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传苏州清客打十番,打完,上曰“好,果然好。但是只晓得南方的音,还不晓得我北方的音。叫小番来,打一番与你们看。”即刻飞传舡上小番来,俱十五六岁俊俏童子,……各持乐器上山,在大殿前两旁边立,打一套十番,果然好绝,姑苏极老班头,亦从未闻见者。

——〔清〕姚延遴(约1628—1698)《历年记》

《历年记》记载了康熙南巡(公元1684年)时在苏州虎丘欣赏清客演奏十番锣鼓,并将流传在京城宫廷中的十番锣鼓带到吴地展示的热闹情形,是时“百姓拥挤”,康熙“随坐千人石上,打起十番”,亲自“动手打鼓,后乃连打数套,逐件弄过,直打至二更时方完”。

“创于京师而盛于江浙”的民间吹打乐种十番锣鼓在南北两地因演奏者身份各异而导致其生存、传承方式均有所不同。例如在天津,十番锣鼓乃属于“知识阶层的音乐”,其奏乐非营利目的,而是“空闲之时聚集在一起自娱自乐”的“纯粹的娱乐行为”。 自明末清初以来,苏州地区的十番锣鼓则主要保存于民间职业性班社——昆曲堂名之中,掌握在堂名艺人的手里,长久以来作为昆曲堂名演出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往昔清音桌上,未开戏前,必先打一十番一套” ,并形成了“四戏一锣鼓” 的固定演奏程式。

在现今的苏州地区,仍保持着传统样式的堂名班社已近乎绝迹,一度风靡于此的十番锣鼓也几乎退化到“静滞”的生存状态。“原生态”的演奏我们已然无法听到,但近年来,当地不乏一些抢救传统音乐的有志之士,努力为濒临失传的十番锣鼓进行修护:从对散佚民间的乐谱的搜集、整理,到聚集一部分老艺人进行回忆演奏并录音,甚至重新在一些公众场所登场亮相——至少证明了一点,苏州的“十番锣鼓”还未彻底被当代市民遗弃在历史的角落。

笔者以为,无论是十番锣鼓的音乐形态、演奏形式、传承方式还是过去与现今的生存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均与它所依托的载体“堂名”密不可分,例如它对昆曲曲牌、锣鼓的大量吸收,以及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强烈依赖。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堂名所具有的特殊性也相继在十番锣鼓的流传中留下了多方面的影响,并最终导致这一地方性器乐品种的自身命运与堂名的兴衰紧密联结在一起,这也正是本文何以从“堂名”的视域出发,探讨“十番锣鼓”在其音乐形态、社会功能、传承方式、生存条件以及兴衰缘由等方面的问题之原因所在。

在本文的实地考察工作中,笔者曾于2009年9月20日、10月11日、10月16日及11月7日,先后四次前往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罗浜村孙家庄的堂名艺人——目前苏州常熟地区的最后一位“老堂名”吴锦亚先生的家中,对其就春和堂昔日的发展状况及其十番锣鼓的传承等问题进行采访。同时,笔者就苏州地区昆曲堂名的一些相关问题请教了苏州昆剧传习所所长顾笃璜 先生,对十番锣鼓音乐形态和演奏形式及一些译谱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请教了苏州市昆剧院的顾再欣 先生。 +YLMDwPAt1VrDAkVYEpz0nADkSzRpwNQk6nM3q14BVzE1KwA494p8ViLxaDopKP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