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那么多事要干,常常搞得手忙脚乱。每日的上午全都用在教课上了,直忙到二时方罢。然后才能吃午饭。饭后,我总得让自己那可怜的肠胃有一个钟头的工夫消化消化。这样一来,唯有到夜里才好作曲。然而这也没有定规,因为我被找去音乐会演出是常有的事。
——1782年12月28日自维也纳寄父
译读者言: 写了上一封信之后三天,他便在如此不顺心的情况下完成了共有六首的一组弦乐四重奏。这是他郑重、诚挚地奉献给约瑟夫·海顿的,是音乐史上的美谈。
这两个相差二十四岁的大师成了忘年交。年少者从老前辈的作品中汲取了丰盛的滋养,而又青出于蓝;反过来,老海顿又向可畏的后生学习,在垂暮之年勇猛精进,留下了炉火纯青之作。
海顿当着众人向老莫扎特赞许他那天才的儿子,那一番话的真诚恳切,读来令人感动;而心比天高的莫扎特,以“四重奏之父”的作品为典范,潜心揣摩,写出了这一组成熟的室内乐作品,不曾拿它去取悦贵人,而是题献给了“我最挚爱的朋友”。
从这篇题词手稿上可以看到,这是他用流利的意大利文写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似乎是为了同曲名、题词等所用的意大利文取得一致吧,连“约瑟夫·海顿”这名字中的“约瑟夫”也按照意文写成“Giuseppe”。
这一组力作即K.387、K.421、K.428、K.438、K.464、K.465,是他个人和其室内乐创作的一座里程碑。他自称这是“长时间加上刻苦工作的果实”。这不是信口说说的,原稿上留下的痕迹、大量废而不用的速记稿,可以为证。