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艺馆到出版社的转岗,是我的选择。1988年底,有两个出版社想要我,但两位社长力度不一样:上海文艺出版社(现为“上海音乐出版社”)是借调,上海声像出版社是正式调。我最终去了后者报到。虽说去“文艺”做书刊编辑轻车熟路,去“声像”熬夜录音是累活、营销发行是外行,但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是音像编辑岗位引领我一头扎进录音棚的音响天地,开始打通我音乐创作的“任督二脉”。作为编辑,无数次沉浸于分轨与并轨、混音与合成的瑰丽氤氲之中,为本人日后长期的旋律写作补充了许多立体思维。
没有去“文艺”社,但我跟“文艺”社的朋友们联系频频,总想做点有意义的事。1989年,经与那边的校友编审李丹芬合计,我们两家出版社“闹腾”出一项叫做“童星伴侣”少年儿童卡拉OK全国邀请赛的活动,还同步出版了《童星伴侣》卡拉OK录音带。结果在上海以及全国各地,包括外籍在内的中小幼学生报名参赛者络绎不绝,盛况空前,效益喜人。这项专为少年儿童所设的赛事及衍生的音像产品,成为我国卡拉OK领域的首创之举。可谓:“叔叔阿姨们有了,我们也有了!”
《小卡拉OK之歌》系本人为大赛所写主题歌。
见乐谱卷《小卡拉OK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