁,可以说成为了乐曲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的结构成分,每一数列变化都有“梢头”衔接,乐曲情绪的变化也由其来表现。框架和相对固定的结构程式是“清锣鼓”有序演奏的参照,并引领其发展变化。
文中探讨了小锣鼓演奏技巧中注重轻敲与重敲的对比、闷扑与短音的对比、板鼓鼓膛发音的音质、鼓心和鼓边音色的变化、板鼓手引领乐器的作用,以及以“扎”的尖亮鼓声的控制节奏,鼓扦手势的点、伸、擎、交叉、双举、静止等动作的指挥,大钹音量与小钹合击时的“串”音,锣、钹合击时的“仓”音,各乐器间的相互配合,音响的层次,注重演奏音色变化等特色。事实上,这支小锣鼓组合就是在2007年3月以诸翟关帝庙为传承基地的八人组成的锣鼓队,主要以金全余道长为核心,其他七名成员随他学习小锣鼓。从某种意义上看,当依附于礼俗下的功能发生较大的分离时,“上海小锣鼓”今后传承发展之路如何走向是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