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节起,我们来梳理春秋战国的古琴脉络。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很多,年代跨度很大。这一时期的琴人也很多,还有诸子百家对古琴的不同诠释,所以要有合适的方法才能清晰地进行梳理。笔者的设计是这样的:先找一个琴人作为坐标,然后以年代为主线,介绍琴人,同时横向关联各国琴事,以这样的方式还原春秋战国时期古琴发展的真实原貌。
春秋与战国,实为两个历史时期:春秋时期始于前770年(即东周之始),止于前403年;战国时期自前403年至前221年。二者的分界是史称“三家分晋”的事件,即晋国被赵、魏、韩三国瓜分而代之。
我们选取的坐标是楚国的钟仪,因为他是《史记》中准确记载年代的第一位琴人。据《左传》记载,钟仪在前584年楚国攻打郑国时被俘。当时,郑国是晋国的附属国,楚国与晋国争霸中原,郑国被夹在中间,国力弱小而战略位置又非常重要,所以左右为难,受尽委屈。楚国是春秋时期战事最多的国家,前597年的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其间也有些趣事,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则。
一次,晋军兵败,一辆战车陷在泥坑里出不来,后面追击的楚军战车也跟着停了下来,因为他们不想抓俘虏。楚兵站在车上大喊:“把车前的挡板拆掉就可以出来了。”晋兵赶紧下车把挡板拆掉,车子果然从泥坑里出来了,便上车接着跑,楚军也接着追。没跑了多远,晋车的速度慢了下来,楚兵又大喊:“把军旗拔掉就跑快了。”晋兵忙拔掉军旗,放在车前的横木上,果然跑快了。追了五十步后,楚国的战车停了下来,因为春秋早期有规定:交战时,追击限于五十步内,即使追不上也不能再追了——这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出处。可笑的是,逃脱后的晋兵还有心情回头调侃:“我们晋国打的败仗不如你们楚国多,你们的逃跑经验好丰富啊!”这种守“礼”的战事只出现在春秋前期,到了后期,情况就不同了,战国时就更不讲“礼”了。
钟仪是楚国人,被封为郧公,就是郧地的地方官,相当于今天的县长,并兼乐官。郧,原为小国,后被楚所灭,成为其属地,规模相当于今天的小县城。前584年,楚国发兵攻打郑国,钟仪参加这次战役,并被郑国俘虏。后来,郑国把他献给其保护伞晋国,晋国就把他关在军需库里当苦力,称为“楚囚”。钟仪非常有气节,一直穿楚服,不穿晋服,后来衣服破了,不得已才穿了晋服,但坚持戴楚帽,而且戴得非常整齐。一次晋景公来此视察,见到了钟仪,得知是楚国俘虏,便命人把他叫过来询问身世,钟仪回答说是乐官。景公说:“那你还能奏乐吗?”钟仪回答:“这是先父的职官,岂敢忘记?”景公便命他弹琴,于是钟仪弹了一曲楚乐。景公后来把这件事告诉范文子,范文子说:“这个楚囚是个君子呀。您把他放了吧,让他给楚国带个话,咱们和楚国和好吧。”景公就把钟仪放了,两国从此趋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详细年代记载的第一位琴人。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钟仪的琴艺如何,但给后世传递出这样几则信息:首先,春秋时期的琴人是有地位的,可被封为乐官;其次,古琴在周朝传承不绝,一直都有专业琴人;再有,钟仪的气节体现出的是文士阶层的高贵精神与独立人格,是这一阶层走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标志。诸子百家由此诞生,华夏文明第一次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