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之音”这个词与一位古代琴人有关,他就是师延。传说师延一直隐居,也不知隐居了多久。商纣王时期,师延为宫廷乐师,商纣王欣赏不了他的雅乐,命他创作新作品。为了迎合商纣王,师延创作了“《北里》之舞”“《靡靡》之乐”。纣王听了大为欢喜,天天沉迷于其中。
《太平御览》卷五六九引南朝梁元帝萧绎《纂要》记载:“古艳曲有《北里》《靡靡》《激楚》《流风》《阳阿》之曲,皆非正声之乐也。”南朝这位梁元帝酷爱读书,甚至在国家危亡、战事将败之时还在手不释卷地看书,大臣急得大喊:“皇上,这个时候,您还有心情看书吗?”梁元帝头也不抬,继续看《道德经》,最后被俘,被活活闷死。据东汉刘熙的《释名》记载,“箜篌,师延所引《靡靡》之乐”,说明《靡靡》原先可能是一首箜篌曲。可见,《北里》《靡靡》都是商纣王时的作品,被称为古之艳曲。《靡靡》是纯音乐,《北里》是乐舞,即有唱有跳的形式。
北里是地名,据考证,应位于邶,也就是朝歌之北。朝歌是商代的国都,在今河南鹤壁市淇县。邶、鄘、卫都是朝歌周边的小诸侯国,邶在北,鄘在南,卫在东。三千多年前,武丁将朝歌设为都城,在商纣王时达到鼎盛,曾经非常繁华。当时,每逢祭祀活动或重要节日,如三月三、五月五、九月九,大家都会一起唱歌跳舞,场面壮观。乐舞《北里》就是在北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西汉史学家刘向《说苑修文》的“子路鼓瑟有北鄙之声”,“北鄙”指的就是北里,孔子认为“其音湫厉而微末,以象杀伐之气”。清初大儒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解释“湫厉微末”系“亢厉微末”,“亢”即高亢,“厉”即迅疾,“微末”指细密(古指乐器高音区的快速演奏,古音以低为大、以高为细)。由此可知,“湫厉微末”的意思是说,“北鄙之声”是高亢、迅疾且细密的音乐。所以,《北里》一曲应是节奏明快的,以高音为主,演奏快速,舞蹈热情奔放,令人兴奋。而《靡靡》之乐应是千回百转、轻柔缠绵的,与中正平和的雅乐背道而驰。因商纣王沉湎于此而亡国,故《靡靡》又被称为“亡国之音”。后来,“《北里》之声”“《靡靡》之音”成为淫俗音乐的代名词。
很多诗词还将“北里”解释为北边村落或北方,“里”有“乡里”“邻里”之意,比如,左思《咏史诗》“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王维《田园乐》“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李贺《箜篌引》“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
下面,我们来讲讲,为什么郑卫之音,也就是郑国、卫国的音乐也被称为“靡靡之音”?
周武王灭殷商后,将纣王的京都(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北面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面为鄘(今河南汲县东北),东面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武王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把守三地,监督武庚,号称“三监”。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武庚联合三叔叛乱,遭周公镇压被杀,管叔、蔡叔、霍叔也一并被杀。后来,周公将邶、鄘、卫并武庚封地合成一国封给康叔,也就是武王的弟弟,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这就是春秋时期卫国的来历。卫国百姓基本上都是商人。《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卫风》都属于卫风范畴。
再看郑国。春秋时代郑国地处中原,即今河南中部地区。郑国文化发达,有着丰富的民间乐舞。《诗经》中的《郑风》绝大部分是情诗,与郑国的习俗密不可分。因为郑国保留着男女交往的古老遗风,所以在某些方面比较大胆开放。《左传·桓公十五年》记载,郑国大臣祭仲的女儿雍姬问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个更亲?”母亲答:“父亲只能有一个,而丈夫却是个男人都可为,你说哪个亲?”一个大臣的夫人居然用这种话来教育女儿,普通百姓的观点就可想而知了。明白了这点,再读《郑风》中那些大胆的情诗,就好理解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郑风》中的《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春秋时期的三月三称为上巳节,也是中国古人的情人节。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一个女孩约一个男孩一起去参加活动。可爱的女子,可叹的爱情。
商朝亡后,《北里》《靡靡》等所谓的“淫声”“艳曲”便流入了殷商故地郑国、卫国的民间,颇受欢迎,一时成为时尚。经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具有了更鲜明的特色,“郑卫之声”由此成名,只是与“中正平和”的雅乐更背道而驰了,也是其在当时成为“靡靡之音”代名词的原因。
孔子其实并不反对俗乐,否则他删减《诗经》时就不会保留那么多的《郑风》和《卫风》了。后世一些儒家学者,特别是宋代的某些虚伪学者,把孔老夫子和儒学搞成了死板的理学,这是对孔子及其学说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