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四 五十六个民族演员同唱《美丽的花环》

万卯义: 这首题为《美丽的花环》的歌曲,在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广西音像出版社和《音乐周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民族之声”征歌评选中,通过4700多首来稿的激烈角逐,夺得一等奖的第一名。随着这首歌的迅速流传,青年作曲家侯小声的名字也很快传遍全国。

我国音乐界信息发布最快的报纸《音乐周报》,作为东道主之一率先发表了侯小声的照片、创作业绩、作品曲谱、颁奖大会照片、评论文章以及创作体会……

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出题为《美丽的花环》的全国“民族之声”征歌的获奖作品音乐会;《歌曲》《中国文化报》《音乐天地》《天津歌声》等多个报刊发表了这首歌;广西、上海相继出版《美丽的花环》盒式磁带;第十四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也演唱了这首歌……

侯小声这位生在浙江嘉兴、长在名城上海的中共党员作曲家,也许生来便与党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在纪念建党70周年的日子里,更是备受厚爱。

上海市破例为这位青年作曲家举办了隆重的“美丽的花环——侯小声作品音乐会”。周巍峙、李焕之等音乐界权威人士为音乐会题了词。

在天津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天津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时代的光辉》中,《美丽的花环》被编成大型歌舞,作为压轴节目,把晚会推向高潮……

——《编织花环的人》
(《中国文化报》1991年8月11日四版)

那年,获奖作品音乐会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兴奋是必然的,但要求自己“冷静”也是必须的。自我要求着,可是上台接受采访之际,仍然有说错话语之处。

那年,中央民族大学礼堂似乎大热天都没开空调,回看录像发现,包括瞿希贤在内的全场观众都在扇着扇子。

那年,我奖项奖金仅有600元。国家奖给我,我转奖给小儿子丹午——因被保送进市重点的延安中学,老爸特意带着他坐飞机上北京!

那年,这篇长篇报道清样到我手上,才发现一口一个地被称为“青年作曲家”,让我有点“晕”,便连忙去信给报社说:“快把‘青年’二字拿掉吧,我大儿子都共青团员啦。”可是那位叫蒋力的编辑回复说:“已经付排,早已成了白纸黑字。”谢蒋先生,就此一暗示,让我至今一直“混”在“青年”队伍里。

我的散文诗:

各民族儿女颂母亲

曾记在台里录音,一句句地教给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

而最具活力、音飈得最高的当属满族歌唱家胡松华,

曾记前辈歌唱家们在浦江游轮编织我这首《花环》,

为国庆电视专题溅起了朵朵浪花。

《美丽的花环》多少回演出、播发,

可最难忘当属普陀体育馆那幅壮丽图画——

五十六个民族的歌舞演员首次聚集,同歌共舞,

扮演领袖的特型演员谈笑风生、指点台下……

我愿用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笔与炽热的心,

和各族兄弟姐妹同声高唱可爱的中华!

——《几朵浪花》(国庆60周年回眸抒怀)

我的创作体会:

一、集民族精粹

顺着“雪莲花、格桑花、山茶花……”这条歌词线索,我去寻找民族之声,融多民族音调为一体,体现我国地域之辽阔、民族之众多、色彩之绚丽,继而托出欢腾热烈的气氛,推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总体形象。

我从前奏开始就紧抓不放:热情洋溢的新疆舞曲节奏、体现下属功能的藏族民歌旋律以及以级进为特征的江南小调元素,都交织在一起,让短促强烈与悠长舒展的乐句交替出现。这些特征音调在作品的A段中得到认定与强化,而在B段中则又加入新的成分。无论从和声配置、旋律进行和衬词选择上都有着彝、苗、撒尼等少数民族的踪影。但多种素材的运用,绝不是搞“混合”,而必须是“融合”。

二、觅时代新意

光有传统意义上的民歌作法,没有与时代同步的观念与笔触,我觉得不满足,在《美丽的花环》一歌中就尝试了新的处理。如改变强弱关系,增强动感,使节奏发生变更。歌中的切分使用频率极高,全曲28个唱句,有19个句尾都是切分音结束。

又如,把传统民歌“句句双”手法与通俗歌曲“强化反复”的手法相结合,多次运用A、B乐段反复,不厌其烦地出现,显示通俗歌曲结构中素材运用极为节省,而乐句反复又极为频繁的特征。再如,在配器、演唱上同样也赋予新意:民族打击乐器(铃鼓)与外来打击乐器(邦戈)的混合使用、贯穿始终,显现出强烈的现代舞风。

——《我怎样编织<美丽的花环>》
(《音乐周报》1990年11月9日二版)

俞亮鑫: 昨晚,我国56个民族的演员终于在舞台上的“天安门”前,同唱一支歌,同跳一个舞,实现了艺术合作上的大团圆!

大型歌舞《美丽的花环》由56个民族的演员和南林师范的女学生共同演出,原定排练一天,但56个民族的演员到上海后忙于排练其他三台展演节目,难以集中。有人出了妙计:让学校112位女学生先学,然后再让她们去教56位少数民族演员。此招果然奏效,舞台上二带一、手把手,仅用两个多小时就拿下了这个大型歌舞。

——《“天安门”前大团圆/上海“中国民族风”开幕式花絮》
(《新民晚报》1995年1月2日)

从内心深深感谢音乐界和各界朋友对《美丽的花环》之首肯与传播!谢谢词友——天津歌舞剧院万卯义兄!谢谢编曲——上海的潘国醒兄和北京那位未曾谋面且再也无法谋面的士心先生!谢谢各个版本中的演员——才旦卓玛、胡松华、刘秉义、贾世骏、罗天婵、魏松、刘维维、王月英、方琼、贺继红、沈小岑、崔建平、纪晓兰、卢钧以及中央民族乐团合唱队等各省市优秀个人与团队!

花环不是光环,美丽无须炫目。多年来,我有一个走遍56个民族、谱写与制作56个民族音乐电视作品的梦,由于种种原因终未圆。但是,1995年元旦的56个民族演员实现首次同台,而且演唱的是我的《美丽的花环》,也算是一种释怀圆梦吧。此情此景足矣!

见乐谱卷《美丽的花环》 PfTvpFBDJfpyScF2Hy0+46FcbtwbMyDus5/6FuWZoL81dtn27RNBDSeW2YazKo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