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更多人知道了古琴、爱上了古琴,古琴由此逐渐从“冷门”变“热门”,并且越来越“热”。

古琴是中国乃至人类传承至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制琴说算起)。中国文人四雅“琴棋书画”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琴,被历代文人士大夫、王公贵族、圣贤大德作为修身养性的道器,伴随着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其所承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一件乐器的范畴。古琴有成熟的审美理论体系和特有的音乐呈现方式,有独特的制琴工艺和流程,有几十种不同的样式。明初袁均哲根据宋代《太古遗音》所编的《太音大全集》中就收录有历代琴式三十八种,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古琴有自己独特的记谱方式,既不同于工尺谱、简谱,也不同于五线谱,流传至今的古琴作品有三千多首,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件乐器都无法比拟的。

受家庭熏陶,我自小习乐,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开始接触古琴,并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一古老的乐器。遗憾的是,大学毕业后,因忙于工作,古琴弹得少了,有所疏离。2014年,因缘际会,我开始从事古琴教学工作,常受邀去各地讲课。随着对古琴教学行业的深入了解,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古琴老师原先只是古琴爱好者,因为培训市场的需求日甚,学琴未久(甚至是才学会了几首琴曲)就匆匆走上讲坛,开始教学了。他们对古琴缺乏基本的理解(多为碎片化常识),对琴史所知亦有限,往往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这一现象令人忧虑。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心愿:系统梳理古琴文脉,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古琴、了解古琴,让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乐器能够更好地传承、弘扬。

2020年初,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被按下了暂停键。这也让我能从忙碌的教学工作中安静下来,和大家好好聊聊古琴。精心准备后,我录制了“琴学杂谈——梳理古琴八千年文脉”线上讲座,受到很多古琴爱好者的欢迎。讲座的更新时间长达一年左右,共计五十讲。留言勉励者每期都在增加,使我倍受鼓舞、信心大增,更加用心地准备讲稿,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很快,收听量突破了十万,我深感欣慰。许多听众留言,希望我将讲座内容整理成书,以便随时查阅、学习。于是,我开始了新一轮“长征”:将四十余万字的口语讲稿整理成书出版。

因琴史内容丰富庞杂,考虑到图书体量,故决定以唐朝为界分成两册推出,下册已在酝酿中。由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诸多差异,以及书籍的严密性、简洁性要求,在整理成书稿时,我尊重编辑的意见进行了一些修订,删减了很多内容,如貌似无关的历史人物与故事等,以使本书更加聚焦和精练。希望未来有机会再版时,能扩充相关内容,因为那些貌似无关的人与史实对全面立体地认识琴人、琴史不可或缺。将古琴文化放在历史长河中去审视,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希望本书能使读者们了解,为什么一件乐器会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谁制作了第一床古琴,是谁拨出了第一声琴音。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古琴,通过对其发展脉络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更好地认识古琴,喜爱古琴,感悟古琴的魅力。

郭怀瑾 L9fxUsck8dFPiO6EeVrIv5HeMkqp0OSuwBmeOrtczNMqIFe1tgYsGkZ6IcqmtDW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