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钟仪被俘的前一年,即前585年,春秋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吴国姬寿梦继位,自称吴兴王,是首个称王的吴国国君。他是阖闾的爷爷,夫差的曾祖。吴兴王执政当年便去访问了几个中原的诸侯国,鲁人为他演示了整套天子仪仗与礼乐。吴兴王大开眼界,颇为感慨,说道:“我们吴人身在蛮夷之地,以为扎一个椎髻就很文明了,哪里见识过如此礼仪和乐曲?”回国后,他便开始推行华夏文字,仿建礼乐制度,买了许多中原典籍教化民众,开创了吴国的崛起之路。
同时代的卫国由卫献公执政,有两位著名琴师——高扬和师曹。卫献公一生有两次执政:第一次是在前576年到前559年,共计十八年,后被臣民驱逐;流亡十三年后回国,又执政了两年。据考证,高扬和师曹应是生活在卫献公的首个执政期。
卫献公有个爱妾喜好音乐,卫献公便请了师曹来教她弹琴。师曹很严厉,教学时常用鞭子体罚。小妾受不了,便向献公哭诉师曹暴戾,常鞭打自己,实则是对君王不敬。卫献公便下令对师曹鞭三百,撵出卫国。后来,高扬也因得罪了卫献公的宠姬而被逐。至于他俩得罪的是不是同一位小妾,不得而知。高扬出京后,带着女儿高娥来到仪邑(今河南开封)郊,教琴为生,慕名而来的师旷便是其学生之一。师旷学琴很用心,悟性又高,虽眼盲,琴艺却是最好的,深得高扬赏识,高扬便把女儿嫁给了她。婚后,他们常一起弹琴,组织演奏会,名气渐大。后来,师旷成为春秋时最负盛名的古琴大家,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被历代文献记载最多的琴家。《左传》中的相关记载始于前559年,止于前534年,前后跨越二十六年。师旷去世后,后人为其修建祠堂——古吹台,其遗址至今尚存。
师旷,字子野,平阳(今山东新泰)人,生卒年代不详。关于其姓,有说是姓师,也有人说“师”是一种尊称,因为先秦时期在乐师名前都冠以“师”字,当时的乐师也统称为“师”。这里不予考证。
师旷在晋国的生活年代应是晋悼公、晋平公时期,也就是东周第十一位君主周灵王(前572—前545年)和第十二位君主周景王(前545—前520年)时期。师旷先是晋国的主乐太师,后被封为太宰,得以参政。《文子·精诚》记载:“师旷瞽为太宰,晋国无乱。”《淮南子·主术训》也有类似的记载。西周时,太宰权力非常大,可到了春秋时期,已基本成了虚职,没多少权力了。
晋悼公年轻有为,十四岁继位,二十九岁病逝,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卓然,引领晋国两次走向全盛,称霸一方。他重新确立了各诸侯国的朝聘礼,规定各国不再给周王室朝贡,而是给晋国朝贡。因为当时晋悼公被推举为诸侯盟主,有保护其他诸侯国的责任,军费开销较大,其实就是变相收保护费。这使得周王室的处境雪上加霜——领地小,开支大,加之没有人朝贡,财政赤字连年增加。至战国时,已是债台高筑,据说穷到把象征权力的鼎和礼器都拿出去抵债借钱了,衰微日剧。
师旷眼盲,听觉却灵,有着极强的审音调律能力,琴艺几近天人合一之境,被尊称为“乐圣”。《韩非子·十过》记载,某次师旷在宴会上为晋平公演奏《清徴》:“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意思是,琴声才起,就有十六只仙鹤飞来;再奏,则随乐起舞,神奇之至。《洪洞县志》记载,“师旷之聪,天下之至聪也”,说的就是其极强的辨音力。一次,好大喜功的晋平公铸造了口大钟,正陶醉于众乐官的赞美之辞中,但师旷听了听,指出音调不准,应重铸。晋平公不以为然,特请卫国著名乐师师涓来听。师涓证实了师旷的判断,晋平公方信服。
公元前555年,晋平公带领鲁、宋、卫、郑和莒国等十个附属国攻打齐国,以教训其对自己盟主地位的公然挑衅,史称“平阴之战”。齐灵公也亲率大军在平阴城迎战,却初战大败,遂派析文子去打探军情,反而中计,类似《三国演义》里“蒋干盗书”的故事。齐灵公听了假情报后,登高观察,只见漫山遍野插满了各国旌旗,联军的战车正在演习,掀起漫天飞尘,不知有多少兵马,心下忐忑,后连夜撤兵。第二天早上,平阴城安静得只有乌鸦叫。晋平公见此情景,犹豫着要不要进城,站在他身边的师旷静听片刻,说:“乌鸦叫声欢愉,定是齐军撤了,现在应是空城一座。”晋平公遂率军进城,果真是座空城,“天下之至聪”果然名不虚传。
师旷提倡“雅乐”,反对“靡靡之音”。明代朱权编撰的《神奇秘谱》中《阳春》《白雪》《玄默》三首古琴曲即相传为师旷所作。晋平公新建的王宫落成,卫灵公带着师涓前去祝贺。宴会上,师涓的演奏方半,师旷就猛地起身,按住师涓的手说道:“别弹了,这是亡国之音啊!万万弹不得!”卫灵公一听,很是紧张,晋平公倒是不以为然,就责问师旷:“这曲子很好听,你怎么说是亡国之音呢?”师旷从容作答:“这是商朝末年时,师延为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商纣王无道,被周武王讨灭,师延自知助纣为虐,罪不可赦,抱着琴跳进濮水,自尽了。这音乐一定来自濮水边,很不吉利,谁沉醉,谁的国家就会衰落,所以不能让师涓演奏完。”说到这里,师旷转过脸来问师涓:“你弹的这支曲子是在濮水边听来的吗?”师涓答:“是呀,一点不错,正是从濮水河边听来的。”
师旷认为君轻民重,主张君主应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己任。一次,晋平公问师旷:“国君的治国之道是什么?”师旷说:“治国之道在于清静无为,要仁爱,能任人唯贤;要广泛听取他人意见,有远见、勤政,要经常考察下属的政绩,这才是一位国君的操守。”晋平公听后感慨地说:“师旷,你讲得太好了。”
师旷还以博学多闻著称于世。《拾遗记》记载,师旷曾“撰兵书万篇,述《宝符》百卷”。遗憾的是,这些著述大多流失了,现今只存《禽经》一卷,很多学者还认为系后人托师旷之名伪造的。起源于长治的太极拳叫“古传太极”,也称“师氏太极”,相传是师旷所创,至今还在山西、江西、河南等地流传着。
师旷还精通星算,也就是占卜算命。传说“师旷算”就是师旷传授下来的,因此师旷也成为占卜师的祖师爷。《逸周书·太子晋解第六十四》记载,师旷去洛阳拜见周太子晋,临走时,太子晋问:“听说您算命算得很准,给我算一卦,看看我的寿命还有多久。”师旷回:“你的声音清亮而涣散,是气息上浮的表现;脸色应是白中带红,称为‘火色’。不长寿。”太子晋又说:“是啊,三年后我就要到天帝那里做客了。你要小心,不要说出去,否则会被殃及。”师旷回到晋国后,还没到三年,太子晋就病逝了。
师旷是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琴技和博学上,更在于他具有关心天下百姓的仁德。尤其是在春秋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一位盲人音乐家,能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参与国政,正直不阿,敢于直谏,理应为天下琴人所敬仰。如今在一些道教场所,常见站立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塑像。有一种说法是:“顺风耳”即师旷——一位琴人能被后人如此敬仰,也算是琴人的骄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