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苏州市郊·三个乐班·传承人

范杨的论文《苏州地区十番锣鼓现状研究》 ,以现今苏州城郊十番锣鼓乐班的采访调查为主要论点。论文将苏州地区历史上近百个“十番”乐班进行了整体梳理,历经社会发展的不断变迁,民间礼俗的形式不断变化和割裂,在苏州地区有着百年历史的“十番”班社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是昔日民间兴盛时期的非职业班社,还是在宗教信仰中存在的职业乐班,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早期的“堂名”几乎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类似于“堂名”的活动尚偶尔存在,用的是相对正规的班社或乐班称谓。论文主要涉及当地目前有活动演出的三个班社:1.“顾家音乐班”;2.“木渎·合和堂”;3.“西山陈巷·十番锣鼓”。带着问题和困惑,范杨分别采访了顾家音乐班的传承人顾再兴、“木渎·合和堂”的传承人孙根大以及“西山陈巷·十番锣鼓”的传承人陆华。其中,顾家班在当地颇有名气,几代传承都是吹、拉、弹、唱俱能,当地流传俗语云“顾家班不响,接勿着新娘”,除了大量参加婚寿喜事演奏担任“司仪”,早期还参与民间祝寿、乔迁等各种喜庆活动。班社乐器齐全、演奏水平较高,同时,也常常演唱宣卷,并穿插演奏“十番”及江南丝竹。历经社会变迁,而后主要以江南丝竹及锣鼓曲牌演奏为主。《十八拍》《将军令》《下西风》经过重新整理成为他们的代表曲目。但是从民间的场景到音乐厅的演出,顾家班如何分离这两种不同的境遇,或者说他们如何在传承中寻找出坚守的信仰,而不受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恐怕是较为难择的问题。和顾家音乐班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木渎·合和堂”,这个班社的第五代传人孙根大已八十三岁,他们的乐班活动相对较少,常常与顾家音乐班的几位年近古稀的乐手合乐,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会唱一些“苏滩”,当地也称“滩簧调”。随着老艺人数量渐少,他们也就和着顾家班的人员共同用唢呐、锣鼓、长尖、云锣,演奏“三响头”,即《将军令》《普天乐》《山坡羊》,也就是他们只演奏粗锣鼓,不加任何丝竹乐器,活动范围也很小。第三个乐班是“西山陈巷·十番锣鼓”,早期历史的盛事今非昔比。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上曾经几代传承也热闹过的“十番”。今天,已只有相当少的民众知道“十番”,由当地仅有的传承人自发组织的班社活动不固定,他们主要以“清锣鼓”的六种乐器来演奏一些常见的闹场曲牌。没有社会礼俗的支撑,乐人的传承、班社的生存异常艰难。

文中所论三个乐班由于家传,承袭“堂名”的传承直到今日。范杨自身也在苏州本地学习过十番锣鼓,在目前对班社的考察与采访、近距离的接触中,她的切身感触颇深,从最初的“局内人”如何走出来,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些音乐现象是否可从学术的视角进行观照,这些班社的现代演绎在脱离了礼俗的存在后如何传承?一个区域的多个乐班在传承中有哪些关联以及曲牌之间的细微差别、功用比对等都还需进一步研究。 X8CfyMQGDPPbmmeXmtnyv4t0f1PSMbvktVv0D0GU+vAM2NoO9Sh1YRTtevvxaQ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