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文化馆和乐队顾老师等的协助下,近距离的实地调查较为顺利,但是如何选题以及他们自身的特色在哪里?几经采访、几经迷茫,还有社会历史变迁、班社成员传承等问题,似乎都变成了一个具有泛传统音乐文化的大同。采访几经转折,有了相当兴奋的事情出现——“云间古乐队”的民间艺术家收藏了一本出自光绪十三年在松江区泗泾镇流传至今的《曲如山海》手抄本,距今约一百二十余年,
在这本曲谱中共记载有六首曲目,用工尺谱记录。在这个重大的发现中,我们寻找到了论文选题的中心线索。以谱本《曲如山海》为主要研究论点,将其中所收集的六首昆曲折子戏谱本为依据分别进行对照、译谱等音乐形态的研究。这六首乐曲分别为《十面》《赏荷》《闻铃》《十锦》《催试》《起布》,其中的《十锦》并非完整一折,而是由不同折子戏中的片段组合、集曲构成。这首乐曲正是在文献中查到、在泗泾镇传承久远的“阳春堂”吹打乐班常常演出的名曲,这首称作《十锦细锣鼓》的乐曲和《曲如山海》谱本中的《十锦》有何关联?六首乐曲的丝竹锣鼓又和江南十番锣鼓之间有何关联?在松江地区民间音乐中有怎样的传承与变迁?于是,有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在多次实地考察、史料考证、译谱分析、请教乐班的老民间艺术家后,“阳春堂”与《曲如山海》《十锦细锣鼓》的研究逐渐明朗。
其中的《十锦》如何演变为《十锦细锣鼓》,阳春堂吹打班传承人刘关元和彭锦良曾说:“《十锦细锣鼓》一鼓板,二彩钹,三小样,四锣五人打,六锣声,七人上,八仙桌,九夹小音十段响。”
《曲如山海》中的六首乐曲是“在长期的演奏和传承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曲目”。以厅堂围桌,戏曲坐唱到今天的乐器演奏,他们最常见的是在八仙桌中间挂起的“才锣”的中间有一个小缺口,好似破锣,而恰好这是江南音色锣鼓的一种特有表达,无论是在开场和间歇时的合奏,都与器乐化诠释下的昆曲唱腔有紧密的关系。虽然无法考证《曲如山海》是否在光绪十三年前就存在,但是,通过对乐班、乐谱、乐器、艺人的传承谱系与昆曲折子戏的曲谱比较和研究,应能清晰地看出其音乐结构与江南地区流行的苏南十番锣鼓较为相似,丝竹演奏的旋律部分来自昆曲曲调或部分曲牌的唱腔,与江南“十番”乐种之间的相互融合,从而能透视与昆曲关联、与当地民间礼俗用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