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汉开国皇帝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首先是陈胜、吴广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随后全国各地都爆发了起义,刘邦随之。刘邦曾为亭长,相当于今天的乡级干部,是秦朝最低一级的官员。他历经艰辛,灭了秦朝,又打了四年楚汉战争,灭了霸王项羽,最终建立了汉朝。

刘邦的妻子叫吕雉,岳父吕公是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当年吕公因在家乡得罪了人,结下冤仇,便举家搬到沛县定居,因为县长是其故友,能多方关照。也正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吕家人来人往,常有人来攀附。一次吕家举宴,刘邦也去了,负责接待的是在沛县担任主簿的萧何,鉴于人多,便规定贺礼不足一千钱者堂下就座。刘邦没钱,对此颇不以为意,信口笑道:“我出贺钱一万!”大伙一听哈哈大笑,都知道刘邦是个穷光蛋,下馆子从来不付钱,哪会有一万钱?不明就里的吕公听说有人出一万贺礼,赶忙出来迎接,一见刘邦气宇轩昂,很是喜欢,也不管萧何的规矩了,请入上席就座。刘邦也不客气,一边和大家打着招呼,一边就座到了上席。吕公会相面,一番端详后,认为刘邦有帝王之相,于是很是敬重。散席时,吕公向刘邦递眼色,让他先别走。等客人都走了,吕公对他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可以说是阅人无数,可至今还没有谁能比得上你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重。我有一女儿,愿意许配给你为妻。”刘邦大喜,没想到今天如此走运,立马还礼,满口答应。吕夫人为此大为恼火,说:“你一直想把女儿许配给个贵人,县长想娶女儿你都不同意,怎么就随随便便地许给了这个刘季呢?”刘季就是刘邦。古代兄弟按“伯、仲、叔、季”排行,刘邦在家中排名第四,就被称为刘季,就是刘老四的意思。吕公却不为所动,坚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成为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吕后。

吕雉出嫁之时虚岁二十岁,刘邦已经三十五岁,年长她十五岁,既没钱,还有个私生子刘肥。吕雉没有嫌弃,也不抱怨,一心一意和刘邦过日子,对刘肥也很好,实属不易。后来刘邦当上皇帝,晚年想换太子时犹犹豫豫,也是念在当初吕雉的那份真情。

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今山东省曹县北)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定都洛阳,是为汉高帝。吕雉贵为皇后,嫡长子刘盈为皇太子。后来,有一个叫娄敬的人建议迁都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刘邦采纳,将都城迁到咸阳以东的长安,史称西汉。娄敬因此被赐刘姓,故史书也称其为刘敬。

刘邦能从一介平民坐上帝位有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建立汉朝后,刘邦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治理天下,征用儒生,广泛求贤,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提出“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的治国理念。

刘邦何以如此?影响他的有两位重要人物。这两人便是陆贾和叔孙通。

陆贾是西汉初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陆贾很早就追随刘邦一起打天下。他是汉朝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利用自己和刘邦的关系,制定了以儒家为本、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的治国思想,提出“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定了一个基本模式。陆贾不仅为儒学在汉初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为儒学在汉朝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因此他是上承孟子、荀子,下启贾谊、董仲舒的汉朝重要儒家人物,他的思想是从先秦儒学发展到董仲舒今文经学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历史上,陆贾虽然没有张良、萧何、韩信那么有名气,但对汉朝初期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著有《新语》一书,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劝诫刘邦做一位像尧舜一样的好皇帝。

叔孙通,《楚汉春秋》中作“叔孙何”,是同一个人。他是山东薛县(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官桥镇)人。秦二世曾封他为博士,但他看到秦朝将要灭亡,便找机会逃回了薛城旧地,归附正盘踞薛城的项梁。项梁败死定陶后,他跟随楚怀王,后来又跟随项羽。前205年,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刘邦。

叔孙通平时总爱穿着一身儒生服装,刘邦见了非常讨厌,对他恶语相加。这或许是因为他没读过几天书,以前老被儒生看不起,所以看叔孙通这样的儒生打扮就心里来气。后来叔孙通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换了服装,穿上短袄,而且是按楚地习俗裁制的。刘邦见了很是高兴,因为刘邦也是楚国人。叔孙通这样做的原因,是他认为刘邦能成大业,所以铁定心跟随刘邦了。

叔孙通投降刘邦时,跟随他的儒生弟子有百余人,可是叔孙通从来不把他们推荐给刘邦,只推荐那些曾经聚众闹事的勇武之士。儒生弟子们都暗地埋怨他:“我们奉事先生多年,跟您一起投降刘邦,如今老师不推荐我们,却专门推荐喜欢打架斗殴之徒,这是什么道理?”叔孙通听到后就对学生们说:“现在刘邦正冒着枪林箭雨争夺天下,需要的是勇士,你们哪里有上战场的本事?所以我先要推荐能冒死厮杀的勇士,各位别急,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前202年,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推举刘邦为皇帝,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当时刘邦把秦朝那些繁琐的礼仪法规全部取消,只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因为没有礼仪法规限制,所以群臣在朝堂上饮酒作乐,争论功劳,无所顾忌,有人喝醉了就大喊大叫,甚至拔出剑来乱砍。刘邦感到很头疼:这哪像朝堂呀?简直和山寨差不多。叔孙通趁机就向刘邦进言说:“那些儒生们很难为您冲锋陷阵、拔营夺寨,但可以帮您保天下、稳江山。我希望能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弟子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礼仪。”刘邦说:“会不会像过去的礼仪那样烦琐呀?难了我可记不住呀。”叔孙通说:“各朝有各朝的礼仪,相互之间有沿袭,也有变化和删减。我建议用一些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刘邦说:“可以试一下,不过要简单易行,否则我记不住也做不到的。”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当时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并对其说:“你这个叔孙通侍奉不同君主,靠拍马屁得富贵。你现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去,你赶快走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顽固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得变通。”后来就有了“齐儒”和“鲁儒”之分,鲁地的儒生称为“鲁儒”,寓指那些顽固守旧、不知变通的文人;另一部分以叔孙通为代表的齐地儒生称为“齐儒”,特指那些与时俱进、灵活进取的文人。诗仙李白到鲁地时不受待见,曾作诗一首讽刺“鲁儒”。

叔孙通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身边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绳子,立上木杆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然后进行演练。演习了一个多月后,叔孙通觉得差不多了,就对刘邦说:“皇上可以来视察一下。”刘邦让他们向自己行礼演练一番,高兴地说:“挺好,掌握不难。”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这时正巧是十月,马上要进行岁首朝会。先秦和西汉早期岁首与今天不同,不在正月而在十月。

汉高帝七年(前200年),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大典当天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军官都按次序排列,武官站于西边而面朝东,文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而面朝西。大行令安排了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负责一级级传呼,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诸侯王以下至品级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敬奉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

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或行为失当的人,刘邦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就是掌管宗庙礼仪的高级官员,赏赐黄金五百斤。叔孙通顺便进言说:“各位弟子儒生跟随我时间很久了,而且跟我一起制定朝廷仪礼,希望陛下授给他们一些官职。”刘邦就让他们都做了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五百斤黄金都分赠给了弟子,这些儒生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大圣人。”

叔孙通还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律令方面的专著,对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陆贾为刘邦制定了以儒家思想为主、法家思想为辅的治国理念。叔孙通结合周礼和秦代礼制,创立了汉朝宫廷礼仪制度。二位的创举影响了华夏两千年。

刘邦在位时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刘邦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亲临孔庙祭孔的君主,开帝王祭孔之先例。

前195年,刘邦去世,儿子刘盈继位,也就是汉惠帝。这是西汉第二位皇帝,他在文化改革上主要功绩就是废除了《挟书律》。《挟书律》是秦始皇在进行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除了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一律禁止私自藏书。西汉初期,百废待兴,而且天下也不太平,可以说内忧外患,《挟书律》一直没有取消。汉惠帝刘盈很有魄力地废除了这一法令,这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儒家思想和其他思想都开始活跃起来,为后来董仲舒推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儒家思想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提供了前提条件。 xC/dRjM+WVNjC8ACQeh6ETEpWFl8eTjXwkEhoI3SvExwbIvn8BQX7jOpuqCxgC3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