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文献史料与历史传说中,古琴的缘起都与华夏文明的诞生和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就背过中国历史的顺口溜:“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休。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收。”三皇五帝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但具体所指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其中被较多人普遍认可的说法是: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尚书大传》),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戴礼记》)。另外还有其他不同的组合,如《春秋运斗枢》的“伏羲、女娲、神农”三皇,《吕氏春秋》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帝,等等。
古琴和三皇五帝的渊源极深,传说古琴就是这几位上古圣贤发明的。我们从伏羲制琴说和神农制琴说谈起。
伏羲氏是华夏民族的开创者、人文始祖,是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部落首领。伏羲所处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七千多年。伏羲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一是观天象,查地理,根据大自然的季节变化、风雨雷电、阴晴圆缺等天地阴阳之理创造了八卦图,开启了中华文化之源;二是模仿蜘蛛结网发明了渔网,用于捕鱼打猎,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人类的食物来源;三是创造了文字,替代了结绳记事。另外,伏羲还倡导男婚女嫁,变革了当时的婚姻习俗,结束了子女不知其父只知其母的原始婚姻状况。当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制作了琴。
认为伏羲制琴的有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蔡邕,另一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蔡邕是东汉末期大才女蔡文姬之父,蔡氏父女二人在中国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蔡邕在其古琴专著《琴操》里说:“昔伏羲氏之作琴,修身理性,以返天真。”马融学识渊博,古琴弹得好,笛子也吹得好,在儒家经学的发展史上更是地位显赫,门徒达千余人。马融的《长笛赋》中提到:“昔庖羲作琴,神农造瑟。女娲制簧,暴辛为埙。倕之和钟,叔之离磬。”
三皇之一的神农,为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发明了耒耜(一种耕地的农具),减轻了劳动强度,扩大了耕种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他开辟了易货市场,以物易物,把不用的东西拿出来换需要的东西,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手工业等各种专业技术的发展;他制麻为衣,使人类往文明迈进了一大步;他发明了弓箭,提高了狩猎的成功率;他还发现有些植物可以治病,冒着生命危险遍尝百草,确定草药的药性,开创了中医,护佑着华夏民族繁衍生息;此外,他还制作了琴。
认为神农制琴的也有几位重要的人物。第一位是东汉著名哲学家、经学家、天文学家桓谭,他著有《新论》二十九篇,其中《琴道》一篇写道:“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焉。”第二位是东汉著名辞赋家傅毅,他的《琴赋》中说:“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谨按《世本》,神农作琴。”
此外,《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炎帝制琴说:“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朱襄氏即炎帝,士达是位大臣,朱襄氏命士达作五弦琴。南宋末年福建人陈元靓编写的《事林广记》也有“《帝王世纪》曰‘炎帝作五弦琴’”的记载。但学术界对此一直有争议,有说炎帝和神农氏是同一个人,也有说是两个人的,在此不讨论。炎帝还善用火,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帝中有三位——黄帝、尧帝、舜帝与古琴有很深的渊源。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有关他们制琴的传说。
黄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在管理国家上很有办法。他在位期间,他和大臣们的许多发明创造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对华夏文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下面作简单介绍:
第一,推算历法(黄历)。黄帝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六十年为一周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十甲子”。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沿用至今的农历(这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就是黄帝时期推演出来的。
第二,发明文字。黄帝命大臣仓颉造字,发明了文字。《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时“天雨栗,鬼夜哭”。
第三,定音律。黄帝命伶伦定十二律吕,其中单数位为阳,称六律;双数位为阴,称六吕。十二律吕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与今天西方乐理中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基本上可以一一对应。这在人类音乐史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第四,发展农业。黄帝的夫人嫘祖首创养蚕,我们今天能穿上丝绸衣、盖上蚕丝被,都要归功于嫘祖。此外,黄帝还开始种植“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北方的小黄米)、稷(小米)这两种粮食。黄帝时期可以种五种农作物:黍、稷、菽(大豆)、麦、稻,大大丰富了主食品种,对种族延续意义重大。
第五,著医书。《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位列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另三部为《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在中华医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知基础,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后世考证此书成于西汉年间,至于内容源于何时,在学界仍有争议,传说是黄帝和大臣岐伯所撰。
黄帝还有很多其他发明,如车、算盘、水井等,一直造福着后世子孙。
传说黄帝喜欢弹琴和创作琴曲。明代刊行的《新刊太音大全集》中有“古琴有清角者,黄帝之琴也”的记载。古琴样式里也有“黄帝式”琴。黄帝创作的琴曲很多,以《清角》和《华胥引》最为有名。《华胥引》是琴人常演奏的曲目,传说黄帝做梦到了华胥国,目睹了人民安乐、国家太平的盛景,醒后感慨,立志效仿,遂作此曲。
尧帝,传说是其母亲庆都与龙感应所生,他是“龙的传人”。
尧帝最大的功绩是治水。当时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尧帝就命鲧(大禹之父)去治理。鲧治理失利,后由其子禹接替,禹改堵为疏,顺应规律,终成,传颂至今。
尧帝勤俭听谏,善于听从不同意见。因担心别人提意见时听不到,他在宫门前立了一面大鼓,谁有意见或建议都可以击鼓。尧帝一听到鼓声,就立刻传见。今天的古装戏中,很多衙门口都有一面鼓,供告状者敲击,这一传统就是从尧帝传下来的。他还命人在交通路口立起一块木牌,称为“诽谤之木”,供民众在上面书写谏言。这都说明尧帝是个非常亲民的帝王。
尧帝的其他发明创造,如酿酒、围棋等,这里就不细说了。
关于尧帝制琴的记载,可见于两部重要文献:一是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尚书》,其中《尧典》一章记载了帝命夔制乐:“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二是六朝谢希逸所著的《琴论》:“《神人畅》,唐尧所作。尧弹琴,神降其室,故有此弄。”南朝还有一位叫谢庄的文学家,有人说与谢希逸是同一人,也有人说不是,这里就不讨论了。
琴曲《神人畅》深受琴家喜爱,传说是尧帝为向上天祈祷免予水患而在祭祀时弹的曲子,奇妙的琴声感动上天,使天神降临,与人们共同欢乐歌舞。
五帝中的最后一位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在五帝中地位很特殊。舜早年丧母,父亲娶的继母对他很不好,父亲也因此对他不好,偏爱继母亲生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弟弟。三人想了很多办法想害死舜,然而上天护佑,他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难得的是,舜从不抱怨,依然孝敬父母,友爱小弟,一时传为美谈,并被后世儒家树为道德典范,大加宣扬。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元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一书记录了二十四个至孝的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一个故事讲的就是舜帝。《史记》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对舜帝给予了高度肯定。
舜帝制琴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下面介绍几部比较重要的文献。
一是《礼记》。《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礼记·明堂位》:“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所谓四代,按郑玄注释为“虞、夏、殷、周也”。《礼记》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家典籍,相传为西汉年间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一起编撰的,记述了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各家各派的论著,影响极其深远,是我们了解儒家礼学思想的重要依据。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详尽注解。《大戴礼记》在流传中丢失了很多,我们今天看到的《礼记》是《小戴礼记》。
二是《新语》。《新语》是西汉陆贾所著的政论散文集。《新语·无为第四》记载:“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陆贾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他很早就追随刘邦,是刘邦的好朋友,在汉初就提出了以儒家为本、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具体就是“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汉定天下后,他常在刘邦面前引经据典,大谈治国安邦之道。刘邦文化水平较低,听不懂,厌烦地说:“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道:“你马上得到天下,难道你治理国家也是在马上吗?”刘邦知错就改,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陆贾一共写了十二篇文章,每写一篇,就上奏给刘邦御览,刘邦都极力称赞,称其为“新语”,成书后即以此为书名。
三是《史记》。《史记·乐书》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四是《琴史》。《琴史·志言》记载:“琴之为乐,行于尧舜三代之时。”朱长文是北宋著名书学理论家,所著《琴史》成书于1084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写琴史的专著,对研究宋代及以前的古琴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和琴学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琴史》共分六卷:第一至五卷为琴人传略,以人记事,共收集了先秦到宋代一百五十八位琴人的事迹;第六卷包括《莹律》《释弦》《明度》《拟象》《论音》《审调》《声歌》《广制》《尽美》《志言》《叙史》十一章,涉及琴制、弦徽、琴调、琴歌等多方面内容,是朱长文琴学的综合体现。
五是《琴议》。《琴议》记载:“是以舜操五弦之琴,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琴议》是汉朝刘籍所撰,收录在南宋的《太古遗音》中。
六是《焚书》。《焚书·琴赋》记载:“尸子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焚书》的作者李贽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尸子,即尸佼,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他的著作很多,可惜都佚失了,流传至今的仅只言片语,难窥原貌。
七是《素琴传》。《素琴传》记载:“虞舜以《南风》之诗而天下理。”《素琴传》的作者司马承祯是唐代道士,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隐居天台山玉霄峰,文学修养极深。他也是古琴大家,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并称为“仙宗十友”,九十六岁时羽化成仙。
上述重要典籍的作者司马迁、朱长文、李贽等,都提出了舜帝制五弦琴的说法,可见这种说法是被普遍认可的。
综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伏羲所制的琴或许不是很完善,因为据《琴当序》记述的“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可知,琴在当时仅一弦。但经过三皇五帝的不断改进,到虞舜时期,古琴已从一弦增至五弦。也就是说,没有三皇五帝,就没有古琴。古琴之所以在今天被认为“血统高贵”,概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