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最初接触十番锣鼓还是读大学本科的时期,跟随李民雄先生上“中国民族器乐概论”一年的课程时,他教我学习苏南十番锣鼓的情景:课堂实践四人组合敲击《十八六四二》,先生打板鼓,我打大锣,然后互换。课前要快速大声背诵锣鼓牌子,老师用秒表来掐算,一旦背诵慢了,他会大声地呼喊:“不许拖拍子!”课下作业要记写锣鼓谱,所涉及的数列构型节拍组合烂熟于心,在感性积累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研读相关十番锣鼓研究的学术文献。如杨荫浏与曹安和合编的《苏南吹打曲》《十番锣鼓》、袁静芳先生的《民间锣鼓乐结构探微——对〈十番锣鼓〉中锣鼓乐的结构分析》,之后又细读樊祖荫的《论十番锣鼓中的节奏、音色序列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童忠良的《论我国民族音乐的数列结构》、张伯瑜先生的《江苏十番锣鼓的节奏分析》等重要的文献,以及朱勤甫先生当年教学演奏留存的珍贵音响音像。想着前辈们的学术经历,他们都是在请教于民间艺术大师的学习中获得学术感悟。早年,杨荫浏先生在无锡抄写民间锣鼓谱本,对十番锣鼓的研究几乎伴随了他一生的学术生涯;李民雄先生曾长期向无锡著名的十番艺人朱勤甫学习打鼓,熟稔背诵锣鼓经;袁静芳先生也曾赴常熟向当地堂名艺人吴锦亚学习了五套十番锣鼓曲目。他们对十番锣鼓的研究在实地学习与学院学术交叉中获得重要成果,为后学者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石。再之后的研究资料中包括了乐段结构、曲牌考源、基本句式、数列构型、音色序列等方面,都成为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资源。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江南乡村的礼俗功能有哪些演变,十番锣鼓所依附的种种条件和环境又出现了哪些变化;我们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学习的相关“音乐形态”的性质有哪些变异,通过实地考察民间残存的“十番”是否与学院的学习有一定的差异;十番锣鼓的仪式功能产生了哪些当下的存在意义?所有这些,都似乎增加了此课题的难度。寻找民间音乐的文化生存轨迹,能否反射出江南文化历史原生的遗音?从历史发展的图景中俯瞰,江南地方民间节日、婚丧、迎神、祭祀等民俗礼仪活动丰富多彩,音乐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流行在江浙沪地方的十番锣鼓乐,构成了繁盛的民间音乐文化图景。早在明代的《都城纪胜》《武林旧事》《陶庵梦忆》等文献记载中可看到这些地区锣鼓乐的活动盛况。清代,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乡镇均有堂名艺人的演出,这些珍贵的乐器演奏方式和曲牌曲谱等传承方式一直延续,至二十世纪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环境下,江南的十番锣鼓音乐有了多种存在的生态空间,在当下现状中,有活跃的演出,也有残存的寂寞,更有在习俗与蜕变中艰难存在的个体,在了解学生各自学习喜好与研究特色后,设想了这些问题,并试图带着几个问题意识进行实地调查研究:1.不同乐班存在的方式与礼俗的关系。2.堂名角色与传承的关联。3.音乐形态的固定形式与变化形式。4.谱本存在方式与表演性质。5.不同乐器表述语汇与演奏技巧。6.新十番文化情境的流动与变异,所选区域以上海地区为主的十番锣鼓班社及堂名展开。期间,所设想的研究目的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忐忑进入时,实地调查的难度远远超乎想象。学院与民间观念意识的差异,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民间艺人具体演奏的差异,历史传承认知与传统在当下变迁的差异,所涉及的地域风俗和人文表现的不同访谈方式以及十番锣鼓实际生存现状中的真实、虚拟、危机等问题时常困扰实地调研。在这样的难度与问题中,相关联的实地调查前后达六年之久,所涉及的区域有:上海松江、七宝;江苏苏州、常熟、扬州;安徽青台、池州等地。最终成文的学生论文有曾敏(2006级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从〈曲如山海〉看上海松江地区民间音乐融合与变迁的若干现象》、李明月(2008级本科生)二年级学期论文《“堂名”忆旧:苏州地区十番锣鼓生存现象探微——以常熟辛庄“春和堂”为个例》、方博(2009级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安徽池州青阳、石台十番锣鼓乐班研究》、江山(2009级本科生)本科毕业论文《上海小锣鼓发展轨迹与音乐表现特征研究》、范杨(2009级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苏州地区十番锣鼓现状研究》、邵融(2007级本科生)本科毕业论文《修复记忆中的扬州邵伯锣鼓小牌子》、赵文怡(2006级本科生)本科毕业论文《同源异流还是异源合流——苏南地区十番鼓与十番锣鼓异同的比较以及历史源流的探微》、李亦岚(2012级本科生)本科毕业论文《杨荫浏〈十番锣鼓〉的研习与再研究》。这些论文始于2006年,至2017年完成,从选题到完成前后历经近十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大家在实地考察中所遇到的种种情况都历历在目,在实地考察、采访、查阅资料、记谱、译谱、分析梳理、录音录像、写作修改、完稿答辩种种情景更加清晰地储存在记忆之中。
最初拟定十番锣鼓选题,始于一场在豫园的民间文艺交流汇演。
印象较深的是上海松江区文化馆“云间古乐队”演奏的一首《十锦细锣鼓》。以往的学习和教学以苏南十番锣鼓为主,而对流传于上海市周边区域的锣鼓乐并不熟悉。当天演奏的乐曲风格,所使用的乐器、曲牌、结构规律等,与苏南十番锣鼓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同前往的几位研究生中,曾敏
同学非常有兴趣地表示愿意以此作为她的硕士论文进行研究。这时,我并未想到与日后的教学研究成为一个整体。但是,学术也是一种缘分,接下来在曹老师和萧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江南礼俗下的十番锣鼓研究”
就此开始了十一年九篇论文的逐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