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没有英国管的第三章

有些“叶公”或“差不多先生”,听起音乐来概念化。比如对配器,不求具体感受,听出几个浮泛的形容词便自以为得趣了。这就太辜负了配器大师柏辽兹的苦心。

谈个例子,看看能否说明这“具体”。

几十年前买唱片,就同今日小股民选购股票一般,煞费思量。当时我何以暂不买别的片子,下狠心先买一套《幻想交响曲》,主要的考虑除了要听标题交响曲之外,就是渴想见识一下英国管、竖琴和定音鼓。那前两种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是碰不到的。

英国管的特殊风味,我心领神会而难以言传,不如让管弦乐器的知心人柏辽兹自己来说:

它的声音不如双簧管锋利,但比较含蓄、厚重,……它是忧郁的,梦幻和高贵的……假如要描绘温柔的回忆,没有其他乐器能像它那样唤起对旧日的形象和感情的回忆了。(引自他的名著《配器法》中译本,“人音”版。)

上文中最后一句是最关重要的,正好拿来解释《幻想交响曲》中《田野景色》那一章他为什么把角色分配给了英国管。

还是听听作曲家自己的话:“英国管同双簧管好像是在田园风的对话里少年回答少女。乐章结尾处,主题片断地再现,但此时只有四架定音鼓用深沉的声音为之伴奏,一切其他乐器保持沉默……不少听众心上产生了空虚、茫然和难忍的孤独感。假如不是由英国管而是由其他乐器演奏的话,上述感觉就远不能这样深入了。”(引自《配器法》)

柏辽兹有两支妙笔,一支用来作曲,一支写文章,双管齐下,都是妙笔生花。但我要提醒,像以上这段描摹,绝不能代替他另一支笔下的音乐,同倾听者自己获得的感受仍然是无法比拟的。如果满足于文词所云而懒于运用耳朵去寻得亲身感受,那不但像嵇康所说,是“闻乐”而非“听乐”,而且是以目代耳了。

重读他上文所云的“假如不是由英国管……”,我不禁要为这位如此执着于艺术的大师难过,我要把他《回忆录》中与此有关的话题引出来,说明他在磊奇坎坷的一生中所遭受的种种苦痛之一,而这种苦痛也许是人们并不以为意的。

可为叹恨的就是“假如”竟成了真的!

那是在魏玛的一场演出,那儿有一支相当不错的乐队。何况他的一群知音(可怪者,异邦的知音远远超过他的故土!)还尽其所能地加强了那乐队中的弦乐,达到了小提二十二,中提、大提、低音大提各七的规模,管乐中也拥有很棒的单簧管,还有强有力的小号。

要命,独缺一把英国管!

万般无耐,只得让单簧管来顶替。

找不到弹竖琴的(在《舞会》一章中它绝不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那就以钢琴代之,虽然这两种乐器是貌似而神殊的。作曲家指挥家而不会弹钢琴的,柏辽兹恐怕是可入“无双谱”的一例。幸好有个年轻的热心人,也是个当之无愧的音乐家,毛遂自荐,将总谱上为两架竖琴写的音乐并在一架钢琴上来奏。

不难想见,作者自己听这场演出,心里头不可能不是甜酸苦辣交响。听着那变了色也变了味的配器效果,对于他极其敏感的听神经想必如同我们听一个木匠锉一把锯子上变钝了的锯齿。

这滋味,不知何故《回忆录》中没谈,有可能是他太感激异邦同行给予的温暖而不想再提了。同行们对于他作品的那种真赏、默契,是在母国享受不到的。一腔感激之情倒是真挚地作了披露。其中一段正可以导引我们于倾听中去印证:

《田野景色》一章把听众吸引得屏气凝神而听,一直到最后。遥相酬唱的伊人已渺,被遗弃者的牧笛,定音鼓上的轻雷,都已消歇,原先沉默良久的弦乐、圆号,此时又进场,深情地吐出了一声长叹,万籁归于寂灭。

坐在台下听排练的柏辽兹,这时也听到了邻座听众的叹息声。 98YXJuiC66wjqoLTRMloeZeQp7KaMZINwiJdS/5rolHkB9hQeLK6k1AHJkMGbs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