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末至1990年初,我为一场军民联欢晚会写了首《还是那支连心歌》,从云峰剧场一直唱到部队院校军营。这只是一首普通的女声独唱作品,但如今回味起来,却还有不少嚼头:
一、音乐素材的选择。当我想到这是首描写军民鱼水情内容的歌,眼前立马浮现出独具特征的“沂蒙山”“红嫂”一类镜头和画面。那就用山东风格吧!可以让歌者、听者都会有较高的联想度和共鸣度。创作中这样把地域风格植入的案例还有不少。比如,写《老百姓》时,想着如何体现为官亲民爱民之意蕴,我在纯情朴实的安徽音乐中“淘金”,最后把黄梅戏音乐元素用在了前奏中。当然,《上海谣》的间奏乐风设计也是刻意为之:萨克斯管乐句尽显海派,琵琶乐句尽显江南。这实属标新立异的“异类”。
二、作词薛锡祥,军旅诗人,我之老友。君系安徽籍人士,多年居住上海而从未开口说过一句上海话,倒是至今坚守着带浓浓皖南口音的国语。令人折服的是,与我合作的音乐情景短剧《上海声音—码头号子》和沪歌《老上海找不到自家门》所有唱词都是沪语,居然欣然从命还优质高效,颇有点“另类”之嫌。估计成功的诠释里写着“军人气质”及“上海老婆”之元素。
三、演唱者是当年上海乐团的小方琼,而今成为了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评委、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学界的领军人物。本来就是一名民歌演员,那年因我在《连心歌》写法上融入了流行风格,想让她试一试,靠一靠“民通”,在我忐忑之际,方琼松松爽爽地答应,也实实在在地到位。这叫本事,也算“另类”之举。如今的方琼,如若老侯再来一次这般怪招,不知会应招还是不应?
见乐谱卷《还是那支连心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