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锦细锣鼓》,出自光绪十三年在松江区泗泾镇流传至今的《曲如山海》手抄本,距今约一百二十余年。曲谱共载有六首昆曲折子戏,分别为《十面》《赏荷》《闻铃》《十锦》《催试》《起布》,工尺谱记录,其中的《十锦》并非完整一折,由不同折子戏中的片段组合构成。松江地区泗泾镇阳春堂吹打班的艺人传有一首常演曲目《十锦细锣鼓》,正源于《曲如山海》谱本中的《十锦》,因锣鼓部分形成独立段落与唱腔交替进行,被民间艺人作为吹打曲目保留下来。据镇上的吹打老艺人介绍是“在长期的演奏和传承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吹打曲目”,因而《十锦细锣鼓》具有“文而不武”“雅而不闹”“柔和而不粗犷”的艺术特点(阳春堂吹打班传人彭景良口述)。在研究中发现《十锦细锣鼓》的结构与江南地区流行的苏南十番锣鼓较为相似,如均以曲笛为主奏乐器;丝竹演奏的旋律部分来自昆曲曲调或部分曲牌的唱腔;锣鼓段落与丝竹乐或吹打乐交替进行。《曲如山海》为何选这六出折子戏辑入曲谱;其中的《十锦》如何演变为《十锦细锣鼓》;笔者将通过对《曲如山海》的译谱和解析,逐渐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