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噪声与无声

现代音乐创作理念的变革与拓展

Noise and Silence

Changing Tides in Modern Music Concepts

文字_毕明辉、李艺薇

乔治·安太尔与他为《机械芭蕾》制作的发声器

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多数时间均按照既定和声、旋律、节奏等传统规范来构建作品结构。直至二十世纪,社会政治环境的急剧变化和观念的多元碰撞促使音乐创作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革命。噪声与无声两大元素如两颗璀璨的星星般闯入音乐的天际,逐渐改写了传统的音乐创作规范,拓展了音乐表达的边界,也深刻影响了音乐创作的走向和人们的认知,成为现代音乐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

早期萌芽:传统边界的试探与突破

二十世纪初,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作曲家率先对音乐传统发起挑战,尝试在创作中引入非传统的声音元素,为噪声在音乐中的崛起埋下了种子。

作曲家乔治·安太尔(George Antheil)的《机械芭蕾》(Ballet Mécanique)在此时期堪称惊世之作。在一场空间狭小的音乐会中,八架三角钢琴与木琴、打击乐器、警笛器等不同乐器组合在一起,风扇模拟出飞机螺旋桨的音效,钢琴的巨大轰鸣与警笛声的尖锐交织在一起,强烈而复杂的声响填满了紧密的空间,形成一种极具冲击力的听觉体验。观众在这场音乐盛宴中经历了震惊、沉浸、抗拒等复杂多样的情绪过程,传统的音乐听觉体验被完全颠覆,充分彰显了该作品在音乐创作中对传统音乐结构的巨大变革。安太尔此举打破了常规乐器配置和演奏方式的桎梏,大胆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机械与嘈杂声,为后续作曲家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范例和启示,迈出了音乐中“噪声合法化”的关键一步。

几乎同时期,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在音乐舞台上也掀起了一阵骚动。首演现场中音乐节奏的狂野奔放与舞蹈画面的原始质朴遥相呼应,巴松管在高音区开场部分奏出远古召唤般的旋律,瞬间点燃舞台的紧张气氛。这种与传统芭蕾舞剧截然不同的风格表现出传统审美与现代创新的激烈碰撞,使得台下观众纷纷骚动起来。该作品在音乐叙事中融入了充满野性与原始力量的噪声元素,展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冲击力,证明噪声已成为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将激励更多作曲家突破音乐传统的束缚,探索新的音乐表达路径,在表达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

01 1913年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舞者在《春之祭》中表演

02 约翰·凯奇

在音乐创新的浪潮中,“达达主义”艺术运动蓬勃兴起,为噪声音乐的发展营造了文化氛围。艺术家们秉持着反传统、反理性的艺术理念,倡导将生活中看似无意义的事物提升至艺术的高度。路易吉·鲁索洛(Luigi Russolo)将噪声分为自然、工业、人类及动物等丰富多样的声音来源,这些音源似为作曲家打开的声音宝库,为其挖掘新音乐素材提供思路与灵感。此外,美国作曲家亨利·考威尔(Henry Cowell)发明的“音块”(tone cluster)技法通过独特的钢琴演奏方式,如用拳头敲击或前臂按压来拓宽音乐的和声效果,使一些以往被视为噪声的声音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与表现力,推动了音乐创作在声音素材和技法运用上的创新与变革。

发展中的冲突与融合:传统与创新的艰难对话

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与让·科克托(Jean Cocteau)等人在现代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的音乐创作实践与思想观念反映出传统与创新发展间的复杂关系。

萨蒂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看似简约直接,实则蕴含深刻的智慧。他在作品中将细腻而复杂的情感用简练的音符组合与节奏编排传达出来。如在钢琴曲中,萨蒂摒弃繁复的和声与技巧性的演奏要求,为简约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乐谱的注解说明部分也充斥着一些荒诞不经的表述,展现其在音乐创作中对个性的表达。而在电影《间奏曲》(Entr’acte)的创作中,萨蒂等人运用先锋电影技术,如键控、画面倒放、物体变形等,将音乐与视觉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

萨蒂与科克托在创作理念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分歧与激烈的冲突。科克托热衷于在音乐作品中引入各种奇特的噪声,如打字机的敲击声、汽笛的鸣响、奶瓶的晃动声及手枪的模拟声等,试图以此打破传统音乐声响的固有形式,开拓新的音乐表达维度,这种创新尝试却引发了萨蒂的强烈不满与抵制。尽管存在诸多矛盾,他们合作的芭蕾舞剧《游行》(Parade)依然在现代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传统音乐元素与新兴噪声元素相互碰撞、融合的试验场,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艺术家们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挣扎、探索与妥协。

埃里克·萨蒂为芭蕾舞剧《游行》设计的布景

凯奇的革命:音乐观念的重塑与超越

约翰·凯奇(John Cage)无疑是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变革者,他的创作理念与实践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音乐观念体系,将音乐创作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凯奇的创作理念深受多元文化与哲学思想的滋养。他与抽象派音乐动画设计师奥斯卡·费钦格(Oskar Fischinger)关于打击乐的交流,使其关注物体表面摩擦产生的细微声音,并将打击乐提升至新高度。他对东方哲学尤其是《易经》和禅宗哲学的钻研,为其音乐创作注入了灵感源泉。一方面,《易经》中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原理启发凯奇摒弃传统音乐创作中的主观选择与刻意构建,转而强调作曲家的职责在于提出问题、探索未知,而非遵循既定的创作模式;另一方面,禅宗哲学中的“初心”境界引导他以一种空灵、开放的心态接纳世间万物的声音,超越了传统音乐审美中的偏见与局限,培养出一种对所有声音一视同仁的态度。

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引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4分33秒》横空出世。这部作品在首演时便引发了全球音乐界的广泛争议。在演出过程中,演奏者看似静止地坐在钢琴前且未弹奏任何音符,但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如观众的呼吸声、咳嗽声,场馆外的风声雨声、脚步声等,却成为这场音乐表演的核心元素。凯奇通过这一极具挑战与创新性的作品,打破了人们对音乐的固有认知框架,将音乐范畴从传统的音符旋律无限拓展至整个宇宙,揭示了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本质,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音乐与环境、生活的联系,引发整个艺术界对音乐本质和意义的深刻反思与讨论。

凯奇的创作理念在当时遭到许多传统音乐家的质疑与反对,甚至其师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也难以理解他彻底摒弃和声规则的行为。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变革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西方音乐传统中的和声结构根基,但仍保留了部分规则与创作秩序;而凯奇则以更加激进的态度,完全摆脱传统和声概念的束缚,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与随机。这种极端的创新理念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现代音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分水岭。

01 皮埃尔·舍费尔《孤独者的交响乐》唱片封面

02 查尔斯·道奇《地球磁场》唱片封面

传承与创新的延续:现代音乐的多元拓展

在凯奇的开创性影响下,众多作曲家在噪声与无声音乐的领域持续深耕,不断拓展音乐的创作边界,推动现代音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法国作曲家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继承并发扬了凯奇对日常声音的关注与运用。《孤独者的交响乐》(Symphonie pour un homme seul)犹如一部声音的百科全书,融合呼吸声、呼喊声、脚步声、打击乐声等丰富多样的人类生活中的声音元素,通过精心编排与组合赋予音乐生命力与情感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音色库,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接着,美国作曲家柯克·努罗克(Kirk Nurock)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实践,其创立的“自然音响工作坊”巡回合唱团将音乐创作的视野拓展至“跨物种”领域。除了运用大量基于人体的声音,如笑声、呻吟声、击掌声等,还纳入海狮的呼喊、狼的嚎叫、猫头鹰的尖叫及西伯利亚虎的啸叫等动物声音。这种创作方式打破了人类音乐与自然声音之间的隔阂,使音乐创作更加贴近自然生态与生命的本真状态,为现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展现了音乐在融合自然元素方面的无限可能。

如今,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下,计算机音乐应运而生,成为现代音乐创新的前沿阵地。查尔斯·道奇(Charles Dodge)等计算机音乐作曲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天体物理现象中的磁场波动等神秘抽象元素转化为可听的音波。例如,作品《地球磁场》(Earth’s magnetic field)通过复杂的算法与技术处理将科学数据转化为音乐语言,实现了科学与音乐的融合。这种创作方式拓展了音乐的声音来源与表现形式,更体现了现代音乐在跨学科领域的强大创新活力。

回顾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噪声与无声音乐从最初的边缘试探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历经了无数作曲家的探索创新。这些作曲家作为“叛逆者”,决然冲破音乐传统的藩篱,向已有的创作范式发起挑战,到如今实现华丽的转身。这一演变过程既是音乐创作技术与手段的破旧立新,亦是音乐审美观念的解构与重塑。作曲家们凭借无畏的创新精神和坚定的探索勇气,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不断前行,突破音乐传统的重重束缚,为音乐创作注入新方法。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哲学思想的多变,共同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分和灵感的源泉,引发了人们对音乐本质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思考,音乐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音乐的价值亦得到充分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在噪声和无声的境界下,音乐创作必然会更加深入和多元。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音乐将不断突破现有界限,为人类文化生活带来更为丰富深刻且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佳作。 2NGiP/BQP8Gh7cSOl220LG9DE6/4W5ZcvoD27ZEUzQ0qhZLIDbludbWENONdbh9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